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2章 豪华游轮的时代(第三更,求订阅)(2/2)
顾正宏点点头,把“提高特别公关费比例”记了下来,虽然他很擅长商业营销,但是经理更擅长管理,尤其是某些灰色领域的管理:
“我明白了,那我这就去联系曼谷的办事处,安排和部长的‘偶遇’,再让澳大利亚那边的人对接上校,尽快把晚宴定下来。另外,公关费的具体数额,我和财务核算后给您报过来?”
邵则铭嗯了一声,说道:
“这笔钱不用省。只要能拿下这个单子,后续的维修、升级订单都是我们的。这笔公关费,是给未来铺路。”
他的目光落在那个军舰模型上,眼神里闪过一丝算计,这可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只要挤进去,东宁船舶就能够在国际军火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明白。”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就在顾正宏想要退出去时,邵则铭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说道:
“对于了,一会殖业的爱德华。阿尔伯特理事过来,我会礼貌性的见上一面,然后你负责接待一下,毕竟是公司的人,不要失了礼数。”
只不过东宁船舶并不是殖业公司的子公司,所以,也就只需要礼节性的客气也就足够了。
正像邵则铭说的那样,也就是礼节性的客气,在公司一楼大厅表示了礼节性的欢迎,然后引着对方去了会议室,简单的聊了几句之后,他就借着还有其它事务,离开了会议室,把李奕轩交给了顾正宏。
对于顾正宏,李奕唯也是有所耳闻的,知道他毕业于东宁商科学校,听着似乎没有什么名气,但实际上却是sEA最好的几所商学院之一。
他虽然是经理的助理,可是实际上他却是东宁船舶的营销核心。
“顾先生,我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游轮。”
李奕唯的语气诚恳,态度也非常认真,这也正是他此行的目的所在。就是想弄清楚“选择”的问题。
整个七零年代,全球船舶工业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巨大波动、戏剧性转折,从暴利到危机,可以说是直接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流转。
基本上可以清晰地以四年前的石油危机为界,分为天堂与地狱般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石油危机前的黄金时代,利润空前高涨。
这一时期是造船业前所未有的“超级繁荣期”,利润极其丰厚。当时受全球石油消费量猛增以及石油运输航线,特别是从中东到欧美、SEA的延长。这导致对巨型油轮(VLCC/ULCC)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世界船运业对油轮需求爆炸式增长。有了这个核心驱动因素,船价自然飙升,利润惊人:船台,也就是造船位就成为一种稀缺商品,新船订单排到了3-4年之后。
如此一来,船价水涨船高。当时一艘巨型油轮的价格在几年内可能翻番。造船厂的利润率极高。当时行业内有句玩笑话:“造船厂几乎可以自己给自己的订单定价。”
SEA和欧洲的主要造船企业在此期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也就引起了投资狂热——高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各大造船厂纷纷投资扩建船坞、购买新设备,以提高产能。
太平、东宁都是在那一时期进一步扩张。
石油危机后,情况急转直下,造船业从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变成了最困难的行业之一。需求瞬间蒸发: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全球石油消费量锐减,对油轮的需求量断崖式下跌。
更致命的是,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缩短了航程,进一步减少了对运输船舶总量的需求。
此前高价订船的船东,面对运价暴跌的市场,无法履行合同,出现了大规模的订单取消或要求延迟交付的情况。造船厂不仅失去了未来收入,还陷入了法律和财务纠纷。
在这一系列打击之下,全球绝大多数造船企业都陷入了严重的亏损境地,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油轮订单的厂商比如SEA。
但是在东宁却是其中的异类。去年他的利润远远超过太平,靠的是什么?
是游轮!
一个油轮,一个游轮,两个截然不同的产品,利润率也是截然不同的。
“嗯……”
面对这位阿尔伯特理事的询问,顾正宏想了一下,问道:
“理事您还记得石油危机发生后的情景吗?
当时,即便船厂手里既然还有一些已签订但未完成的合同,造船厂面临的是固定价格合同。危机后,钢材等原材料成本和通货膨胀仍在上升,但合同价格不变,导致建造成本远超合同售价,每造一艘船都在亏钱。
而与此同时,大量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油轮无人接收,变成了闲置的“海上储油库”或直接抛锚闲置,这些船舶被称为“漂浮的钢铁”,这就是行业危机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型,就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在说话的时候,顾正宏把目光投向远处,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远处的船台上一艘正在建造中白色的巨轮。
那是正在建造中的一艘豪华游轮,现在在东宁的船台上,有四艘同时在建的游轮,而在公司的手中,还有两艘排期到两年后的合同。
看着那艘游轮,顾正宏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当年冒出这个念头的原因,他看一眼面前这位家境出身必定非常优越的年青理事,问道:
“理事,您平常看电视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