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雷君的成功秘诀(2/2)
雷君笑着回应:“陈总看准的方向,肯定不会错。”
这倒不是他在刻意奉承。
听陈天的语气,雷君就知道老板心中已有了决断,所谓的“查漏补缺”不过是一句谦辞,当不得真。
“兼听则明嘛,”陈天笑了笑,继续说道:“我打算用e的股权在美国做质押贷款,用来支付收购苹果的款项。”
这话一出,雷君顿时语塞。
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他再清楚不过,别说违约,哪怕是延迟还款,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他实在想不通,陈天为什么宁愿选择这条最危险的路,也不愿走更稳妥的融资途径。
难道银行的钱是钱,风投的钱就不是钱了吗?
雷君一度将其归结为陈天对股权那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橙天系和淘宝此前都进行过融资,怎么偏偏到了e,就不行了?
沉思片刻,他突然有些明白了。
一家企业的大股东不愿融资,通常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根本不缺钱,要么就是极度看重公司股权,不愿在估值低点时轻易出让。
e眼下明显需要资金,那就只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再联系陈天旗下其他企业的融资历史,雷君得出了一个结论:在陈天心中,e的地位甚至比CC和淘宝更加重要。
想通这一点,雷君一时间不知该庆幸还是该忧虑。
庆幸的是,自己执掌的e在老板的战略布局中分量如此之重;
忧虑的却是,这份重视,竟让陈天甘愿押上股权、走出这样一步险棋。
雷君沉默片刻,感叹道:“虽然这个决定确实非常冒险,但我支持您。”
“不过具体找哪家美国银行合作,以及质押多少股份,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
陈天表示同意:“我在美国没什么相熟的银行高管,可能得请IDG的熊小鸽帮忙牵个线。”
“找他牵线?”雷君不由轻笑一声:“我怕他反而要吐槽,说您缺钱居然不先找他融资,反而舍近求远去找美国的银行。”
“没办法,银行只要利息,他却要我股份,”陈天也笑了。
“我身边在海外有门路的朋友,目前也只有他了。”
“陈总是不是还漏了一个人?”雷君提醒道。
“谁?”
“橙天集团的美洲负责人,魏坤。”
陈天一拍额头:“真是忙糊涂了,这么重要的自己人居然没想起来!”
“其实在美国贷款也不一定非得靠熟人牵线,”雷君进一步提醒道:“只要银行认为这笔贷款风险可控、有利可图,他们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这句话让陈天茅塞顿开。
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仍在用国内的那套思维看待问题。
中美在商业文化上确有明显差异:国内更注重人情与关系,而西方虽然也讲人脉,但本质上更看重实际利益。
在美国,哪怕你是总统,如果不能为民众带来利益,也得不到尊重,当面骂你都是轻的,一个搞不好请你吃花生米儿。
反之,只要你能给别人带来足够的利益,即便是个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也一堆人追着接近讨好你。
“照这么说,我们只需放出消息,说e打算质押股权贷款二十四亿美元,然后坐在家里等银行上门?”陈天总结道。
“完全正确,这么个大单子,绝对会有银行愿意专程从美国飞过来,当面为您服务。”
“今日与‘军’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陈天感叹道。
雷君谦逊地回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最多算其中一个。”
他这种不居功的态度,让陈天对他越发欣赏。
不知不觉间,陈天已经习惯遇到问题就找雷君一起探讨,而每次交流都总能收获新的思路。
雷君不仅学识广博、为人低调,更难得的是他拥有极其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陈天许多在旁人看来天马行空、甚至难以理解的前瞻想法,雷君总能迅速理解,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并不是说马化腾不够优秀,但相比之下,马化腾的思维模式确实显得更为“保守”。
也难怪前世曾有网友调侃雷君是不是“重生者”。
他的人生轨迹确实如同开了挂:早年自制WPS获得求伯君赏识,28岁就担任金山CEO,带领公司上市后急流勇退,转战天使投资圈。
之后创立小米,彻底颠覆国内手机市场,极致性价比的策略为他赢得大量忠实粉丝。
十年后,他更是赌上全部声誉再次创业,三年后推出的小米SU7一经面世便引发全网轰动。
雷君总是能精准地踏准时代的节拍,果断行动,并最终取得成功。
前世的陈天自然无缘与雷君相识,也曾跟风调侃过他“拿了爽文男主剧本”。
但如今亲身接触,他才真正明白雷君成功的核心原因:超强的观察力、快速学习并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敢于实践的勇气。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人最难突破的,往往正是自己固有的认知。
很多80、90后总认为六七十年代生人赶上了创业的黄金时期,仿佛只要“下海”就能轻松成功。
甚至常常暗自抱怨生不逢时,觉得自己如果早出生二十年必定不同凡响。
殊不知,这种想法完全是一种“上帝视角”的事后偏见。
80后真的缺少机遇吗?一点也不。
淘宝成立于2003年,当时80后已经步入社会,即便不开店“捡钱”,尝试网购的人又有多少?
正是因为陌生,所以恐惧,也不愿花时间深入了解。
而这少数早期网购的人之中,又有几个想到自己也可以开网店赚钱?
反观雷君,他在2000年就创办了卓越网,那时他也刚满30岁,并不比很多80年出生的人年长多少。
至于90后,几乎整个青春都伴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可真正抓住这波红利的人又有几个?
当第一代网红“凤姐”出现时,大多数人还在嘲讽看戏,却不知道对方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看出身、只看能力的致富路径,只是大多数人受困于认知,与之擦肩而过。
而善于观察、快速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能做到这三点,就已经超越了99%的人。
这正是雷君的成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