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江南雨巷的风情(2/2)
“看来,在三坊七巷改造这件事上,大家还是有所顾虑。”潘国明从文件夹里拿出联名信,对众人说,“大家的联名信街道早就收到了,我们针对信里提到几个问题,专门开会研究过,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向大家做个简单说明。”
“三坊七巷改造的方案是怎样的?三坊七巷的改造方案一直在不断完善当中,但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完整保留住三坊七巷原有的建筑格局,改造的目的是重现明清、民国时期三坊七巷的建筑风貌,让人们走进三坊七巷便仿佛置身在民国时期的江南雨巷。”
“三坊七巷改造后,老居民何去何从?我知道,大家都担心自己家的房子被征迁,拆除。对于这一点,我从改造委员会那边了解的信息是,要保留所有三坊七巷的老宅子,对于那些后期建设的楼,不匹配三坊七巷原有风貌的,要进行拆除,破坏太严重,无法修复的,会进行重建,还有很多细则,我这里不具体展开,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家的房子,心里就有底了。”
说到这,会议室的现场立刻热络起来,大家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房子不用拆,居民可以继续住,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赵惠兰的眼睛里已经开始有了泪花,担忧了这么久,这下终于知道结果了,真是太好了。“老陈,这真是太好了。”赵惠兰激动地捏了捏陈荣顺的胳膊。
潘国明继续说:“三坊七巷的改造,投资大,时间长,一时半会说不清,今天我就先把大家关心的这两点,做个简单说明,至于后面的补偿标准之类,等改造工作全面启动后,我们会再进行政策宣传,大家不用着急。”
潘国明看了一眼潘玫,“这就又回到开始时我说的第一件事,三坊七巷的改造,遇到了大型游乐场建设,要想让三坊七巷的改造按照既定的原则开展下去,那这个大型游乐场项目就不能落地在南后街上,否则就破坏了整个街区的风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件事情.....”
众人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脸色又恢复了原先的凝重。怎么阻止呢?之前在陈氏祖厝讨论了大半天,各种可以想的办法都想过了,但是最终还是像林山说的那样,“靠的是别人的力量,还不一定行得通。”讨论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嫂大胆地站了起来:“潘主任,我们先前也讨论过这件事,但都没有好办法,街道要是想到了,就赶紧告诉我们吧。”
“是啊,是啊,我们都着急死了。”众人纷纷附和。
潘国明笑了笑,示意三嫂坐下,“这个问题,我请潘总来回答。”
潘玫站起身来,向众人微微颔首。一身黑色大衣,里面配了一件小高领的棕色毛衣,长发微卷,妆容干净、清爽,整个人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陈荣顺看了一眼便将视线转到别处,林山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也默默低下头去。林恩馨察觉到林山的异样,再望向潘玫的眼睛里,多了几分疑惑。
潘玫办公室里,潘玫单独把潘国明和陈雨帆带到办公室,三个人都各自熟悉,也就免去了客套话。
“国明,雨帆,我把你们两个单独留下来,是想继续探讨一下看看有没什么方法可以阻止游乐场项目落地。”潘国明和陈雨帆各据一处沙发,看潘玫泡茶、倒茶,两个人都不主动开口。
“姑姑”,最后,还是潘国明先开了口,没有其他人在场,潘国明改了称呼,陈雨帆并不讶异,“我觉得,还是像雨帆说的那样,要发动社会贤达的力量,将三坊七巷的意义传播出去,让全社会看到它的价值所在。”
潘玫点了点头,“没错,这方面的工作确实要去做。而且,我觉得三坊七巷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建筑上,那里的人其实更宝贵,人是创造的主体,三坊七巷由先人创造、保存,才有了现在这个全国少有的,完整的历史街区,其实他们不止创造了街区,他们还创造了独属于三坊七巷的生活。”
潘玫的意思,陈雨帆领悟到了,两个有过在三坊七巷生活经历的人,彼此对视一眼,尽是默契。
三坊七巷的生活是外人想象不到的丰富。这里曾经云集了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的三十六店,有专门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还有各种传统工艺,油纸伞、牛角梳、漆器;各种特色小吃,陈氏肉燕、林氏元宵、福州鱼丸、海蛎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