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大力出奇迹(七千字大章)(2/2)
要么就是等我军研发出新式扫雷武器,能够克制露沙人惯用的锚雷阵,然后偷袭敌某处港口——当然,赛瓦斯托波尔除外,那里的防御太严密了。
要么,就是趁露沙人派出护航舰队和补给船队,给外高加索地区运物资和援军的时候,我军提前哨探、再派出高速战舰截杀、把露沙人逼出来!
总而言之,目前双方账面实力差不多,可露沙人的无畏舰是仓促赶工出来的,听说第一艘无畏舰6月份才完工,第二艘最近这几天才刚刚完工。
眼下肯定是敌人最自大、松懈的时候,他们必然掉以轻心,觉得‘德玛尼亚人已经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之前露沙只有1艘无畏舰的时候他们都没进攻,现在有了2艘无畏舰,已经不足为惧’。
而我们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趁着他们觉得能够打一打的时候、上门去挑衅,而实际上,敌舰刚刚服役,必然存在士兵训练磨合不到位的问题,就算有好军舰战斗力也未必发挥得出来,还望将军不要错过良机!而我们陆军,也会尽力配合的,说不定到时候有机会,还会进攻敖德萨!”
鲁路修不好直接开天眼告诉施佩“我知道露沙人的‘玛丽亚皇后级’设计很烂、连重心配平都做不到、首上装甲也被削成纸了”,所以只能拿“露沙人训练磨合还不够,眼下正是他们事实上最虚弱的时候”这个理由,来给施佩鼓信心。
否则,如果让海军部那些老派参谋去决定具体出战与否。海军部的人只看账面实力,是未必敢承担风险和责任、允许施佩出战的。
鲁路修只有鼓励施佩、让他敢担这个责、敢求战。到时候就能先找一个破交战的借口,比如截获敌运输船队信息后,假装只是派出毛奇号和戈本号去截杀敌人运输队,实际上半路另找战机执行其他任务。
再来一次“战时随机应变”。
这种随机应变,只能算是灵活执行上级命令,不算“下克上”直接抗命,事后也不容易引起敌人疑心。
一番充分的心理建设后,希佩尔中将和施佩上将,终于都意识到,战机实在难得。而且鲁路修之前已经分别带着他们立了两次和一次大功了,他们能晋升,也都跟鲁路修支的招密切相关。
既然如此,这次当然要再信他一把、赌上自己的前途了!
他们都相信鲁路修参谋肯定是为了帝国好,也为了大家好。
两大海军重将,再次难得统一了思想,愿意跟着鲁路修的计划一起干。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破解露沙人的锚雷的扫雷武器,究竟能不能研发出来
……
鲁路修刚统一好两位将军的求战之心,希佩尔的专车也已经开到了威廉海军造船厂的设计局。
希佩尔作为海军大佬,亲自轻车熟路地给鲁路修引路,带他去设计局下属的雷击兵器研究所。那里不光负责各类鱼雷、水雷武器的研发,也负责扫雷和防鱼雷手段的研发,而且后者其实只是雷击兵器研究所下属的一个很小分支机构,毕竟扫雷没多大技术含量。
到了地方之后,相关专家也很快被带了上来。一边向鲁路修、希佩尔等人介绍帝国现有的扫雷技术,同步彼此的信息,一边也重点介绍后续研发的难点、堵点,希望鲁路修别把问题想得太简单。
搞研究的人,最怕的就是来个行政层面的官僚,一知半解,然后把问题想简单了,拍脑门出馊主意、还害得大家做无用功加班加点。
鲁路修便先耐心听了一会儿。
只听那负责工程师介绍道:“帝国目前采用的反锚雷扫雷具,主要是拖网式扫雷索。这种武器,是由一根非常细长的钢索,由两艘驱逐舰各自拖住其中一段,然后在航道上拉网前行,就跟双船拖网渔船一样。
扫雷索上,还会带有一定数量的切割刀刃,一旦扫到系锚雷的钢缆,就将其切断,随后锚雷就会因为失去配重而浮上水面。
等浮到水面上后,一切就好解决了,相当于变成了更原始的漂雷,直接目测寻找后用速射炮打炸就行。”
(注:下图为1915年时已有的扫雷索技术示意图。也可以回到第126章结尾最后一段,点开书友“己欲立而达人”提供的本章说插图,那里有更详细的分步详解图和文字说明。)
鲁路修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等对方说完后,他才追问:“如此说来,这个东西原理上也没太大的问题,那实际使用中,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意外么”
那名海军工程师闻言,眼神立刻也黯淡了下来:“我们的设想是很完美的,但实际使用后,发现可靠性还是严重不足,很多时候系锚雷配重的钢索并不能确保切断。
有时候锚雷只是被拖拽得偏离了原位,但扫雷索继续往前拖时,并不能确保百分百‘勒住’锚雷的‘脖子’,锚雷摆脱后又漂回原位了。
早在5月份,当时立陶宛战役正打得最激烈,海军就尝试过用这种现有的扫雷索、去扫出一条进入里加湾的安全航道,就因为可靠性不够,损失了两艘驱逐舰,不得不作罢。”
鲁路修听到这儿,就算是彻底明白当下的技术现状了。
原来,目前已有的技术就已经做得还算不错了,只是还差点可靠性,后来地球历史上、一战结束后,德玛尼亚人痛定思痛,才对扫雷索进行了二次改良。
而鲁路修穿越前作为一个《钢铁雄心4》几千小时的资深玩家,对相关战史和武器史的研究,可谓是了如指掌。
他终于找到了改良的具体突破点,于是也毫不藏掖地侃侃而谈:
“我知道你们的问题在哪儿了,可靠性不足、拖曳剪锚链有时候剪不断、有时候甚至一开始就挂不住锚链,关键在于你们的扫雷索定深有问题!
你们目前的扫雷索末端的扫雷具,都还是漂浮在水中的,这就要微调末端定深扫雷具的平均密度,就跟鱼雷需要调定深一样,要很精细。一旦没调好,深一点倒还无所谓,浅了就会误事、漏掉或错过锚雷!
而且你们想过没有,波罗的海是一个几乎和外界大洋对流隔绝的海域,这里的海水每年要接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量冰川融水和沿岸河流的注入,这里的海水盐度和密度是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海域的!你们或许就直接拿了在北海的盐度和海水密度数据来调定深,那误差就更大了。
所以要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可靠性问题,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路,把定深拖曳,改成‘沉底拖曳’!别管什么定深了,扫雷索的材质,给我从普通钢索,改成粗重十倍以上的大铁链!不要再追求扫雷索定深悬浮在海面以下,而是直接沉底拖!给我在海床上刮地三尺!
而且,这招在别的海域不一定好用,但是在里加湾、芬兰湾乃至克里木半岛周边海峡、浅水海域,却肯定好用。因为刮底式扫雷链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在吃水太深的地方刮,效率会降低很多。可我们这次要解决的海域,水深都比较浅,直接刮底也没问题!”
鲁路修此言一出,那些追求“精密”、“精确控制”的德玛西亚工程师们,全都是大吃一惊。
他们从没想过扫雷索还可以这样用。
但事实上,鲁路修这种“大力出奇迹”的做法,才是最合适的,而且想通之后,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可接受了。
这就好比是拖网渔船,后世很多拖网渔船就是两条船之间拉个渔网,但渔网有定深,就这么浮光掠影拉过去,兜住什么鱼算什么鱼。
但还有些更狠的“绝户网”,是在渔网的下端挂很重的配重,确保渔网下边缘直接贴着海床刮过去,遇到珊瑚礁都能直接给刮碎了。
这种渔网,虽然会因为“破坏海底生态环境”而被禁用,连很多底栖生物都绝户刮干净了,但不得不承认,效率是真的高。
鲁路修的这个提议,正是历史上再过二十年后,德玛尼亚海军总结历史教训,拿出来的改良款,为的就是他们当年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失利找补。
而这些东西,也恰好暗合了后世“拖网渔船从悬浮网向刮底网进化”的大势所趋。
一旦刮底,绝对没有任何一颗锚雷能因为定深问题而漏网。
至于刮底会不会“从锚雷的锚底部错过去”,这也不用担心,因为锚定物往往是深入海床砂石底下的,都陷进去了,哪怕刮也不可能刮那么深,就像是剃须刀贴脸刮也刮不到毛囊内部。
“要不……我们试试这个方法”海军武器设计所的几个工程师,也被鲁路修提到的新方法打动了,做几个实验反正又不亏,正好验证一下。
希佩尔和施佩见专业人员也被说动了,连忙鼓励道:“那赶紧试试!鲁路修上校想到的办法,总能解决问题!”
那首席设计师又摸着胡子揣摩道:“不过,这样加重扫雷索的链条重量,整个扫具会增重好多倍,再靠驱逐舰未必拖曳得动了,我们改好后,还是先调两艘万吨装甲巡洋舰来拖曳试试。”
海军武器设计所的人说干就干,当天就开始试制新的加重式刮底扫雷链。
同时请求调度两艘大功率巡洋舰来,用于到时候测试拖曳。
这些其实都不费事,连生产到测试,半个月内绝对能完成。
因为说白了这东西没有什么原理层面的难度,就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后,要求把一切部件都加重好多倍,让其原理从悬浮变成直接刮海底。
这就是纯“大力出奇迹”的东西,只是之前喜爱精密的德玛尼亚工程师没想到这么傻大粗黑的解决办法罢了。
鲁路修提到后,他们都是一点就透。
十天之后,一切都已搞定,然后用没有装药的空心锚雷道具反复试验了一番,居然真就实现了几乎100%的锚雷扫除率!
当施佩上将和希佩尔中将最终看到测试结果时,眼睛都直了。
困扰了帝国那么久的露沙人锚雷问题,就这么被解决了
鲁路修这家伙简直太神奇了!果然要跟着他混才能捞到立功的机会,捞到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