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美哉,长安!壮哉,大唐!(1/2)
(感谢林待支持500点。)
又是一年上元佳节,长安城化身为一片璀璨的光之海洋。
自朱雀大街至各坊曲巷,万千花灯竞相绽放,鱼龙百戏,彻夜不休。
丝竹管弦之声萦绕于亭台楼阁之间,百姓们的欢声笑语几乎要冲散冬日最后的寒意。
今年的上元节,因边关再得大捷、海外再发现高产粮种而显得格外喜庆热烈。
在这片几乎要溢出来的盛世繁华之巅,是近年来刚刚落成、巍峨耸立于皇城东南方向的“览月楼”。
此楼高逾十丈,飞檐斗拱,乃长安城内最新、也是人可登顶的最高建筑。
平日里此楼并不对外开放,唯有佳节或是招待重要使臣时,才会启用。
今夜,这上元之夜,能登此楼凭栏远眺者,无一不是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或是得蒙圣眷的非凡人物。
李三娘,她身着紫色官袍,头上不过一玉簪挽发,虽无华丽的饰品点缀,但她那身儿三品官员的袍色本身,在灯火下便已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她并非是独自一人登楼,她的身旁,是紧紧握着她的手、眼中满是自豪与依恋的露珠儿;
露珠儿的身边是已近七十的李父和李母,后头还站着唐大郎。
而李三娘的另一边,就是同样沾了李三娘的光,能登楼的邵阳师兄、秋香和老十他们三人了。
更让李三娘心中暖流涌动的是,离着他们不远的地方,还有几位她的“老乡”。
毕琼岚被长子扶着站在栏杆旁,凭栏远眺,整个长安城尽在眼前;
还有仍是孤身一人的常思远,李三娘的目光扫过他,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倒是杜清晖仍在海外,这一个上元节并未回长安;
至于刑瑜,他无官职在身,虽说不论李三娘、毕琼岚或是常思远都能带他登楼,但他还是想要同家人一起,也就没有来。
至于,丁家的丁安柏和丁明轩,自从他们跟着杜清晖离开之后,李三娘很是有些年头没有他们的消息了,着实不知这兄弟俩如今在何处。
而给武帝办事的蒋以筠和施乐安这一对夫妻,早就得了武帝的命令去往边城了。
李三娘与这些“老乡”跨越时空的缘分,在这里,终是要各奔东西而去,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今夜,武帝并未亲临“览月楼”,却特旨恩准有功之臣及其家人能登楼观灯,此乃莫大的恩宠与认可。
“阿娘,快看那边!好多灯船!”
露珠儿兴奋的指着远处流光溢彩的曲江池方向。
李三娘顺着露珠儿的手指望去,眼底倒映着整座城市的辉煌。
俯瞰下去,棋盘般整齐的坊市被无数灯火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主干道上火龙蜿蜒,那是巡游的灯队。
千家万户的门前、窗前,都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与天上的星河交相辉映。
“真美啊......”
李三娘她轻声感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澎湃情绪。
曾几何时,她刚来到这个世界,心中充满迷茫与不安。
凭借着一身医术和超越时代的见识以及系统的帮助,她小心翼翼前行,只求能在此方世界安身立命,守护家人。
她亲眼见过太多妇人婴孩被产厄夺去性命,于是萌生了建立妇产堂、开办稳婆学堂的念头,一路艰难,质疑与阻力从未断绝。
她深入过边城疫区,目睹过瘟疫的恐怖与生命的脆弱,凭借着信念和所学,与阎王争夺生命。
她也曾站在宣德殿上,面对旁人的质疑,以其无可辩驳的功绩,赢得了这一身紫袍;
为天下女子,为医者,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而今,她站在长安之巅,脚下是万家灯火,是这片她付出了二十年青春热血的土地。
她的妇产堂、稳婆学堂已如星火,从长安蔓延至京畿乃至更远的地方,在大唐各州府都生根发芽了。
平安女医学院的建立,第一批女医已经正式毕业,就要被派往大唐各州府,去完成她们的使命!
李三娘她提出的产检概念、消毒理念以及急救方法正在被更多的医者接受、应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