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下邳救吕布开始 > 第171章 封赏百官

第171章 封赏百官(1/2)

目录

第171章封赏百官

“对了,那我们何时对孙权出兵”吕布有些按耐不住,急切的问道。

“反正我们现在人都已经回来了,而鲁肃又占据了夹石的有利地形,依我看,此事没必要再拖延。”

陈宫也表示赞同,“虽是深冬,对袁谭来说出兵不合时宜,但对我们来说,夺回皖城却並非难事。此事不宜拖延,以免夜长梦多,我们刚刚迎驾来到寿春,如今士气正盛,正是一鼓作气之时。”

刘贤听著眾人议论,过了一会,伸了个懒腰,这几日操劳过度,总觉得有些乏累。

陈宫看了他一眼,给了他一个“注意节制”的眼神。

当著这么多人的面,陈宫自然也不便把话点破,反正,刘贤小两口最近確实挺能折腾的。

刘贤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还偷偷的看了吕布一眼,吕布出征在外也好几个月,又能比他好到哪里去呢

守著貂蝉这样的大美女,自然也是金戈铁马,征战不休。

“不急,不急!”

当大家都看向刘贤的时候,刘贤又是习惯性的神秘一笑。

步鷺也有些著急,他巴不得马上就出兵,最好明天就把皖城夺回来。

刘贤看向眾人,问道:“现在我们回来了,那么这会儿,诸位觉得孙权和周瑜在想什么”

陈群立即回道:“自然是防备我们,事实证明,周瑜已经开始增兵了。”

“不错!”刘贤点了点头,眼中闪著狡点的目光。

“现在我们从许都顺利返回,还把天子救了回来,对孙权,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忌惮,

所以出兵,这是铁定的事情。可他们却吃不定我们何时才会出兵,越是这样,他们越会紧张不安,就让他们继续等著吧,这么耗下去,江东兵的士气必然会日益减弱。”

事实证明,周瑜和孙权,现在都很不安,周瑜在夹石不断增兵,兵力已经从两千人增加到了四千人。

越是接近年底,周瑜越不放心,每天都会亲自巡视,生怕吕布会突然打过来。

孙权这边,心思也不可能老放在女人上面,他毕竟是一方诸侯,既要安抚人心,又要整顿兵马。

既然步练师暂时不答应,孙权索性多给她一些时间,反正皖城在他的手里,也不用担心步练师会跑掉。

孙权毕竟不是曹操,如果换做曹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是他相中的女人,指定当天夜里,生米就已经煮成了熟饭。

晨光熹微,寿春的宫殿在晨曦中渐渐甦醒,今日,对於这座城池,乃至整个天下而言,都有著非凡的意义。

眾人期盼已久的朝会,刘协来到寿春的第一次临朝,终於到来了。

卯时还不到,宫门外,百官便已经身著朝服翘首以待了,从昨日得到举行朝会的消息后,大家的心情便无法平静。

时辰一到,眾人整齐列队,鱼贯而入,吕布今天也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衣服,脸上掛著笑容,他是一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

吕布站在武將之首,身上散发著豪迈的气场;荀或站在文臣之首,一身儒雅。

至於刘贤,则是中间靠后的位置,不仔细看,甚至都很难注意到他,

大殿之內,气氛庄严肃穆。在眾人的期待中,在几个小黄门的陪同下,刘协从后殿走来。

他的脸色多少显得有些侷促,一步步踏上那象徵著至高无上权力的位置,然后缓缓坐了下去。

十二的冕垂下,遮住了刘协大半的面容,却遮不住他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重掌大权后的志芯与期待。

这是他来到寿春后,第一次和百官一同议事,更是他告別傀儡生涯后,第一次以真正掌权的天子身份,所以今日难免有些紧张。

“宣旨一一”隨著一声尖细却极具穿透力的高喊,一名小黄门手捧圣旨,往前走了几步,当眾高声宣读。

“加封温侯吕布为大將军!”小黄门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大殿內迴荡著。

此言一出,吕布瞬间挺直了腰杆,眼中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

何进、袁绍都曾担任过大將军一职,那是武將梦寐以求的巔峰荣耀,如今,终於轮到了他。

往日的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在这一刻都有了最完美的回报。

吕布几乎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差点大笑出声,想起自己一路走来,所经歷的一切,

就如同做梦一般。

他下意识的看向刘贤,眼中透著感激,能有今天,都是多亏有了这么一个好女婿。

眾人对此並不觉得太意外,虽然吕布的能力威望或许还不够,但没有人比他更合適了,他不仅参与了救驾,也是淮南真正的守护神。

小黄门顿了顿,又接著说道:“大將军乃大汉的擎天玉柱,可自行开府,录尚书事,

总揽军政要务!”

这意味著吕布不仅地位尊崇,手握重兵,还能参与中枢决策,真正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张辽、高顺等人也纷纷投来恭喜的目光,吕布很是受用,心里甚至已经开始盘算,回去一定要摆酒好好的庆贺一番。

紧接看,便是三公九卿的任免,

“太尉,杨彪!”小黄门继续宣读。

杨彪出身名门,素有威望,多年来在朝堂之上兢兢业业,之前他被曹操栽赃诬陷,被免了职位,现在终於可以重新启用,让杨彪倍感激动。

“司徒,赵温!”赵温同样是朝堂宿老,经验丰富,深谱民政诸事,他之前就是司徒,官职没动。

来到吕布的地盘,还能保持官职不动,这对赵温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司空,陈宫!”

陈宫听到自己的名字,顿时一,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取代曹操,担任三公。

他下意识的看向了刘贤,別看刘贤年轻,但真要论能力,论功绩,刘贤比他更合適。

“尚书令,荀或!”

小黄门宣读完后,刘协还主动开口,当眾称讚了荀或一番,“这些年,朕在许县,多受令君照拂,令君才智非凡,理政有方,由你继续来担任尚书令,朕最为放心。”

荀或很激动,当即躬身作揖,“臣一定竭尽所能,尽力为陛下分忧。”

有人注意到,天子恢復了许县原有的称呼。

曹操迎驾到许县,改许县为许昌,现在又被天子改了回去。

意思很明显,许昌已经不再是大汉的都城了,一切都结束了,恢復原有之名,也合情合理。

“少府,孔融!”

“宗正,刘备!”

刘备是汉室宗亲,又是当今天子的皇叔,他的確有这个资歷。

但刘备並不是很激动,由他来担任宗正,確实合情合理,但是刘备更希望能帮天子开疆扩土,平定天下。

而宗正,今后就少有机会领兵出征了,宗正主要负责处理管理皇家事务。

比如掌管祭祀,管理族谱,负责联络一下汉室各地的宗族,也可以適当的给天子提供一些建议。

刘协显然很看重刘备,他不忘当眾开口称讚,“皇叔仁义贤明,心怀天下,朕还年幼,身边急需皇叔这样的至亲帮朕掌管皇族,处理宗室的事务。”

刘协看向刘备,眼中满含期许。

关羽和张飞也都发自內心,替兄长感到高兴。

张飞还小声嘀咕,“兄长一来就是九卿,这可不得了啊。”

刘备面色不变,仿佛波澜不惊,心里却多少有些苦涩。

刘协的这一任命,误打误撞,倒是帮了刘贤的忙。

因为一直以来,刘贤都认为刘关张三人应该分开,只有这样,对刘贤,对吕布,才是最有利的。

现在好了,刘备做了宗正,以后大多数的时间,就会留在天子的身边,即便偶尔外出,也不会担任统兵的任务。

如此一来,外出征战,刘贤就可以將关羽和张飞带在身边了。

刘备得了高位,受到尊崇,刘贤则得到了两位盖世猛將,心中自然高兴。

其他的九卿官职,刘协暂时並没有任免。之前的太常、太僕、大鸿臚、廷尉、卫尉这些官职都是曹操的人,刘协刚到寿春不久,一时还没有选出合適的人选来担任。

另外,刘协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不想一步到位,一下子就將所有的事情都马上就做出抉择。

虽说天子的权力如今已握在手中,可刘协深知,多年的傀生涯让自己对治国理政的诸多细节还不够熟悉,他需要时间去適应,去学习。

他也明白,吕布和刘贤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以后要儘可能地多给他们施展能力的机会虽然他亲政了,但並不想一下子就全面接手,刘贤能让步,刘协也要让步。

接下来,张辽、徐晃、张绣这些武將,也都一一有了封赏。

至於眾人最为关注的刘贤,则等到了最后才宣读,这让群臣很不理解。

明明刘贤的功劳最大,只有少数几个人才知道真相,刘贤只想做事,他要儘量在朝堂上弱化自己的影响。

就凭吕布做了大將军,刘贤做不做大官,其实都已经无关紧要了。

反正他和吕布是捆绑在一起的。

“加封刘贤为军师中郎將!军师中郎將乃陛下特设,可参议朝政,参赞军务,遇到战事可协同大將军统兵作战。”

朝堂上微微起了一阵议论之声,眾人皆感异,以刘贤的盖世功劳,怎会仅得了一个中郎將呢

在很多人看来,刘贤身三公九卿之列,绰绰有余。

然而,小黄门话锋一转,接著说道:“刘贤连番救驾除贼,有大功於社稷,赐爵安阳候!”

大汉立国四百年,受封县侯的並不多。

张良是留侯,萧何是赞侯,韩信为淮阴侯,吕布是温侯,曹操是武平侯,其他的还有邓禹、吴汉、贾復、耿算(耿纪的曾祖)等等。

陈宫、陈群很快就想明白了,军师中郎將一职,虽品阶不算顶尖,却极为关键,能参与军机大事,为天子出谋划策。

官职不大,但能做的事情却很多,几乎任何一件事,刘贤都可以参与其中。

而他的建议,不论是天子,还是吕布,又有谁会轻视呢

官职不高,但爵位却一点都不低,一上来,就被封为县侯,可想而知,天子是铭记他的救驾恩情的。

任何人今后见到刘贤,也都不会小看他。

见眾人纷纷看向自己,就连刘备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刘贤心里还是有些小小的得意的。

军师中郎將歷史上的確有过,而且还是刘备首创,第一任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对於喜欢低调做事的刘贤来说,这个官职,最合適不过。

就像曹操身边的郭嘉一样,他仅仅只是军师祭酒,官职也不显赫,可又有谁敢小看他呢

刘贤要的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是征战天下的机会,当不当三公九卿,他真的不在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