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汇报会(1/2)
在此期间,北方特区与欧洲多国和美国签订一百多项投资协议。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在北票、阜新,各建了一座超大型钢铁厂,特区政府以土地和政策支持为股本,强行占股20%,在管理上拥有一票否决权。
法美两国与特区政府共同投资了连接奉天、彰武、朝阳、承德的超级双复线铁路(客运专线和货运专线),还有新奉天,经锦州港区、山海关、唐山,最后到通州的新通铁路,同样是超级双复线铁路。特区政府以土地做股本,占股30%,三方共同运营70年,70年后,特区政府收回全部运营权。特区政府在管理上拥有一票否决权。
戈辉与德国的高级别访问团,在教育科研、工农业生产等方面,也达成了多个重要协议。
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哥廷根大学等23所理工科大学,与北方特区教育局达成合作办学协议。
北方特区计划在朝阳、锦州、锦西、辽阳、大连、宽城、哈尔滨,每个城市设立两所纯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在新奉天设计十五所大学,其中十所大学是纯理工科研究型大学。
这些计划设立的大学,将与德国的大学合作办学,成立联合学院,直接使用德国大学的教学大纲,共同培养理工科人才。
北方特区教育大跃进全面进入快车道。
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德国的核心工厂全部在北方特区设立分厂,备分技术和人才。
德国高层对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却又不得不打的欧洲战争,并没有赢到最后的信心,所以备份德国的核心工厂、技术、人才,就变成了重中之重,而北方特区就是德国认为最值得信任的备份之地,也是最合适的投资之地。
北方特区政府也明确表示,会保证德国的投资安全,赚到的钱可以安全带走,并在投资协议上特别注明。
签完了一系列的协议之后,德国政府和军方核心高层,被请到了禁卫军总参谋部。
在地下指挥大厅里,禁卫军四总部的核心高层、德国政府和军方核心高层,面向一面巨大的影布,随意地围坐在巨大沙盘的前后左右。
电影机的光束打在影布上,汉语和德语对照的两行字映入所有人的眼帘——北方特区与德国军事合作成绩汇报。
宁远是今天报告会的主持人,他站的位置刚好让开影布,有一束光柱直接打在他身上,既让人看清他的脸,又刚好不干涉影布的显示效果。
“大家上午好,我是宁远。”宁远用德语简单开场:“今天在座的都是老熟人,我就不客套了,直接开始汇报。”今天来的德国人,宁远都认识,以前都见过,还都交谈过,说是老熟人不为过。
禁卫军高层,一部分人学习德语,一部分学习英语,经过近十年的不间断学习,在外语方面,他们全体做到了无障碍交流。
哗……在座的一百多人一起鼓掌,特别是德国人,宁远的德语,让他们倍感亲切。而且由禁卫军的参谋总长主讲,充分表现出禁卫军对德国朋友的重视。
巨大的影布上,层层山峦向远方延伸,城市、村庄、河流、农田、森林、草原,依次出现在影布上。镜头切换,变成了地上视角,一架双翼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如棉絮般飘浮的白云,成了最好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1-’型军用运输机,已经同时在德国生产了。”宁远指着影布上的双翼飞机介绍道:“最大平飞速度260公里每小时,巡航速度160公里每小时,最慢时速50公里,实用升限50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高等级硬质跑道起降距离170米,简易土质跑道起飞距离超过200米。使用Far-3.6型9气缸星形活塞发动机,发动机功率800千瓦。货舱里12个简易座位,最大载重2.14吨。”
影布上的画面转到了运-1-的静态展示画面,宁远继续介绍:“这是禁卫军与德国同研发了两年多的成果,运-1-是最终定型的型号,Far-3.6型活塞式发动机,在正常保养的情况下,已经做到了3000小时无需大修的水平,相当可靠。当然,成本也相当高。对工人、工厂、材料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禁卫军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大规模量产。”
“有些人问了,最大载重才2.14吨,货舱里只能坐10个人,这有什么用?”宁远继续道:“运-1-是我们对运输机设计的一次探索,我也承认它在军事领域的作用有限,但是在军事通信联络、空中侦察、伤员紧急后送等方面非常实用,比火车、汽车、骑马更快到达。最重要的是它皮糙肉厚,像拖拉机一样结实。”
在座的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认可。德国人已经从不断发回柏林的情报中,充分了解了其性能,确实如宁远所言,像拖拉机一样结实。
影布上画面切换,虽然还是运-1-,但是做了改装,机腹侧面,多出了几个金属管子,很明显是枪管。
“运-1-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先进的运输机。”宁远肯定地说道:“运-1-也不会只当做运输机,可以改装成对地攻击机,从天上射击躲在堑壕里面的敌人,想象一下,如果躲在堑壕里的是诸位,又该如何应对?”
在座的德国人,禁不住爆了一句w和F开头的英语,从天上攻击地面,还可以这样打仗,还让不让人活了。
“禁卫军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大规模量产。”宁远提问:“那么德国呢?”
毛奇总长坦言:“德国也做不到更快,也需要两年时间。”
“希望一切还来得及,能让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争得先机。”宁远说道。
“谢谢”毛奇说道:“据我们的调查,欧洲和美国,在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目前都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水平。”
“我相信,他们更先进的应该藏的很严实。”宁远说道。
这时,影布上出现了歼-1-K的画面,在蓝天白云间穿梭,灵活的翻转。
戈辉肩头耸动,轻轻地笑了。他当初给的外形明明是S2赛季的p51野马式战斗机的外形设计,被改来改去,现在怎么看都更像S2赛季时的p47战斗机,而且机体也像p47那样大。
事实上,不是禁卫军和德国的工程师要改,他们都没有设计飞机的经验,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集体智慧,发散思维过程中,慢慢改变了飞机的总体设计。其中也有戈辉当年给的设计图太框架的原因。
当然,戈辉也不在乎这些,在他看来,能飞上天,能稳定飞行,能当战斗机用,就可以了,哪怕他们改成拖拉机的模样,都没有问题。
“这是歼-1-K型战斗机,同样,是禁卫军与德国同研发了两年多的杰作。”宁远接着介绍道。
哗……掌声打断了宁远的介绍。德国人知道,他们不是从零开始的,是在禁卫军初级方案的基础上继续研发的。没有禁卫军的初级方案,决不会有今天的结果。而宁远却定义成了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掌声是在感谢宁远。
宁远伸手下压,掌声渐息,继续介绍:“我们最初是用Far(农场)发动机,虽然稳定了,但是油耗、速度、航程都不是歼-1-K型战斗机的良配,所以总司令建议换发动机,比如V型16缸汽油引擎。”
影布上此时出现了发动机的画面,V型12缸发动机的画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