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养廉银和商税(1/2)
【所以啊,在朱元璋“低薪养廉”的空想下,大明的基层官员,只能被迫地成为贪官】
【他们或许主观上并不想贪,但客观的实际,让他们不得不贪】
【如果不贪,他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满足】
【所以“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就应运而生】
【什么是火耗?】
【比如百姓纳税的时候,交的都是碎银,地方官府要将这些碎银铸造成大元宝,这期间会产生损耗,就是火耗】
【而地方官员会在“火耗”上动手脚,在基本的税收上再增添一笔远远高于实际损耗的附加费,这笔费用是他们贪污的收入】
【这基本成为了大明官场上上下下的默契,除了当时大明那不合理的法律不认可之外,整个大明,上到王公贵族,都是认可这种地方官的收入来源的】
【但是这个火耗有个弊端,因为是不成文的收入来源,那笔附加费往往看地方官的心情来定,有是基本税收的20%的,也有是基本税收的50%的】
【这就导致有一些地方的赋税过于沉重,中祖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直接承认火耗的合法性】
【并规定大部分的地区的附加费只能是基本税收的15%,火耗纳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中】
【这部分财政收入,又被中祖单独拿出来增加官员的俸禄,被称之为“养廉银”】
【所谓“养廉银”,本质上是“高薪养廉”,中祖是完全否认了他的祖宗朱元璋的“低薪养廉”,中祖认为“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官员的经济基础解决了,官员才能够办好事】
【就知县而言,养廉银通常是知县正常年俸禄的20倍到40倍,具体的数额,因地方是否富裕,当地是否政务繁忙而定,而一些地方的封疆大吏,则是更高,甚至有的封疆大吏养廉银是其正俸的上百倍】
【为了让养廉银成为一种官员福利制度,而非官员固定俸禄,中祖还特意建立了国家预算体系,对养廉银实施透明的财政预算,这笔钱直接公开,让所有的百姓都看得到】
【几套组合拳下来,中祖一朝的吏治得到了完全的改善,官员们的福利有了,做事效率也变高了,因为官员们的行政效率变高了,所以其治下的老百姓们也过得更幸福了】
【这是一次高薪养廉的实践,为我们后世的廉政建设起到了优秀的借鉴作用】
朱元璋恍然大悟。
其实他没有听懂……群臣看着他呢,他必须如此……
他很懂打仗,但他真的不懂这些经济学里面的弯弯绕绕。
但他还是很清楚,养廉银这么高,国家的财政预算背得动吗?
朱祁铄这小子应该是能想到这一层吧?
继续看,咱要拿个小本本记一下。
【为了维系这庞大的养廉福利制度,也为了保障养廉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转,其实就“火耗”的那些钱,勉勉强强够用,但是呢,说到底,“火耗”还是来自于赋税,赋税不就是来自老百姓吗?】
【中祖是一个不愿意加重老百姓赋税重担的皇帝,所以他将目光瞄准到了商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