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晋级前五强!(2/2)
在汉代以来的民间传说中,嫦娥又被说成是一位对丈夫坚贞不渝,只是为了逃避恶徒的迫害才不得不吞下仙药飞升天宫的悲情女子。在这些民间传说里,嫦娥为逢蒙所迫害,被逼无奈,只得服下仙药,飞升天宫。而在她飞升之际,不忍心离开自己的丈夫,就独自滞留在月宫之中,默默忍受着月宫的清冷和孤寂。由此又呈现出一个因遭奸人迫害,而不得不与丈夫分离,最后又因为思念丈夫而只身滞留月宫的重情女子的形象。
以上神话传说,都对后世关于嫦娥的诗歌有着直接的影响。
古往今来,人们对嫦娥的神话形象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补充,所以诗人们在自己的诗作中对嫦娥形象的具体刻画自然就相差极大。
诗人们是如何看待嫦娥这一神话形象的,他们在其诗歌当中便会如何地去描绘。有人贬责嫦娥,认为她背叛自己的丈夫,不守妇道,绝情决意,是一个在古代的封建伦理道德观下被谴责得体无完肤的一个叛夫者,叛逆者,那么他就会在自己的诗作中极力批判嫦娥,用自己的主观情感来对嫦娥的这一形象进行描述;而如果有人同情嫦娥,怜悯她只身独居于寒冷寂寥的月宫,除了一只玉兔以外,便无人可以做伴,只能形单影只地一个人生活,受尽寂寞孤单之苦,那么他就会在创作中极力对嫦娥的孤独寂寞,抑郁悔恨的心理特征进行渲染,借用嫦娥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最后,嫦娥那惊世骇俗的惊人美貌只怕是历代诗人们都着力去形容和赞美的意象了,而关于这嫦娥那无双美貌的意象,诗人们几乎完全是秉着一种赞美的心态去描写和形容,很少在这方面对嫦娥进行批判和谴责。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它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物形象。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人,有的是事,诗人们就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里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一个神话人物,如果有丰富的内蕴,就会变成一个在诗歌中常被运用的意象,因为诗歌要求语言要高度凝练,词句少而信息量大,神话人物做意象,恰能实现这一目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神话人物形象,如洛神、巫山神女、青鸟……嫦娥这一神话人物,有更为复杂的文化背景,并且后世的人们都比较熟悉,因此,嫦娥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复杂背景的意象,被古人写进诗歌,就显得很正常了。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人们开始关注“美”,对神话人物也开始审美了,对神话人物形象本身的审美情趣也多了起来,比如曹植的《洛神赋》写女神,开始真正的在赞美,在与形象发生沟通和共鸣,因此,这个时候,嫦娥神话才会变成诗歌中的意象,又比如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一诗中曾曰,“婺女俪经星,洹娥栖飞月;惭无二嫒灵,托身待天阙。”在此诗中,诗人明显就对嫦娥的美貌产生阵阵赞叹之意,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嫦娥作为一个长生不死的仙子的层面上,这就是审美意识的出现。
在这个时代,由于诗人们对嫦娥本身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意识,所以这段时期有关嫦娥的诗歌与秦汉时相比自然就多了不少。
而在唐宋时期及以后,正是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期,诗歌的数量快速地增长着,而关于嫦娥的诗歌也灿若繁星,数不胜数。
在这段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开放,文化高度繁荣,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与秦汉魏晋相比成熟了不少,关于嫦娥的意象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内涵和内在情感最大限度地被诗人们挖掘了出来,用在了自己的诗歌当中,或批判,或同情,或赞美,或艳羡。
由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成熟,与此同时,描写嫦娥的诗歌数量自然也增加了不少,很值可以用“相当多”来形容。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描写嫦娥的诗歌达到八十余首之多,而在宋代诗词中,有关嫦娥诗歌的数量也为数不少。
分别是为众人所诟病谴责的反面形象,一个是同情和怜悯嫦娥独居月宫无人陪伴的孤独寂寞的形象,还有一个是盛赞嫦娥的无双美貌的形象,在古人的诗歌里,嫦娥的这三个意象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描述,为世人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嫦娥形象。
展示古代诗歌中嫦娥的丰富多彩的意象,向当代的人们展现嫦娥的不一样的神话形象和文学意象,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探索嫦娥的原始的神话形象。通过探索嫦娥的神话形象,发现古代诗歌中嫦娥形象的原型,因为不管是对嫦娥的赞美,还是对嫦娥的谴责,诗人们都绝非凭空的猜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根据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而这些民间的故事就是嫦娥的原始的神话形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