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情暖三坊七巷 > 第六十二章 往事如风待追忆

第六十二章 往事如风待追忆(1/2)

目录

那年那时那个早晨。

天蒙蒙亮之际,街道空无一人,路灯稀薄惨淡,唯有“嗒、嗒、嗒”的声音有节奏地传来,在僻街小巷响起,福州人对这种声音很是熟悉,这是打制肉燕皮的声音,循着声音,就可寻到肉燕店,嘴馋的叫一声:“老板,来碗肉燕。”不一会儿的功夫,一道散发着肉香和葱味的肉燕就盛了上来,散发着热气,驱赶走刚睡醒的慵懒。

清晨吃一上一碗肉燕或者元宵,才意味着一天的时间真正开启,这早已是福州人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

南后街的一处窄巷里,一间不大的店面,一个围着围裙的老手艺人,就着昏暗的灯光下,一下一下挥舞着木锤,手臂青筋凸起,案台上嫩红的猪肉一点点化成泥,木薯粉不时洒上去,再被木锤一点点揉锤进肉里,原本嫩红的肉泥一点点变白,变透。

再用擀面杖将肉面团擀成细薄的面皮,由厚擀至最薄,又是一遍又一遍力量的挥洒,男人聚精会神地专注着手里的活,额头上渐渐渗出汗来。

约莫半个多小时,面皮擀得细薄,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指甲戳破,男人又将大面皮不断翻折,最后切成四方小方块,高高叠起,肉燕皮的打制才算完成。

天色开始亮起,路灯熄灭了,路人多了,老人浑然不觉,只有一个人影闯入之后,才抬头看了一眼来人,是儿子陈荣顺。

老人从冰箱里取出早已做好的肉馅,用下巴示意陈荣顺过来一起帮忙。父子俩一个坐在椅子上,一个坐在凳子上,围着一盘肉馅、几叠肉燕皮和一碗清水,相顾无言,手里的动作却异常相似和默契。

用筷子沾一点水点在肉燕皮上,再夹起一点肉馅,放到肉燕皮的中间,筷子卷起至将近对角线位置,再将对角线上的两个角捏紧,好看的褶皱就出来了,一个肉燕就宣告完成,两个人的手速差不多快,不一会儿工夫,肉燕就做出大半个竹簸箕。

“福州人都会做肉燕,外行的人吃着味道都差不多,但是懂的人,就知道,福州的肉燕里,就数咱们陈家的肉燕最是正宗。你知道为什么吗?”老陈停下手里的活,问矮了他一截的陈荣顺。

年轻的陈荣顺,神情桀骜不驯,听着父亲的话,也没觉得多在理。打制肉燕皮,不就是猪肉配上番薯粉,再花力气敲敲打打制成的嘛,陈荣顺看不出有多深的门道。

肉燕他从小吃到大,三坊七巷周遭大大小小的肉燕店,他也尝了个遍,说心里话,还是自家的肉燕好吃,肉皮薄如白纸,其色如玉,形似飞燕,入口只觉滑嫩清脆,又有韧劲,醇香沁人,这么多年,他还没找到一家能胜出自家的肉燕。

但这一点,他从来不让老头子知道,陈式肉燕传到今时今日,如今只得老头子一人传承,接下来就是他自己,为了让他愿意学这门祖传手艺,老头子把肉燕的历史翻来覆去说了不知多少遍,每天耳提面命的都是希望他能将肉燕技艺学了、学好。

“知道,您老人家的手艺,这全福州城都知道。”陈荣顺满不在乎地信口乱说。

“臭小子!”老头子用筷子敲了一下他的脑袋,“这是老祖宗的手艺,肉馅里的辅料配方精确到几克,打制面皮,要多少肉配多少木薯粉,打多久,打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老祖宗传来的,你别你以为你会包肉燕就算是会了,这里学问深的很呢。”

“知道啦,爸,我饿了,先下一碗肉燕吧。”陈荣顺看着眼前满满一盘的肉燕,垂涎欲滴,一脸讨好地望着老头子。

肉燕下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沸,捞起放在汤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汤下锅烧沸,加入适量虾油、绍兴老酒等搅匀,随后洒上麻油,出锅时,热气升腾,还没上桌,已经闻到一股清香扑鼻。先是芹菜麻油的香气,紧接着又有淡淡的肉香,乳白色的肉汤中晶莹剔透的肉燕轻轻漂浮,肉皮洁白光滑薄透,肉馅清晰可见,翠绿的芹菜点缀其间。勺起一颗肉燕入口,肉皮弹滑有劲,肉馅清新细润,汤汁鲜甜,一碗下去,浑身热汗淋漓,畅快无比。

一碗吃完,老华侨捧着白瓷碗不肯放下,皱纹密布的手颤抖连连,眼里有泪光闪现:“这个味道和当年简直一模一样,想起我的父亲临终前心心念念的肉燕,我这心里,多少年了,都忘不掉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