首页 > 都市重生 > 暗刃如锋 > 第397章 游击支队(十四)

第397章 游击支队(十四)(2/2)

目录

而这个时候,掸邦游击支队的进入,恰逢此时,也为华夏抗战力量注入活力。

作为宋志发小的张长兴,也许是因为身为宋志的发小,限制了他的发展,也许是本人未经历过正规的培训,所以在宋志的团队里是一个“小透明”。

张长兴经历过家乡的变故,对人生有些迷茫,如果不是自己的小女儿,恐怕生存意志都不会太强。

好在有一个能理解他的发小,一直在帮助他从过去中恢复过来,包括自己的小女儿,也放在宋家,宋母也因家中孙子辈都已经上学,只有二儿子的孩子和张长兴丫头在身边,自然全身心的投入照顾进去。

后方稳定、意志坚定的的张长兴,一改原来在雾都等地工作状态,全身心投入在掸邦与安南的各项工作之中。

张长兴作为一个江湖手艺人,军事能力差一些,但是多年的江湖历练,使得他擅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察言观色与社交能力一流。

这在宋志穿越前的前世,“社牛症”这个词描写起来,更能形象的描述现在的张长兴。

张长兴游离于各界人士之间,今天与头人洽谈两国边界的划分,明天安抚刚接手的穷困村寨村民,上午与滇省地方政府索要地契,下午就与殖民政府沟通两国纠纷。

而这些还不是张长兴最主要的工作,张长兴最主要的工作是游击支队的后勤工作与如何加强当地边民的管理。

为此,张长兴一方面召集春城职业学院的文科毕业生,前来这些争议地区进行新型的管理。

另一方面,与滇省、桂省等政府官员沟通,迁移民众到这些争议地区,消化新得的土地,同时强化汉族民众比例。

抗战以来川蜀、滇省与桂省作为大后方曾,大规模接收了华夏其他地区难民。

仅以桂省为例子,1938-1942年高峰期?:1938年江城、花城沦陷后,桂省开始系统性接收难民。

1939-1942年间,仅1940年登记难民即达373,539人(男183,665人,女189,874人)?。

?1937-1945年桂省总人口从1,404万增至1,454万,其中1940年人口净增13.3万,远超自然增长水平,印证难民持续涌入?。

这些数据还是在西南诸省陆续派出几百万军队和劳工,出省参与抗战。

?这些难民构成复杂,包括学生、公务员等群体,对西南诸省的经济、文化产生显着影响?。

这还是因为桂省因远离前线且交通不便,初期(1937年)难民较少,但1938年后成为重要避难地?。

?同期华夏全国难民规模达数千万,华北地区逃亡人口占比高达50%?,桂省的接收量在西南地区尤为突出。

这也相对的造成了西南诸省经济压力剧增,迁移来的难民们,无法解决温饱,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宋志有意识的安排游击支队扩招之中,从西南诸省中招收队员及有技术人员,如医护、教师、技工、会计等。

随着这些招聘人员的到来,跟随着这些人员前来的家属、亲戚、同乡等,也前来寻找生活。

作为游击支队就利用这些人员,安置住宅、田地与工作,逐渐降低当地人口比例,巩固新得的这些土地,这也变相的稳固了纠纷之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