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03章 )反制装置通过全场景测试(1/2)
25.1实验室的意外转折,暗物质涂层的“顺力”突破
地球历2936年夏的华夏号,八层材料实验室的通风系统持续运转,金属仪器的嗡鸣与数据流的细微声响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暗物质晶体特有的冷冽气息。
洛克斯蹲在测试装置前,指尖在控制台上来回滑动,屏幕上跳动的参数让他眉头紧锁。
这已是新型暗物质微粒涂层的第17次测试,前16次均因涂层抗冲击性能不足,以碎裂告终。
此时华夏舰队正处于星际尘埃带边缘,虚空环境中存在不规则力场扰动,常规护盾涂层依赖分子密度硬扛冲击的思路,在动态力场下极易因应力集中导致碎裂。
这已是新型暗物质微粒涂层的第17次测试,前16次均因涂层抗冲击性能不足,以碎裂告终。
鲜有人知道,第13次测试时,洛克斯曾发现过异常,当时他误将虚空冲击轨迹调偏了15°,涂层表面的微粒突然出现不规则振动,应力值下降了12%,可他当时只当是设备误差,觉得“角度偏差无意义”,随手记下数据便继续按原思路测试,没再多深究。
洛克斯此次研发的“虚空亲和型暗物质微粒涂层”,核心是尝试通过微粒与虚空力场的微弱共振,实现“动态卸力”,但此前因未找到力场适配的临界参数,始终未能成功。
“再试最后一次,不行就重新调整微粒配比!”洛克斯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将新制备的涂层样本稳稳固定在虚空模拟舱的卡槽里。
按常规技术逻辑,护盾涂层需靠分子密度硬扛冲击,可他偏要尝试“动态卸力”的新思路,特意将测试装置的虚空冲击轨迹设为动态变化模式,想让涂层借轨迹偏移分散能量。
“启动冲击程序,强度50%!”洛克斯按下启动键,目光死死锁定监控屏。
幽紫色的虚空冲击瞬间从装置中迸发,如一道狂暴的光带直扑涂层样本。
屏幕上,涂层表面的应力值飞速攀升,红色预警线持续闪烁,前几次失败时,正是在这个阶段,涂层会从分子间隙开始崩裂,最终碎成无法回收的微粒。
动态虚空冲击模拟的是实战中“多方向力场叠加”场景,此时涂层承受的是“瞬时不均匀压力”。
按此前数据,当应力值超过5.2x10?pa时,涂层分子键会因无法承受剪切力而断裂,这也是前16次测试失败的核心原因。
3秒后,涂层边缘果然出现一道细微裂痕,应力值突破安全阈值,检测仪发出尖锐的蜂鸣。
“又要失败了……”洛克斯沮丧地伸手,准备按下停止键。
可就在指尖即将触碰到按钮的瞬间,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突然出现短暂故障,送风口的气流方向发生偏移,一股带着未散尽暗物质残留的气流,意外吹向了测试装置的力场调节旋钮。
旋钮被气流带动,轻微转动了0.5度,虚空模拟舱内的冲击轨迹随之发生微妙偏移。
原本直扑涂层裂痕的冲击能量,竟顺着涂层的自然形变方向滑了过去!
监控屏上的应力值瞬间回落,那道即将扩大的裂痕不仅没有蔓延,反而在冲击能量的带动下微微收缩,涂层表面泛起一层淡蓝色微光。
旋钮被气流带动,轻微转动了0.5度,虚空模拟舱内的冲击轨迹随之发生微妙偏移。原本直扑涂层裂痕的冲击能量,竟顺着涂层的自然形变方向滑了过去!
洛克斯瞳孔猛地一缩,瞬间想起第13次测试那组被忽略的数据,“15°夹角时微粒振动异常”!
他盯着监控屏上轨迹偏移的角度,手指飞快在计算器上敲动。
模拟舱力场传导比是30:1,旋钮转动0.5度,恰好对应舱内冲击轨迹偏移15°。
“不是事故,这是关键变量!”他猛地攥紧拳头,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眼里只剩兴奋的光芒。
这一意外偏移恰好触发了“暗物质微粒-虚空力场共振效应”,旋钮转动使冲击轨迹与涂层内暗物质微粒的排列方向形成15°夹角,符合“力场顺向传导”的临界角度。
此时冲击能量不再直接作用于分子键,而是通过暗物质微粒的振动转化为涂层的“弹性势能”,既避免了应力集中,又增强了防护韧性,这正是洛克斯此前未找到的核心适配参数。
“别停!接着测!”洛克斯猛地收回手,眼睛亮得惊人。
10分钟后,涂层依旧完好无损,抗冲击时间比预期多了整整12分钟,力场损耗率也从之前的45%骤降至18%。
他抓起通讯器,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老林头儿,快到八层来!你那九阶修炼卡壳的事儿,说不定能从这涂层实验里找着突破的门道!”
25.2修炼瓶颈的破局之道,林轩墟力操控的“借势”进阶
正在六层虚空模拟舱调整念力状态的林轩,接到消息后立刻跑到八层实验室。
他盯着全息投影里涂层的形变轨迹,瞅着冲击能量被引着、转着的全过程,只见幽紫色的虚空冲击撞上涂层时,涂层没有硬扛,反而顺着冲击方向微微形变,像水流遇到礁石般巧妙绕开应力集中点,把原本会撕裂分子键的能量,悄无声息地导走了。
“涂层不是抵抗,而是‘顺着力场形变’……”林轩眉头突然舒展,脑子里像划过一道闪电,“那我的念力,一直想着硬顶虚空力场,是不是从根上错了?如果念力也能像涂层这样,‘顺着力场流动’,而不是对着干,会不会就不会白白损耗能量了?”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他突然跟被点醒了似的,使劲一拍大腿:“我之前压根走岔道儿了!满脑子想用念力‘硬顶’虚空力场,这不就跟让涂层死扛冲击一个德性?怪不得墟力操控精度死活上不来!”
林轩此前修炼九阶“墟力操控”时,始终以“念力主动对抗虚空力场”为核心思路,导致念力能量因“反向做功”大量损耗,操控精度卡在60%。
而涂层“顺力卸力”的原理,恰好契合九阶修炼中“借虚空力场引导念力”的核心逻辑。
虚空力场并非阻碍,而是可借助的“能量载体”,只需找到念力与力场的共振频率,即可实现低损耗操控。
他拽着洛克斯就往六层奔,脚步慌着可脑子门儿清:“你这涂层是顺着冲击的劲儿借劲儿卸力,我操控墟力的时候,也该顺着虚空力场的波动节奏使力,哪儿能跟它死磕啊!”
一进虚空模拟舱,林轩便迅速启动程序,舱壁的能量投射口瞬间亮起淡紫色微光,无数道纤细的力场纹路在舱内交织,很快勾勒出与实验室冲击轨迹相似的动态虚空力场。
力场边缘泛着细碎的银芒,像被风吹动的星尘,时而向内收缩凝聚,时而向外扩散舒展,每一次波动都带着规律的震颤。
他没有急着调动念力,而是缓缓闭上眼睛,周身开始泛起一层极淡的金色光晕,光晕随着力场的波动轻轻起伏,仿佛与虚空力场连成了一体。
意识沉入力场的瞬间,那些原本看不见的能量汇聚点,在他脑海中化作一个个明亮的光点。
林轩突然想起洛克斯实验里“15°夹角触发共振”的关键数据,心里一动:“涂层靠微粒15°排列顺着力场卸力,我的念力能不能也按这个角度排列试试?”
他集中意识,操控周身的金色念力光晕,慢慢调整内部“念力微粒”的排列角度,先是10°,念力与力场的贴合度只提升了10%。
再调到12°,损耗率下降5%;直到精准控制在15°时,脑海中突然传来一阵“嗡”的轻响。
原本因对抗力场而躁动的念力,瞬间变得温顺起来,像融入水流的细沙,顺着虚空力场的轨迹自然流动,能量损耗率从之前的20%骤降到8%,连意识感知到的力场阻力都弱了大半。
“成了!”林轩心中一喜,更加确定“顺力而为”的思路没错,这才开始下一步引导力场波动的动作。
轨迹转折点则像水流的弯道般清晰可辨,连力场每一次波动的强弱、方向,都如同指尖触碰到的水流般真切。
此处动态虚空力场模拟的是实验室中“15°轨迹偏移”的关键场景,力场波动频率稳定在0.05hz,与涂层实验中暗物质微粒的共振频率一致。
林轩周身的金色光晕是念力初步“场化”的表现,此时他未主动输出念力,而是通过“意识流-力场耦合”感知力场参数,这是基于“量子意识与虚空力场的弱相互作用”原理。
意识可通过念力作为媒介,捕捉力场中粒子的振动规律,进而定位能量汇聚点与轨迹转折点,为后续“顺向操控”奠定基础。
当虚空力场出现一次向上的波动时,林轩周身的金色光晕突然变得凝练,顺着波动方向延伸出一缕缕光丝,如同力场自然生长出的分支。
这些光丝没有丝毫对抗的痕迹,完全贴合着力场的轨迹,轻轻推动着波动向上延伸。
与此同时,舱内的监测屏旁,原本稳定的能量指示灯开始随着光丝的动作闪烁,淡紫色的力场纹路与金色光丝交织的区域,竟泛起了一层柔和的白芒,像是两种能量达成了某种共振。
金色光丝是念力“定向传导”的形态,其延伸方向与力场波动方向完全一致,符合“力场顺向做功”的物理逻辑。
此时念力未对抗力场,而是以“能量增量”的形式融入力场,避免了“反向做功”导致的能量损耗。
两种能量交织产生的白芒,是“念力-虚空力场共振”的直观表现,共振频率恰好匹配九阶修炼所需的“墟力操控阈值”(0.05hz),这也是后续参数突破的核心条件。
下一秒,模拟舱的监测屏瞬间刷新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原本卡在60%的“墟力操控精度”跃升至92%,能量耗损率从20%降至5%,就连最棘手的虚空融入时间,也突破了3小时,且能量凝聚度始终保持在80%以上。
而林轩周身的金色光晕,此刻已完全融入虚空力场,只有在力场波动的节点处,才会浮现出淡淡的光痕,证明他的意识仍在精准引导着力场。
整个舱内再也看不到丝毫“对抗”的痕迹,只有能量顺着规律流动的顺畅感,仿佛虚空力场本身,就是他延伸出的手臂。
参数大幅提升的核心原理是“共振态下的能量高效传导”,共振使念力与虚空力场的能量损耗降至最低,同时“顺向操控”避免了力场紊乱,让操控精度突破临界值。
虚空融入时间延长则得益于“念力-力场耦合稳定性提升”。
金色光晕与力场完全融合,意味着念力无需持续输出“维持力”,仅需在波动节点引导,大幅降低了能量消耗,这也验证了“顺力而为”对九阶修炼的关键作用。
“成了!终于成了!”林轩激动地攥紧拳头,困扰他两年的九阶中期瓶颈,竟被一场通风故障引发的意外彻底打破。
洛克斯举着检测仪哈哈大笑:“都说科研里藏着修炼的道理,这次还真让咱撞上了!说到底,‘顺力而为’比‘硬拼硬扛’管用多了!”
林轩欢喜地指着洛克斯手里的检测仪,嗓门都亮了:“可不是嘛!这事儿真是撞对了!早知道顺着力场来这么管用,我之前跟那儿死扛啥啊,纯瞎耽误工夫!”
林轩拽着洛克斯往六层奔时,洛克斯兜里还揣着第13次测试的旧数据单。等林轩的修炼突破告一段落,他立刻扎回八层实验室,按“旋钮转动0.5度”的参数重建实验:先固定涂层样本,精准调节虚空模拟舱的力场传导比,再将冲击轨迹分10次、每次以0.1度递增偏移,记录不同角度下的微粒振动数据。
当第5次测试,旋钮转动至0.5度、舱内轨迹偏移15°时,检测仪再次传来熟悉的波动。
微粒振动频率与虚空力场完全同步,应力值稳定在安全阈值以下,涂层抗冲击时间比常规测试延长12分钟,与之前的意外结果分毫不差。
“果然是必然!”洛克斯将新数据与第13次的旧记录叠在一起,两组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这才彻底确认,15°夹角就是暗物质微粒与虚空力场共振的临界角度,0.5度的旋钮转动,不过是精准触发了这一条件的“钥匙”。
从那天起,林轩把修炼重点彻底放在“借虚空力场操控”上。
每天在虚空模拟舱里,他先花半小时感知力场波动规律,再从简单的能量引导练起。
让念力顺着虚空力场的轨迹,精准击中模拟靶标,误差从最初的3厘米缩小到0.5厘米。
接着练四力防御场,借虚空力场的韧性,把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拧成“力场绳”,防御强度比之前硬拼时提升了3倍。
9月时,他试着在模拟舱里模拟实战场景,同时应对三个方向的虚空冲击,一边借力引导冲击能量反击,一边用四力防御场护住意识核心,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墟力操控精度”稳定在93%以上。
11月,他甚至能在融入虚空的状态下,同步操控华夏号引擎的辅助力场,两者的共振误差控制在0.05秒以内。
2936年底的最后一天,虚空模拟舱的监测屏上跳出了一组让所有人都振奋的数据:“虚空融入度90%”“墟力操控精度95%”“持续融入时间8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