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没有千年王朝,却有千年儒家(2/2)
“陈兄弟,若是掌控舆论话语权对于个人来说,没什么可比性,那按照势力来说,放眼整个天下,那一方的势力也不可能大过皇权才对。”
“我虽然是户部尚书,但也知道王朝更替的本质,谁的势力大,谁就是皇帝,若除了皇权之外还有一个比它更大的势力,岂不是就要建立新朝了?”
“那陛下能忍?”
夏原吉经历过建文一朝到永乐一朝的更替,所以非常清楚谁势力最大者为皇帝。
陈羽轻轻笑了笑,问道:
“老夏,话语权和兵权你要区分开,若是兵权的话,谁的势力大,谁自然就是皇帝;但论话语权,则不一定!”
夏原吉在政治上的手段和心思相较于其他同级别的大臣,确实差点。
而他能够坐到如今的位置,完全就是靠着自身过硬的能力冲上去。所以,陈羽解释之后,夏原吉依旧眉头紧皱。
紧接着,不等陈羽解释,朱棣便开口说道:
“陈兄弟说的不错,若是谈论兵权,那一定是皇权最大!而说起话语权,则不一定。”
“兵权意味着行动,而话语权掌控着思想;千年以来,掌控话语权的最大势力,是那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
话落,陈羽唇边漾开一抹深意,缓缓点了点头。
他心中筹谋的,是一桩足以撼动后世百千年世界运行秩序的惊天伟业。
要将这蓝图变为现实,第一步便是牢牢掌控国内的话语权。
到底,便是要实现集权。
唯有如此,方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办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唯有集中举国之力,才有可能推动这场划时代的国家变革。
第一步,便要直面一个盘踞华夏千年的庞然大物:儒家思想。
纵是历史上存续最久的王朝,在时间的长河里也远不及儒家的根深叶茂。
自秦汉以降,王朝更迭不休,可无论新朝旧代,治国理政从来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支撑,它早已如同血脉般融入了国家治理的肌理。
以陈羽一人之力,只要他还是碳基生命,便绝无可能与这延续千年的思想巨擘正面抗衡。
当然,他要做的并非将儒家彻底铲除,而是要从其手中收回掌控舆论话语权的权力。
要达成此愿,必须借助一个强大的外援:皇权。
与儒家争夺话语权,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国家动荡,即便他与老朱情谊深厚,老朱也绝不可能放任他如此行事。
是以,陈羽必须耐下性子,一步步引导老朱,让他自己循着线索找到答案。
唯有让老朱亲身体会到争夺舆论话语权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而非误以为他是因私怨与儒家作对,后续的行动才能真正扎根。
毕竟,即便老朱出于信任照做,也远不及他亲自想通前因后果后那般,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决心。
夏原吉听着朱棣给出的答案,和陈羽的认同,懵了。
儒家?
真的有可能吗?
儒家这股势力,竟然才是在大明中控制舆论话语权的存在。
哪怕是皇权,也争抢不过。
夏原吉感觉自己原本的认知受到了冲击,一脸的怀疑。
毕竟他也是一个读书人,也是学习的儒家思想。
从这方面来说,他也是儒家子弟,也是儒家这股势力的一员。
那么,他为何没有感觉到是儒家这股势力,在皇权手中,抢夺了舆论的话语权?
开玩笑吧!
儒家这股势力,本质上是读书人啊。
忽悠我呢?
一个陛下,一个陈兄弟,组团忽悠我来了。
若是儒家这么厉害,那当初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儒家中德高望重的方孝儒,怎么可能被朱棣杀了!
朱棣没有理会一脸疑惑的夏原吉,而是看着陈羽说道:
“陈兄弟,我能够确定,就是儒家这股势力,在我的手中夺走了控制舆论的话语权。”
“但就像夏原吉怀疑的这样,儒家说导致只是一伙读书人,手无寸铁的书生。”
“而我手中却拥有着百万大军!”
“借此,我也拥有能够影响天下舆论的皇榜,但总的来说,我知道在这方面却是比不过儒家。”
“可我就是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对比之下,我感觉优势在我,可这舆论的话语权还是会被儒家夺走?”
面对朱棣的不解,陈羽抿了一口小酒,哈出一口浊气,淡淡的说道:
“老朱,控制舆论的话语权不在军队的多少,而在于这数万万人百姓当中,有多少人能为你说话,传递你的思想?”
“换一句话说,就是你治理这天下,靠的是什么?”
不等朱棣回答,陈羽继续往下说道:
“依靠的自然是朝中和地方加起来的数万名官员。”
“也就是说,老朱你的旨意,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大明运转,就是靠着他们,充当陛下的口舌。”
“通过这数万名官吏,去传达了你的意思,这样一来,朝廷的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
“所以,老朱你控制舆论话语权的手段,就是这数万名官吏。”
“你的所思所想,往下一层一层经过这数万名官吏传达,最终让最底层的百姓能够知道天子的想法。从而达到了控制舆论话语权的效果。”
“这就是皇权掌控舆论话语权的方式。”
陈羽顿了顿,看向朱棣说道:
“皇权如此,那么儒家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天下儒家弟子的数量何止百万,而他们散布在大明的各个角落,全部都充当着儒家的口舌。”
“老朱你通过数万名官吏,去控制天下的舆论话语权,让天下按照你的意思和想法去运行;而儒家却拥有百万多弟子,能够向天下传播舆论,使得天下按照儒家的意思和想法运行。”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朝廷的政策颁布到地方,官吏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就像是曾子杀人一样,来了数倍于官吏的儒生,说这个政策将百姓置于水火。”
“老朱,你说在这种情况下,若你是百姓,会相信哪一方势力的舆论?”
“对了,强调一点,那就是皇权之下的数万官吏,有最起码一半以上,也是儒家的人。”
“也就是说,当朝廷以皇帝的意志,发布了一道政策,却是利国利民,但是有损儒家的利益,这个时候,那些儒家官吏会不会反水,站在儒家这边。”
“我想大概率会。这样一来,皇权的舆论话语权减弱,儒家舆论话语权增强!”
“总的来说,现在控制大明舆论话语权的归属,我想应该说的很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