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山水太极(1/2)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我们来到镇远古城,在饭店里吃晚饭,吃上了一种叫“黄糕粑”的糕点,这种糕点的样子,以及听小二说到它的制作,让我想起未穿越回明朝前,有一年春节到了广东中山,吃到的中山年糕。
未穿越前在大学里学历史,有一次听说到广东中山传承着“隆都传统饮食习俗”,十分传统和独特,我就萌生了前去了解的想法。
终于,在一年的春节,我来到了广东中山石岐镇。
原来,隆都传统饮食习俗,是指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沙溪镇、大涌镇的民俗,还被评为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南宋时,香山县下属有一个地方叫隆都,现在的沙溪、大涌两个镇都是属于隆都的一部分。
据《香山县志》记载,中山隆都地区最早的居民,是在南宋时,福建渔民因躲避战乱和寻求生计,经南雄珠玑巷迁入,至今当地语言仍有闽语特征,被称作隆都话。
隆都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本土菜系,后世人称之为“隆都菜”。
“隆都菜”并非只有隆都人传承,在中山,“隆都菜”广为流传。
其中,有一种逢年过节必制作的“炊年糕”,成品跟我们在明朝镇远古城吃到的“黄糕粑”在外形上,十分相似。
据《香山县志》记载:除夕,易桃符,烧爆竹,炊笼糕,大者至米数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
这记载里说的,就是隆都人在过年前的除夕,除了易桃符和烧爆竹外,一定要蒸一笼叫“甜糕”的过年糕点。
中山人一般称这过年的糕点叫“年糕”。
沙溪年糕,米好水好,猪油香滑,便宜年糕。
这是中山沙溪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
中山的年糕,先煮好的红糖浆,放凉后,加入糯米粉搓揉半小时以上,在粉团中加入猪油,使其更加香滑。
在竹笼底垫上蕉叶或竹叶,蕉叶一定要用大蕉的蕉叶,竹叶要用阔叶的箬竹。
将搓好的粉团放入蕉叶或竹叶垫底的竹笼中,铺平;要加料的,先放一层浆、一层肉,再一层浆、一层咸蛋黄,或者不放。
一般是三至五个竹笼层叠垒起,大竹笼在下、小竹笼在上,每层竹笼之间有开孔隔板,以便蒸汽热力流通。
年糕要放入蒸笼里,隔水蒸十多个小时,就可出笼了。
因为蒸年糕的工作量很大,隆都以外的人,就笑它为“笨实糕”,但是这种经过揉搓、捶打的软糯香甜,被人们争相学习。
年糕要等到正月初二开年,将年糕拜过当天、门官后,才开始切开食用。
中山人食用年糕的方法,可以蒸食,还可以与鸡蛋一起放入煎锅中煎熟,外焦里嫩,十分好食。
最令人意外的是中山年糕还可以用来浸酒!
人们将年糕切成小块浸于米酒中,待十多日后,米酒变得香甜醇厚。
糯米的粘软、蕉叶的清香、猪油的肥厚、红糖的甘甜,年糕成了中山人最记挂的年味。
年糕既用于供奉神位,又用于招呼串门的亲戚朋友,早餐或中午茶,也会用油煎几块解馋。
隆都人在农历七月十四盂兰盆会,会包芦兜粽,用以祭祀。
芦兜粽的特独清香,也是中山人记忆里的乡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