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50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心悬血瘤——红线缠心化血瘤

第50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心悬血瘤——红线缠心化血瘤(1/2)

目录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心悬血瘤——红线缠心化血瘤,炙甘草汤针内关活血案

静谧的夜晚,案头的《伤寒论》正翻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泛黄的纸页上,“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字迹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正逐字揣摩其间奥义,忽闻宣纸发出细碎的“沙沙”声,仿佛有虫豸在纸上爬行。抬眸之际,一缕朱红丝线竟自砚台旁袅袅升起,初时细如发丝,转瞬便变得如琴弦般柔韧,在烛火四周轻盈翩跹,宛如灵蛇吐信,又似流萤绕灯。

未等我凝神细察,那红线陡然化作一道耀眼的红光,如离弦之箭直扑胸前。刹那间,心口像是被无数根纤细却坚韧的丝线紧紧勒住,闷痛如潮水般汹涌袭来,连带着左臂也泛起阵阵酸麻,仿佛有无形的绳索顺着筋骨牵扯,每动一下,都似要将血脉生生拽断。恍惚间,烛火猛地一跳,张仲景的身影已卓然而立于案前,广袖轻扬间,那道红线便悠悠飘至半空,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渐渐凝成一颗鲜活跳动的血瘤——其形恰似缩微的心脏,表面密布如蛛网般的红线,每搏动一次,便有细密的血珠从线缝中悄然渗出,在半空中化作淡淡的血雾。

“此乃心悬血瘤。”仲景的嗓音沉稳如古钟,指尖轻轻一点那悬浮的血瘤,缠在表面的红线骤然收紧,我心口的痛楚瞬间加剧,额上顿时渗出冷汗。“你且细细体悟,这疼痛随红线牵拉延展,连及左臂,恰似有绳索缚住心脏,此正是血瘤阻塞心脉的显着征象。”他从容拿起案上的《伤寒论》,指尖在“心悸”篇章上轻轻叩击,娓娓道来:“此类瘤症,并非血肉异常增生所致,实乃心血瘀滞而成。遇寒则凝,渐次化为血瘤,犹如江河封冻,阻塞了水流之道。唯有施以温通之法,融化瘀血,激活血脉,方能化解此患。”

一、病源解析:红线缠心,血瘤成因

半空中的血瘤依旧规律地搏动着,红线之间隐约可见暗红的血丝缓缓流转,如同被堵塞的河道中艰难涌动的浊流。仲景目光深邃如古井,缓缓说道:“人之脉络,犹若奔腾不息的江河,日夜川流不止。倘若外感寒邪侵袭,抑或情志长期郁结不畅,心血便会逐渐凝滞,恰似初冬时节河面渐渐生出的薄冰。起初不过是血脉运行稍显滞涩,如同水流遇阻泛起涟漪;久而久之,便会瘀结成瘤,好比冰块越积越厚,最终阻断航道。这红线便是瘀阻的脉络显现,而血瘤则是瘀阻的核心所在。”

他侧身示意我凑近细观,我才惊觉血瘤表面的红线走向竟与掌心的手纹极为相似,尤其是那道从血瘤左侧延伸出的红线,斜斜掠过半空,恰好指向我的左臂,与手臂内侧的筋络隐隐相契。“你看这红线的走向,自心延伸至左臂,恰好契合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径。”仲景的指尖顺着红线滑动,“《灵枢·经脉》有云:‘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如今血瘤阻塞了心经,故而疼痛牵连左臂,犹如丝线牵引一般,这便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明证。”

我下意识地抚着胸口,那股闷痛仍未消散,不禁问道:“此瘤与寻常痈疽有何差异?”仲景从药箱中取出两枚银针,一枚指向血瘤,一枚指向案上先前显现的胃浮火痈虚影,耐心解释:“痈疽多由湿热、火毒蕴结而生,患处多红肿热痛,如同烈火燎原;而此瘤却是因寒凝血瘀所致,痛处多冷硬如石,遇寒则剧,得温稍缓,一热一寒,二者病因截然不同,治法自然天差地别。况且心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血瘤生于心,关乎生死存亡,稍有迁延,便会瘀塞心窍,如同灯油耗尽,生命转瞬即逝。”

他顿了顿,语气更添凝重:“去年洛阳有一位书生,因科考落榜而忧思过度成疾。起初只是夜不能寐,偶有心悸,后来逐渐发展为胸痛彻背,稍动便喘。当地医者见其面红口干,误诊为火证,投以苦寒之药清热泻火,谁知服药三日,竟暴毙于灯下。其家人悲痛之余,请人查验,发现其心外膜缠绕着如红线般的血栓,与今日所见情形如出一辙——可见辨证不明,用药不当,无异于操刀杀人。”

二、症状辨识:从脉证观血瘤轻重

仲景抬手一挥,那血瘤表面的红线突然散开,如绸缎般缠绕上旁侧一具人形虚影的胸口。“你来为这‘患者’诊脉,细察其脉证。”他示意我上前。

我依言伸出三指,轻触虚影的寸口脉,只觉脉象细涩如刀刮竹筒,艰涩不畅,且搏动节奏忽快忽慢,时而停顿片刻,仿佛行路之人被巨石所阻。“此乃‘结代脉’。”仲景在旁沉声说道,“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者为结;脉来急促而时有一止,止亦无定数者为代,这都是心脉瘀阻、气血难以接续的表现,如同江河行船,遇浅滩礁石而停滞。”

再察其舌象,只见舌质紫暗如猪肝,舌面散布着点点瘀斑,舌底络脉更是紫黑蜿蜒,如蚯蚓般盘曲纠结。仲景指着舌象解释:“舌为心之苗窍,舌色紫暗是血瘀的典型征象;舌底络脉迂曲扩张,则表明血瘤已经深入,瘀阻日久。”他又让虚影张口呼吸,其气息短促微弱,仿佛风中残烛。“心主血脉,亦司呼吸。血瘤阻塞心脉,气血无法上荣于头面,故出现气短之症;血液不能上达面部,所以面色苍白,严重者甚至呈现青紫色,如同池鱼缺氧而翻肚。”

随后,仲景将血瘤患者的核心症状归纳为“五痛三悸”,逐一解析:

-五痛:胸痛如绞般剧烈(心脉直接受阻)、背痛穿透心胸(心脉与背脉相连,瘀阻牵连)、左臂牵扯性疼痛(心经循行所致)、咽喉梗阻刺痛(心系上挟咽,瘀阻上行)、胃脘部闷胀疼痛(心脉瘀阻影响胃腑功能,子病及母);

-三悸:心悸(心跳剧烈如擂鼓,血瘤阻塞致心脏奋力搏动)、惊悸(稍有声响便心跳加速,心阳被瘀阻所抑,易感外邪)、怔忡(无明显诱因突发心跳极度加快,瘀阻忽重忽轻,心神不宁)。

“务必特别注意,”仲景用银针轻点虚影的指甲,其指甲瞬间泛起青紫色,“若见患者指甲呈现青紫色、冷汗淋漓不止、脉象微弱欲绝,便是血瘤即将破裂的征兆,如同红线即将崩断,必须立即全力施救,稍有迟缓便回天乏术。”

三、组方详解:炙甘草汤,温通心脉的“活血暖阳”

仲景转身走向身后的药柜,柜门开启时发出“吱呀”轻响,数十个贴着药材名签的抽屉在烛光下泛着木质的清香。他逐一拉开抽屉,精心选取药材配伍,一边用戥子仔细称量,一边详细讲解:“治疗心悬血瘤,当用炙甘草汤。此方素有‘复脉汤’之美誉,恰似暖阳融冰,能够化解血瘀,畅通心脉,使断绝之脉重新接续。”

他将各类药材依次排列在案上,剂量精准分明,宛如布阵排兵:

-炙甘草12克:药材取自甘肃灵台,根条粗壮,经蜜炙后色泽黄润如琥珀,断面呈现细密的放射状纹理。“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炙用则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正如车轴需要润滑油才能顺畅转动一样,心脉瘀阻时,气血运行乖戾,需甘草调和诸药,防止活血药物过于峻猛而损伤正气,同时补养心气,为血脉运行提供动力。”

-生姜9克、桂枝9克:生姜选用老姜,表皮皱缩,辛辣气浓;桂枝则是当年新采的嫩枝,断面红棕色,香气清冽。这两味药性辛温,仲景形象地比喻它们为“春风解冻”:“生姜能温煦脾胃,助气血生化之源;桂枝则可振奋心阳,如阳光穿透云层。只有心阳得以振作,才能有力推动瘀血运行——若心阳不足,就好比炉火烧得不旺,即便使用再多的活血药,也难以融化凝结的瘀块。”

-人参6克、大枣12枚:人参为野山参切片,断面呈黄白色,有细密的年轮状纹理;大枣则是去核的红枣,肉质肥厚,色泽暗红。“人参大补元气,如同给炉膛添柴;大枣补中养血,恰似为釜中加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充当‘后勤保障’。心脉瘀阻日久必然耗伤气血,如同江河行船既需风力(阳气),亦需水量(阴血),故需补气养血以辅助活血。”

-生地黄50克:用量居首,选用河南怀庆府所产的生地黄,块大饱满,断面乌黑油润。仲景用指尖捻起一块生地,说道:“地黄味甘性寒,擅长滋阴养血。就如同江河需要充足的水源才能保持流淌一样,血脉也需要阴血充盈才能承载血液运行。不过生地黄质地滋腻,需搭配生姜、桂枝的辛温之性,如同在黏稠的汁液中加入清水,以防其滞腻碍胃,阻碍药力运化。”

-阿胶6克(烊化)、麦冬10克、麻仁10克:阿胶为东阿阿胶,呈琥珀色半透明状,敲之易碎;麦冬为川麦冬,颗粒饱满,断面呈白色;麻仁则是去壳的火麻仁,色泽淡绿,富含油脂。“阿胶乃血肉有情之品,能够滋阴补血,烊化后黏稠如胶漆,可有效黏合破裂的血脉,好比用胶汁修补器皿的裂痕;麦冬、麻仁则能滋阴润燥,防止血瘤久瘀化燥伤及津液,如同为干涸的土地浇灌清泉。”

-清酒30毫升:选用陈酿的米酒,色泽淡黄,酒香醇厚。仲景解释说:“酒性辛热,能够引导药物深入血分,助力药力直达心脉,就像舟楫渡水载药前行一般,使诸药之力直抵病所。”

药材备齐后,他将除阿胶外的药材一同放入陶罐中,加入清酒与水各半,置于炭火上煎煮。陶罐盖缝中渐渐冒出白色的水汽,带着药材与酒的混合香气,在屋内弥漫开来。待药液浓缩至三分之一时,滤去药渣取汁,再将阿胶放入热药液中搅拌烊化。此时的药液呈深褐色,质地稠厚如蜜浆,搅动时能拉出细长的丝缕。

“此方宜温服,”仲景用瓷勺舀起一勺药液,吹至温热后示意我细看,“每日服用三次,空腹时饮用效果最佳。服药后需覆盖棉被取暖,使药力借助阳气布散全身,如同暖阳普照,冰雪消融。”

随证加减

-若血瘤质地坚硬,如触磐石,可加丹参15克、桃仁9克,丹参活血凉血,桃仁破血行瘀,二者合用,增强活血破瘀之力,犹如用凿子破开坚冰;

-若心悸症状严重,夜不能寐,可加龙骨15克(先煎)、牡蛎15克(先煎),二药质重沉降,起到重镇安神的作用,恰似用石头镇压水面波澜,使心神安定;

-若气短乏力明显,稍动则喘,可加黄芪15克,黄芪补气行血,如同鼓风助燃增强火力,使气血运行更有力道。

四、针灸配合:内关、膻中,打开心脉的“钥匙”

“汤药犹如缓兵之计,需循序渐进;针灸则似急先锋,可直捣病灶。”仲景从针盒中取出两枚银针,在烛火上反复烧灼消毒,针尖在火光中泛着银亮的光泽。“对于血瘤急症,必须针药并用。针灸能够迅速开通心脉,为汤药发挥作用争取宝贵时间,如同先打开闸门,再引水灌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