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议北伐(1/2)
第一幕:密室策
广陵,长江北岸重镇,既是屏护建康的门户,亦是北府兵锋所指的前进基地。
相较于建康的浮华喧嚣,此地空气中弥漫的是一种凝重的、蓄势待发的战争气息。
江风凛冽,吹拂着城头,猎猎作响的“谢”字帅旗,和北府兵特有的玄色军旗。
这是一场,将决定江东未来命运、乃至影响天下格局的密议。
正在戒备森严的,广陵都督府深处进行。
密室内,炭火盆驱散着,江淮冬日的湿寒。
巨大的北方舆图,几乎铺满了整面墙壁,其上密密麻麻的标注,令人眼花缭乱。
谢安并未身着,丞相朝服,而是一身素雅的深衣。
外罩裘袍,神情一如既往的,从容淡定。
当他指尖,划过舆图上黄河与淮水之间,那片广袤区域时。
眼神中,闪烁的光芒,却暴露了其平静外表下,翻涌的雄心。
谢玄一身戎装,侍立一旁,英挺的面容上,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与锐气。
“邺城烽火将熄,慕容恪胜局已定。”谢安开口,声音平稳,却定下了冰冷的基调。
“冉闵这柄刀,已然折断,河北之地,将尽入慕容囊中。”
谢玄剑眉微蹙:“叔父,我们当真……不予一援?哪怕只是疑兵之计,或可……”
谢安轻轻摆手,打断了他:“玄儿,兵者,死生之地,非妇人之仁之时。”
“冉闵败亡,非我之过,乃天数、时运、实力使然。
“我江东之力,救之不足,徒耗精锐,反为慕容所趁。智者不为也。”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舆图上的青州、兖州地域。
“此处,方为我北府,用武之地,慕容恪主力,必陷于河北。”
“青兖空虚,守将慕容臧,才居中庸,且兵力分散,此乃天赐良机!”
他详尽地阐述了,他的战略构想:“北伐,非为虚名,乃为实利。”
“第一步,趁其不备,北渡淮水,以雷霆之势,收复淮北重镇彭城、下邳。”
“第二步,兵分两路。一路由你亲率主力,沿泗水北上。”
“直扑兖州治所廪丘,而后东向,与另一路偏师,会攻青州治所广固!”
“第三步,若得青兖,则全据黄河以南,与慕容恪隔河对峙。”
“广固城高池深,足可为,将来北伐之根基!”
“届时,我进可窥视河北,退可屏护江淮,天下格局,将为之一变!”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而又务实可行的计划,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而是像下围棋一样,先夺取坚实的“实地”,壮大自身,再图后续。
谢玄听得心潮澎湃,目光灼灼:“侄儿明白了!”
“北府兵已准备就绪,粮草军械,皆已向前线集结,只待叔父,一声令下!”
“然,”谢安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北伐非仅军事,更是政治。”
“朝中反对之声,从未停歇,荆州桓冲态度暧昧。”
“此二者,若处理不当,则北伐必生肘腋之祸。”
第二幕:将争鸣
谢安并非,独断专行之人,在初步定下,战略方向之后。
他召集了,北府兵核心将领,进行了一次,范围极小的军议。
与会者除了谢玄,仅有刘牢之、高衡等寥寥数名,绝对心腹。
当谢安将北伐青兖的战略意图,简要说明后,帐内气氛瞬间炽热。
刘牢之第一个站出来,他声如洪钟,激动得满脸虬髯,都在抖动。
“丞相明见,末将愿为先锋,必率儿郎们踏平彭城。”
“将慕容臧那厮的脑袋,拧下来,给丞相当酒壶!”
他战斗欲望,极其强烈,对建功立业,渴望至极。
另一员猛将高衡,也附和道:“没错,弟兄们憋得太久了。”
“早就想和鲜卑胡虏,真刀真枪干一场了,打回老家去,光复中原!”
这些寒门出身的将领,渴望通过军功,改变命运。
对北伐的支持,最为热烈,是坚定的“鹰派”。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一位较为年长、性格沉稳的参军,面露忧色。
“丞相,诸位将军,北伐事关国运,是否过于仓促?”
“我军新卒,虽经训练,然实战经验,终究欠缺。”
“慕容臧虽非名将,但广固城坚,青兖胡骑,亦不可小觑。”
“一旦顿兵坚城之下,慕容恪缓过气来,派兵南下。”
“我军孤悬河北,恐有……恐有被围之危啊。”
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较为谨慎的将领的意见,是潜在的“鸽派”声音。
他们并非怯战,而是考虑,更多风险。
谢玄立刻反驳,语气坚定:“不然!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慕容燕国,立足未稳,河北人心浮动,我军乃收复故土,义之所向!”
“且我军目标,并非直捣河北,而是夺取青兖,据地而守,风险可控!”
刘牢之更是直接,瞪向那名参军:“呸!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