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 第1412章 为华夏积国运,为后世子孙造福

第1412章 为华夏积国运,为后世子孙造福(1/2)

目录

事发后,钱塘钱氏的族长自知大祸临头,召集族人商议对策。

钱氏虽家大业大,此时却并无钱氏族人在朝中为官,在崇祯那里根本就说不上话。

以钱氏数百年的底蕴,找到一些朝中重臣倒是不难,可牵扯到谋逆,哪个不长眼的,敢去触这个霉头?

于是有族人想到了丹书铁券这根救命稻草,也就是老祖宗钱镠留下的‘免死金牌’。

毕竟这块丹书铁券,在大明开国之初,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救过钱氏的先祖钱用勤。

然而事关刺杀皇帝的答案,别说是前朝的免死金牌,就是大明的都不会管用。

最后还是族中举人钱肃乐,想到了一个主意。

钱氏此时面临的灭族之危,唯一能够让皇帝改变主意的,也只有国师云逍。

钱氏曾受过他的大恩,这次遭逢大难,想必他也不会坐视不理。

云逍坐镇广州的事情,在报纸上有过报道,因此查到他的下落并不难。

于是乎,钱氏族长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让钱肃乐带着丹书铁券前来广州。

钱肃乐担心受到朝廷缉捕,伪装成叫花子,一路担惊受怕,总算是赶到了广州。

今天又凑巧碰到云逍出门,于是不顾一切前来拦车。

阎尔梅看了一眼手中的丹书铁券,朝钱肃乐呵斥道:“你也是功名在身,怎么如此不明事理,想要把国师置于火炉上炙烤吗?”

拿后唐皇帝颁给钱氏的丹书铁券,来求国师出面,向大明皇帝求情,并且犯的还是谋逆大罪。

这不是给国师招祸吗?

皇帝再怎么信任国师,掺和到谋逆的事情当中,皇帝又怎么可能不会心生猜忌?

即使国师不插手,钱氏族人专程赶到广州来见他,传到皇帝耳朵里,就是一桩祸事。

钱肃乐连连磕头,“钱氏一族走投无路,只能出此下策,绝无牵连国师之意,望国师海涵!”

云逍摆摆手,“你起来说话。”

钱肃乐依然跪着不肯起身,被侍卫从地上拉扯起来。

云逍看了一眼阎尔梅手中的丹书铁券,摇头一笑。

这块丹书铁券,云逍在前世曾经见过,那是在国家博物馆中。

其实当时网络上关于“朱元璋因唐朝免死金牌赦免钱家”的说法,并不准确……不,纯属扯淡。

唐代确实有丹书铁券制度,主要赏赐给平定叛乱、功勋卓著的大臣,比如如郭子仪。

但唐代铁券的效力,仅限于受赐者及其直系后裔,且受限于唐朝律法。

各朝代律法、皇权体系完全独立,前朝铁券无法律约束力。

唐朝的丹书铁券不可能跨越五代、宋、元,直接在明朝生效。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

赐给钱镠丹书铁券的是五代后唐,而不是唐朝,因此铁券效力限于五代时期。

网上谣传说朱元璋为了体现自己延续唐朝正统,这才承认钱家的丹书铁券。

这就十分扯淡了,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王朝,与唐朝根本就不搭边,又算哪门子正统王朝?

不过当时钱镠后裔、钱刑部尚书用勤,的确是被朱元璋赦免过死罪。

起因是钱用勤受“税粮问题”牵连入狱,其子钱怞向朱元璋上书,陈述钱家“纳土归宋、保境安民”的功绩,并提及家中珍藏的钱镠铁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