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天域神帝 > 第235章 晋级前五强!

第235章 晋级前五强!(1/2)

目录

白凌跟云霜两人在台上站立着,对视着,虽然眼神都显得比较平淡,不过却是火药味十足。

“动手吧。”云霜忽然笑了一下。

“好。”白凌点点头。

两人的身体忽然动了,之间比试台上有两道虚影在不断地闪烁着,晃得下方很多人眼睛都花了。

“看来能走到这一步的人,都不差啊。”张若白体会着他们两人的速度,心里暗自想到。

相比较刚才出手的那些人,这两人才是真正的高手,而他们两人之间的对决,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势均力敌的战斗!

嫦娥是从古至今为人们所熟悉的神话人物,她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奔月的嫦娥形象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作中乐于去表现和刻画的审美化的意象。在不同的古代文献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典故并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甚大。因此后世诗人在描写嫦娥意象时,选取了不同的神话形象,造成了许多诗作中的嫦娥意象有不同的审美和评价标准。但不论创作者们对嫦娥的评价是好是坏,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是褒是贬,都完全体现了人们对嫦娥形象的直观了解和体会,可以说神话人物嫦娥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诗人们将自己的丰富情感融入到这个神话形象中,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嫦娥意象,借着这些不同的嫦娥意象,诗人们寄托了自己多元化的情感。

嫦娥故事被文献记录下来是在战国时期,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的进入到了文学领域,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常见的意象。与小说中嫦娥形象的世俗化特征相异的是,在诗歌中,嫦娥意象常常作为审美理想的典范,更能表现出创作者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历来关于嫦娥神话的研究相当丰富,成果也较为丰硕,涵盖神话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在上个世纪,以庆云、顾颉刚,郭云奇为代表的学者对嫦娥神话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后来从其他方面研究嫦娥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本文通过梳理嫦娥神话以及嫦娥在古代诗歌中不同的文学形象,探究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对嫦娥所持的不同态度以及其中倾注的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分析出现这种不同情感倾向的原。

上天为了惩罚嫦娥犯下的过错,就将其化作了一只丑陋的蟾蜍,通过丑化她来谴责她私自盗取丈夫的仙药此等不忠的行径。

在上古先秦时,蟾蜍是作为一种图腾而受到人们的崇拜和信仰的,但是到了东汉的时候,原本象征着图腾和信仰的蟾蜍却渐渐被人们所嫌恶,而汉代时人们记载下来,就自然而言带有一种主观上的贬义,将其看成是一种极其丑陋,怪异的生物,而作者主观地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盗窃仙药独自飞升天庭极度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如果把嫦娥单单的窃药变成窃丈夫之仙药,那么毫无疑问,嫦娥的罪名自然就更加重大,偷盗行为更显不堪。可以说,这是对嫦娥这一神话形象完全的否定和排斥。

而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也就是所谓的男权,嫦娥作为叛夫者与这一道德准则是极不相容的,所以她的这一形象不可能得到汉代时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无独有偶,高诱在其《淮南子注》中也有提到,嫦娥是后羿的妻子,这便说明,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嫦娥作为背叛自己丈夫,置情义于不顾的丑恶女子的形象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然而,在后世,嫦娥的形象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