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每日收入(1/2)
晨光刚漫过油麻地街市的骑楼,十七间肉铺的铜秤已“叮铃”作响。
野猪肉按五块钱一斤算,每间日销两千斤,一间铺子便有一万港币流水;
十七家合计三万四千斤,总流水十七万港币。
王铁牛给客人称肉时总多添半两,笑着往油纸袋里塞:“下回再来,给您留块带筋的。”
铁钩上的肉转眼空了半扇,案台的血渍刚擦净,又摆上新鲜的半扇猪,红亮的肌理在晨光里泛着油光。
牛肉七块钱一斤,每间日销一千斤,一间铺子流水七千港币;十七家合计一万七千斤,总流水十一万九千港币。
李老实挥着剔骨刀,刀锋在阳光下划出银亮的弧,将牛腩片得肥瘦均匀,刘二柱在旁搭手,用铜秤称肉时总要把秤杆压得低低的:“多出来的,算给街坊的添头。”
这还没算刚添的蟒蛇肉。
一条蟒蛇少说两百斤,按八块钱一斤算,单条就能出一千六百块流水。
更惹眼的是缅甸小头鳖——每只足有一两百斤,起初肉铺只将活物摆在案前,青灰色的背甲泛着冷光,引得街坊围拢着啧啧称奇;
等看足了新鲜,李老实才拎起长刀,当着众人的面利落宰杀,十块钱一斤的价格牌刚一挂出,带血的肉块转眼就被抢空。
粮行的竹升子也没歇着。
十七家店日均两千斤大米、两千斤白面、四千斤红薯,合计大米三万四千斤、白面三万四千斤、红薯六万八千斤。
按市价,大米两毛五、白面两毛三、红薯八分,单粮食每日流水就达:大米八千五百港币+白面七千八百二十港币+红薯五千四百四十港币,总计两万一千七百六十港币。
周桂枝拨着算盘,算珠噼啪撞出火星,账本上的数字浸着米香,每天都往上涨——北角春秧街的铺子红薯卖得最俏,街坊说“赵氏的红薯甜,蒸着吃能当糖”。
肉铺与粮行每日总销售额,稳稳落在三十一万零七百六十港币。
黄经理每晚核账时,指尖划过“纯利”一栏,总对着赵国强叹:“油麻地那间肉铺,光野猪肉就比别家多销三百斤,街坊说咱们的肉带着山林气,吃着舒服。”
初三清晨,尖沙咀、铜锣湾、九龙塘的“赵氏野味”同时扯下红绸。
鞭炮碎屑落了满地,老陈师傅在后院揭开砂锅,肉香混着山珍的鲜气漫过三条街,排队的客人从巷口绕到街角,洋人的礼帽、旗袍的盘扣、孩童的羊角辫挤成一团,连骑楼柱上都倚着叼烟袋的老者,等着尝头口鲜。
尖沙咀店的烟火最盛。红烧野猪肉(十二块一份,含肉一斤)卖了一百二十份,肉块裹着浓稠的酱汁,筷子一戳就渗出肉汁;
张师傅的野菌炖鹿骨(十五块一碗)销了八十碗,鹿骨炖得酥烂,牛肝菌吸足了汤,码头工人捧着粗瓷碗,连汤汁都舔得干干净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