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 第239章 药材之渴

第239章 药材之渴(2/2)

目录

市场的狂热追捧和“磐石计划”的初步成功,让他看到了更远的未来,也感受到了更深层的危机。

一天傍晚,他将在清北大学读生物化学的小儿子陈瑞华叫到书房。

书房里堆满了药材标本和农业土壤报告,与以往的中医典籍和工业报表形成了鲜明对比。

“瑞华,你学的是现代科学,你来看看这个。”陈小满指着桌上几份不同基地送来的同一种药材的检测报告,“都是按照我们规范种的‘道地药材’,但不同地块、不同年份,有效成分含量还是有波动。

虽然都在合格范围内,但我想让它更稳定、更高、更好。

你有什么想法?”

陈瑞华仔细翻看着数据,推了推眼镜,思索着说:“爸,这涉及到植物生理、土壤微生态、甚至基因层面了。

我们现在做的GAP是基础,保证了安全和基本质量。

但要再往上走,可能得引入更精细化的农业技术,比如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优化,甚至……

考虑优选育种,培育出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抗病性更强的药材品种。”

“育种?”陈小满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模糊想到但未能清晰表达的思路,“对!就像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提高产量一样,我们的药材,为什么不能通过科学育种来提升‘药效’这个核心指标?”

这个想法极为大胆,甚至有些超前。

在当时的中药行业,能想到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已是凤毛麟角,而要开展药材的品种选育和改良,无疑是走到了行业的最前沿,也意味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和更顶尖的科研力量。

陈小满再次展现了其战略魄力。

他迅速在集团内部立项,抽调精干力量,并联合了省农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顶尖科研单位,共同成立了“弘济药材育种与品质提升实验室”,由陈瑞华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带领一个大学生科研小组参与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实验室的第一批目标,就锁定在“银翘抗感口服液”的几个核心药物:麻黄、板蓝根和金银花。

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种活、种好,而是要“种得更优秀”。

这个过程比建设种植基地更为漫长和枯燥。

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圃,收集不同产地的野生和栽培品种,进行杂交选育,一代代筛选,观察其农艺性状,更重要的是,要持续检测其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

这无异于一场农业领域的“精工细作”,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

集团内部难免又有微词:“投那么多钱在地里,就为了那一点点的含量提升?

值得吗?

现在我们的药已经很好卖了!”

陈小满的回答斩钉截铁:“值得!我们现在卖得好,吃的是老祖宗和道地产区的老本。

但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完!我们要为五年后、十年后布局!

现在看是投入,未来看,这就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是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的壁垒!”

与此同时,市场的拓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南方一些地区反映,对于风寒感冒效果显着的“银翘抗感口服液”,在用于南方常见的风热感冒或暑湿感冒时,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反映“太燥热”。

这引起了陈小满的高度重视。

他立即组织医学团队进行调研和分析。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感冒也分寒热。

我们一款药打天下,确实难以覆盖所有症型。”首席技术官邢工坦言。

“那就再开发!”陈小满毫不犹豫,“既然市场需求提出了要求,我们就必须跟上。

立刻立项,研发针对风热感冒的新产品!

组方思路要变,药材选择要变,甚至口感也要调整得更适合南方消费者。”

于是,就在“银翘抗感口服液”如日中天之时,健民集团的研发中心再次灯火通明,开始了新一轮的组方筛选和药效学研究。

这一次,他们目标明确,轻车熟路,但挑战在于如何做出差异化,如何精准针对风热感冒的病理环节。

陈小满的生活节奏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项目攻坚的时候,频繁往返于总部、实验室、种植基地和各地市场之间。

安雨琪看着他鬓角悄然增多的白发,心疼却无法阻拦,只能尽力将家里打理得更好,让他无后顾之忧。

站在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黄芪育种试验田边,陈小满看着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给每一株苗挂牌、记录。

远处,是规模化种植基地连绵的绿色波浪。

他明白,企业的发展就像种药,不能只盯着地面上一时的茂盛,更要深耕地下,培育那看不见却决定一切的根系。

从一款特效药的成功,到布局源头药材的质量提升与品种改良,再到针对细分市场开发新产品,他正带领着弘济集团,一步步地、坚定地,构建着一个更深厚、更可持续的中药产业生态。

这条路很长,也很苦,但他步履不停。

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是那片片药田所承载的、关乎更多人健康的未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