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50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心悬血瘤——红线缠心化血瘤

第50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心悬血瘤——红线缠心化血瘤(2/2)

目录

主穴:内关

他让虚影伸出前臂,在其腕横纹上2寸、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部位用指腹按压片刻,待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便将银针缓缓刺入。“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少阳经脉,上通于心,具有通利心脉、调理气血的功能,堪称打开心门的钥匙。”仲景运用“捻转补法”行针,即顺时针方向捻转银针,力度由轻逐渐加重,如拧转螺母般深入。“心悬血瘤属于虚中夹实之证,心阳不足为本,瘀血阻滞为标,故既要补益心阳,又要泻除瘀阻。补法有助于扶助心阳,如同给油灯添油;泻法则能疏通瘀滞,好比为河道清淤。”

留针片刻,虚影胸口的红线果然微微松动,血瘤的搏动也逐渐减缓,不再那般剧烈。仲景解释道:“针刺内关穴能够有效缓解胸痛、心悸等症状,历代医家皆用其救治心脉急症。现代医学也常用此穴救治心肌梗死患者,可见古今医理相通,只是表述不同罢了。”

配穴:膻中

随后,他在虚影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消毒后刺入一针,此处正是膻中穴。“膻中为气之会穴,位处两乳之间,乃宗气汇聚之地,能够宽胸理气。气行则血行,如同风吹云散一般,气机通畅则瘀血自消。”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轻轻捻转针身,幅度小而频率缓,使患者感觉胸中胀麻舒适,似有气流缓缓涌动。“此穴与内关穴相配合,一上一下,一个通气,一个活血,共同发挥‘气行血畅’的功效,如同双轮驱动,使气血运行恢复常态。”

若患者左臂疼痛较为剧烈,红线牵扯明显,仲景还会加刺极泉穴(位于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极泉穴是心经的合穴,乃心经气血汇聚之处,针刺该穴能够疏通心经瘀阻,就像解开手臂上的‘红线结’一样,使经气畅行无阻。”

针灸治疗时长约为20分钟,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保持针感持续。仲景郑重强调:“针刺时要全神贯注、心神合一,使医者的气机与患者的气机相互感应沟通,如同调琴时弦与弦共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见患者微微出汗、脉象渐趋缓和平稳,便是瘀血逐渐消散的良好迹象,如同冰封的河面开始融化,水流渐畅。”

五、治疗过程:红线松解,血瘤消散

仲景先让虚影饮下温热的炙甘草汤,药液入喉的瞬间,虚影喉间发出一声舒畅的喟叹,胸口的红线似乎随之微微颤动。随后施行针灸治疗,银针刺入的刹那,红线竟如受惊的蛇般蜷缩了一下。

大约一刻钟后,奇迹悄然降临:原本紧紧缠绕在血瘤上的红线开始松动,从两端向中间缓缓退缩,如同冰雪在暖阳下消融;原本紫黑色的血瘤渐渐转为淡红色,搏动也趋于平稳有序,不再渗出细密的血珠。

“你看这红线,”仲景指着半空说道,“它正在随着气血的流动而后退,正如同瘀血被药力推动着向前行进,从阻塞之处渐渐散开。”话音未落,那红线突然绷直紧绷,仿佛在做最后的抵抗,随即寸寸断裂成无数细小片段,化作点点红光在空中盘旋飞舞片刻后,竟自行燃烧起来,火焰呈淡红色,没有黑烟,只有淡淡的药香散发出来,最终烧成一缕青烟落入案上的药碗之中。

仲景端起药碗,将余下的药汁再次喂给虚影服用。虚影顿时舒展了紧锁的眉头,胸口起伏恢复平稳自然,面色也由青紫色转为红润,渐渐焕发出健康的光泽。他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清晰:“起初感觉心口仿佛被暖阳温柔拂过,驱散了积郁的寒气;接着一股热流顺着左臂流淌而下,所有的痛胀感瞬间消失殆尽,仿佛被捆绑了许久的绳子终于被解开了,浑身轻快无比。”

此时,案上的《伤寒论》突然自动翻动起来,纸页“哗哗”作响,最终恰好停留在“炙甘草汤”的条目页面上,书页间仿佛有红光流转闪烁,与方才红线燃烧的光芒遥相呼应。仲景含笑说道:“此书便是明证,此方确实能够治疗心脉瘀阻之症。红线烧成灰烬入药,寓意着‘血余炭’的功效——既能止血又能散瘀,有助于血瘤彻底消散且不留任何后患,如同清理河道时不仅要疏通水流,还要清除水底的淤泥。”

他又让虚影行至侧旁的便桶处,片刻后,虚影排出的粪便中混杂着数块黑如炭块的血块,质地坚硬,散发着淡淡的腥气。仲景指着血块解释:“这些就是瘀积已久的‘老血’,随大便排出体外,说明心脉已经通畅,新血得以滋生,如同河道疏通后,淤泥顺流而下,清水才能畅行无阻。”

我俯身细看,那些黑血块的断面竟与先前血瘤表面的红线纹理隐隐相似,心中不禁感叹:“原来瘀血排出时,竟还带着瘤体的痕迹。”

仲景点头:“瘀血成形非一日之功,消散亦需循循渐进。这些血块正是血瘤化解后的残留,看似污秽,实则是身体向愈的信号。正如冬日积雪消融,必有冰水渗流,待冰雪尽去,方能见春土萌发。”

六、预后与调护:养心如护灯,需防再燃

血瘤消散之后,仲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从药柜中取出当归、白芍等药材,一边配伍一边说道:“还需继续服用七剂炙甘草汤,但需调整剂量——生地黄减至30克,避免滋腻太过;加入当归10克、白芍10克,以增强养血活血之效,巩固治疗成果,如同治水之后需加固堤坝,防止溃堤复发。”

他将药材分装成七个药包,又特别着重强调调护的重要性,语气郑重如训诫:“病虽去,根未除,若调护不当,血瘤极易复发,犹如火星未灭,遇风便可能复燃。”

1.忌冷忌郁:“心喜温恶寒,喜舒恶郁。痊愈后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生果,以防寒邪再次凝滞血脉;切忌恼怒生气,忧思过度,如同呵护灯火,不可让狂风骤雨侵扰。《素问》有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情志不畅最易导致心脉再次瘀阻。”

2.食疗辅助:“宜多食阿胶粥、红枣莲子羹、当归羊肉汤等滋补食物,以血肉有情之品补充心血,如同给灯盏添油,滋养本源。其中阿胶需选用陈胶,烊化后与米粥同服,既能补血又能止血,最合心脉需求。”

3.导引吐纳:“每日清晨可练习‘扩胸导引’之法:双手交叉举过头顶,缓缓向两侧张开,如鸟展翅,同时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意念清气入肺,贯入心脉;呼气时默念浊气排出,带走余瘀。此运动能宽胸理气,促进心脉流通,如同定期疏通河道,防止泥沙再次淤积。”

4.避劳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一身气血运行,不可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作还是心神耗损,皆会耗散心阳,导致血行乏力,瘀阻易生。如同国家君主需静养以统全局,心若过劳,便无力推动血脉,血瘤便可能趁虚而复。”

他忽然想起一事,补充道:“昔日有位武将,血瘤痊愈后,因征战沙场,披星戴月,鞍马劳顿,未及半年便再次发作胸痛,待军医赶到时,已回天乏术。可见愈后的养护,比治疗本身更为重要——治疗如救火,调护如防火,二者缺一不可。”

七、医理深析:从“心主血脉”到现代印证

仲景重新坐回案前,烛火在他眼中跳跃,映出深邃的思索:“心悬血瘤的本质在于‘心脉瘀阻’,属‘胸痹’‘心悸’范畴。炙甘草汤的精妙之处,在于‘阴阳并补,气血同调’——桂枝、生姜温通心阳,如同添柴补火,驱散寒凝;地黄、阿胶滋养心阴,好似加水润燥,充盈血脉;人参、甘草补益心气,犹如鼓风助燃,推动血行;清酒引导药物入血分,宛如舟楫载物,直达病所。阴阳调和,气血充盈,则血脉自然通畅,此乃‘治病求本’之理。”

他话锋一转,谈及现代医学:“如今医者借助仪器,虽能窥见血管阻塞之形,却未必能悟透‘心主神明’之理。此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等,其病理基础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心脉瘀阻’的描述不谋而合。”

“而炙甘草汤的药理,亦与现代研究相合:人参含有人参皂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桂枝含桂皮醛,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地黄、阿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生姜、清酒则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这些都印证了‘温通心脉’的传统理念并非虚言。”

“然而,”仲景神色严肃起来,“现代医学虽能溶栓、搭桥,却难以化解患者心中的郁结。须知情志郁结是引发血瘤的重要因素,犹如河道淤塞,既有泥沙沉积(瘀血),亦有堤坝失修(心阳不足),更有上游水源不畅(情志失调)。因此治疗必须‘药疗’与‘心疗’双管齐下,劝导患者放宽心态,释怀解郁,如同解开他们心中的‘红线’,才能真正根治疾病。”

夜幕渐深,烛火摇曳,案上的药香与书香交织成温润的气息。半空中的血瘤与红线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我心口的闷痛也随之烟消云散,只余下一种通透的舒畅,仿佛有暖流在血脉中缓缓流淌。

仲景将炙甘草汤的药方工整地誊写在纸上,字迹古朴苍劲,带着金石之气:“切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治疗心悬血瘤,不仅要疏通其脉络,更要安定其神志,此乃‘治瘤先治心’的关键所在。”

言毕,他的身影渐渐淡去,如同水墨融入宣纸,唯有那股药香依然萦绕在案头,久久不散。我低头凝视着案上的药方,忽然领悟到:所谓“红线缠心”,缠绕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血脉,更是人心深处的执念与郁结。炙甘草汤虽能化解血瘀,却无法消除心中的“结”;针灸虽能疏通经脉,却不能驱散胸中的“郁”。

唯有心怀宽广似大海,方能让血脉如江河般畅通无阻;唯有心境澄明如皓月,才能使心神如灯火般安稳不熄。这或许才是张仲景想要传授的深层医道——医人者,先医心;治瘤者,先治郁。

窗外月光皎洁,繁星点点,我将药方仔细折好,珍藏于《伤寒论》之中,只觉得今夜所学,胜过苦读十年书籍。那道缠绕心口的红线虽已消失,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更深的印记:医道漫漫,既要懂方药之理,更要悟人心之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