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抢鬼子的武器虐鬼子 > 第395章 第一军的兵力部署

第395章 第一军的兵力部署(2/2)

目录

几人正说着,突然听到一声鸟叫,“隐蔽。”江平低声命令,战士们纷纷闪进草丛中。

几分钟后,尖兵跑回来报告,“前方有一个鬼子据点,据点后六七公里远处,有一大片房屋。”

“好,都隐蔽好,拉达跟我去前面侦察。”

两人跟着尖兵往前走了二百多米,站在一处山坡上,前方确实如尖兵所说,山坡下的铁路边,建有一个由四座高脚茅草屋组成的鬼子据点,其中一个茅草屋顶上,正冒着炊烟。

两头鬼子兵背着枪,正在铁路上巡逻,过了这个据点再往前,是一个小平原,平源的那一头,隐隐约约又是山区,平地的中间,有一大片房屋。

江平拿起望远镜顺着铁路看过去,铁路延伸进了这一大片房屋中,一个看似火车站的地方,有不少仓库,还有不少人影在晃动。

火车站周边,杂乱地建有不少房子,大多数为砖瓦房,少量是高脚茅草屋。

侦察了一会,江平把望远镜递给拉达,“我觉得那里应该是腊戍。”

拉达接过望远镜,看了好一会,“这个地方挺大的,至少生活着上万人,应该就是腊戍,班长,咱们的电台联系不上怎么办?”

江平朝四周看了看,指向左侧的山顶,“那里地势高,应该可以联系上司令部。”

“班长,要不要抓头鬼子,核实一下,这里到底是不是腊戍。”拉达建立道。

江平想了一会,摇了摇头,“先别打草惊蛇,看看司令部下一步的指示。”

两个小时后,第一军司令部参谋接到了江平发来的电报,对着地图认真研究了好一会,确认他们看到的,就是腊戍后,命令江平在腊戍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观察点,重点观察腊戍火车站内的敌情。

指导完第一军四个高地的布防,又从战术细节方面,对第一军连以上指挥员进行培训后,武山峰于8月7日,到达第二军指挥部丁瓦姜,了解第二军的布防情况。

第二军的正面,有两条马道,一条从南温经均达、德耶宾、宾达到达马基项。另一条从宾盖经努伊丹到劳达。

缅北的马道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公路,而是几百年来由马帮在高山峡谷间踩出来的山径。从明清时的玉石、盐、茶、棉花,到近代的鸦片、日用百货,缅北人民都是靠骡马通过马道翻山越岭来完成。

马道宽度一般在0.8–1.2,仅能容一马驮货或两人侧身通行,坡度常有15–25°,最陡处甚至超过30°,雨季变成泥浆,旱季碎石打滑,十分难行。

鬼子从这两条马道进攻的可能性不大,但派出小股部队,从这里穿插偷袭还是有可能的,所以马道并不是防御重点。

刘长庚到第二军后,同样按积极防御的战术思想,在两条马道上布设了大量陷阱,在八处易守难攻的险要路段,布设有重兵防守。

第二军进入防线后,在军政委赵全宝带领下,努力同本地土人搞好关系,招募了大量本地士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