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暗刃如锋 > 第400章 抗战前景

第400章 抗战前景(1/2)

目录

1941年是华夏抗战最艰难的时间节,华夏民众生活状态呈现出极端困苦与顽强抵抗并存的复杂图景。

在沦陷区的民众,忍受着艰难的生存困境。

?倭寇通过\"以战养战\"政策,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并强制推行伪币,导致物价飞涨。以上海为例,1941年工人实际工资仅为战前的30%-40%,生活费指数却暴涨19倍?。

华夏民众普遍被迫以树皮、草根充饥,儿童因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

?倭寇在华夏东北实施\"毁灭性扫荡\",摧毁密营、封锁物资,抗联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缺衣少食坚持作战?。

华北地区则推行\"三光政策\",1942年冀中\"五一大扫荡\"造成根据地80%区域沦陷,数万群众伤亡?。

华夏大后方的民众,艰难支撑。

雾都等大后方城市接收大量难民,1941年实际工资水平仅为战前一半。

蓝党政府因倭寇封锁交通线,被迫实行\"一个弹壳换一粒子弹\"的极端政策?。

两党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战,儿童参与军事训练,民众主动焚毁房屋防止物资被日军掠夺。

宋夫人1941年向米国赠送大熊猫的外交行动,也侧面反映战时民众的团结。

抗战之中,华夏的?知识分子赤子抗争?。

沪上\"孤岛\"时期,文化界坚持出版抗日刊物,工部局统计显示1941年仍有30%知识分子维持基础文化活动?。

沦陷区出现大量\"军妓\"现象,倭寇强征华夏女性充当慰安妇?。

雾都等地难民营中,儿童死亡率高达40%,幸存者多患严重营养不良?。

此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华夏战场牵制了倭寇陆军44个半师团,东北抗联14年间击毙倭伪军18.37万人?。

这种战略牵制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但代价是民众承受着人类最低生存条件的极端苦难?。

1941年1月,华夏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最艰难的时期,民众对抗战前景的认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出现了最低落的时候。

滇缅公路遭倭寇飞机轰炸导致货运量骤减八成,全国粮草告急,民众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沦陷区坚持抗战的军民,在\"三光政策\"下仍坚持反\"扫荡\",如马本斋母亲绝食殉国、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等事迹成为精神象征?。

华夏?内部矛盾激化?,尤其是蓝党制造皖南事变引发阵营内讧,民间流传\"兄弟阵营互相猜忌\"的愤懑,普通百姓惊恐于\"被自己人坑得满头包\"的乱象?。

敌后军民在百团大战后虽受损失,但1沦陷区的根据地依然坚持斗争,民众认可\"红党几乎单独担负抗战重担\"的事实?。

红党\"站在武装斗争最前线\"的号召获得广泛响应?。

?华夏很多民众批评当局\"坐而论道,迟缓不前\",而《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则呼吁\"团结才是金字招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