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 > 第461章 饭店筹备

第461章 饭店筹备(1/2)

目录

装修队进场那天,赵国强特意守在巷口,手里攥着简易草图——核心就俩字:“市井”。

青砖老铺的木门没换,只把褪色卷边的“陈记烧腊”木牌拆了,换上块新做的黑底金字招牌,“赵氏野味·尖沙咀店”七个楷体字圆润厚实,不抢眼,却像街坊邻居递来的热茶,透着实诚。

后院是改造的重中之重。

暗沟里的陈年污垢清了整整一上午,重新铺了防滑瓷砖;靠墙隔出三十平尺的“活物区”,用粗铁丝焊了三个笼子,分别挂着“野鸡”“野兔”“秋沙鸭”的小木牌,笼子底下垫着竹篾,既透气又好清理粪便。隔壁的“处理区”砌了半米高的水泥台,台面上装了黄铜水龙头,还摆了块三十斤重的老木砧板,老陈师傅来瞧时,伸手拍了拍砧板,沉声道:“这料子,剁十斤鹿骨都不会裂。”

前厅的布置藏着巧劲:一楼的水泥台面没拆,只刷了层清漆,露出原本的纹路;

摆了四张方桌,桌腿缠了圈粗麻绳,防磕碰也添了几分质朴。

墙上没挂花哨的画,只钉了三块松木板,上面挂着老陈师傅用惯的砂锅、烤鹿肉的铁签,连装野蘑菇的竹篮都斜斜挂着,像刚从山里采货回来。

二楼的仓库堆着从空间里取的各种干货,休息室摆了两张大木床,窗台上放着盆绿萝——是李卫东从新界老家挖来的,他说:“伙计们忙到半夜,看着点绿,心里也亮堂。”

铜锣湾的铺子本就带着露天茶座,装修时便顺着这股子松弛感来。

爬满三角梅的花架没动,只修了枯枝、添了几盏马灯,傍晚灯一亮,暖黄的光裹着红花,连风都变得软乎乎的。

后院的“活物区”用竹篱笆围着,比尖沙咀的铁丝笼雅致,笼子上挂着小木牌,写着“每日新鲜现杀”,字是林经理找先生写的,娟秀又清晰。

前厅的橱窗是吸客的关键:擦得能映出人影,里面摆着卤得油亮的野猪肉、熏得金黄的野鸡,烤得金黄滴油的沙秋鸭。

旁边立着小竹牌,标着“招牌红烧野猪肉”“白切野鸡,炭烤沙秋鸭。”

路过的人总忍不住停下,扒着橱窗往里看。

一楼摆了六张圆桌,桌布用浅灰色粗布,椅子是藤编的,坐上去能陷进去小半圈;墙上挂了四幅水墨山水画,画的都是山林雾霭,暗合“野味”的源头。

二楼的两个包间,一个叫“松间”,一个叫“竹里”,里面摆着八仙桌,配着青花瓷碗碟,林经理笑着说:“洋人来吃,见了这布置,也会觉得有咱们中国的味道。”

九龙塘的铺子挨着居民区,装修就往“家里”靠。

老井的青石板围了圈木栏,栏上刻了“古井活水”四个字,林经理让人每天用井水擦一遍,木栏浸着水,闻着有股淡淡的木香。

后院的储藏室改成了小厨房,专门用来炖汤,老陈师傅第一次来就蹲在井边,掬了捧水尝:“用这水炖野鸡汤,沙秋鸭汤,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

前厅的布置像街坊家的客厅:一楼的八张方桌摆得宽松,每张桌上放着个粗陶花瓶,插着从后院摘的野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