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的道观通历史,开局老朱来上香 > 第140章 打不倒的“小强”,就是我苏东坡

第140章 打不倒的“小强”,就是我苏东坡(1/2)

目录

苏轼提着自己的“新手大礼包”,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他已经从网上,了解到了自己的未来走向。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他的生命最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不过即便如此,苏轼神色依旧看不出任何焦虑和悲伤,一如既往的淡然、乐观、豁达。

他现在是“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这一官职,在宋代属于“祠禄官”,并无实际行政职权。

它的存在,就主要是为了给被贬谪或退休的官员提供一份俸禄,带有“安置”性质,无需赴任。

此时的苏轼已年近66岁,历经“乌台诗案”及多次贬谪,刚从生涯中最偏远的贬所——海南儋州。

实际上,历史上的他并没有前往成都赴任,而是在北归途中的奔波中,积劳成疾,最终病逝。

但如今的他,却在系统的召唤下来到了成都,并从老君洞穿越到了玄臻观。

这也算是,系统给了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苏轼艰难的背着大背包,拉着行李箱,走到了老君观门口。

他感觉身子有些沉,于是干脆找了个台阶,坐下休息。

摸出那颗【淬体丹】,苏轼观察片刻后,将它吞入腹中。

很快,他就感觉身体开始发热,原本的疲惫和沉重,一下消散不少。

“好厉害的丹药!”苏轼感受着似乎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的身体,忍不住感慨道:“看来玄臻真君,还真有生死人肉白骨,改天换命的能力!”

于是,不用很快病死的苏轼,更加开心了。

靠着台阶,苏轼从背包里拿出了一盒特意带回来的蛋糕。

一边吃,一边回忆着自己这六十多年的点点滴滴。

事实上,

其实除了文笔好,苏轼当官也很厚道,总是为百姓着想。

但不幸的是,他这时候正好遇到了王安石变法。

当时朝廷上的官员,被分为了变法派和反变法派。

苏轼不站变法派,但也不是全盘反对,就是觉得这新法,步子跨的太大了,容易扯着啥。

要知道,“青苗法”可以说是在逼着百姓借钱,让百姓背上沉重的贷款。

“免役法”收的钱比赋税还重,其它也到处都是漏洞。

乡下的老农哭着卖儿卖女,他看在眼里,实在憋不住,于是今天写一个《上神宗皇帝书》,明天写个《再上神宗皇帝书》给宋神宗告状。

甚至还说,你们如果再这样乱搞,那我不在朝廷待了,我要去地方造福百姓。

然而,此时的皇帝宋神宗年轻,有着一腔热血。

他个人,也是非常支持王安石变法的。

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无奈王安石的变法,却有些脱离实际且考虑不周。

而苏轼他这个人,虽然心是好的,但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

他锋芒毕露,有话直说,毫不掩盖,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神宗大概是真是被老苏逼得没办法了,真的就一道诏令,把他贬去了杭州。

苏轼倒也没气馁,收拾好行李就来到了杭州。

到了杭州,他也没有忘记“造福百姓”的初衷。

他在杭州为百姓修西湖,疏河道。

后来去了密州,遇上蝗灾,他带着百姓挖野菜、设粥棚。

再后来转去徐州,又遇到黄河决堤,他光着脚在泥里扛沙袋,还帮百姓打水井。

苏轼的这系列善举,自然深得民心。

但他的功绩在变法派的一些人眼中,却成了“肉中刺眼中钉”。

苏秩刚调任湖州知州,才刚写好谢恩表,御史台的人就抄了他的家。

他们从他的诗文里开始挑毛病,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是讽刺新政。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说是嘲笑青苗法。

就这么着,苏轼又被抓进了御史台大牢,关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史称“乌台诗案”。

大牢里阴冷潮湿,狱卒每天就给一碗馊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