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 第237章 新药

第237章 新药(2/2)

目录

最艰难的仗,似乎快要看到胜利的终点了。

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新药申报、专家评审、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硬仗要打。

中期分析报告的乐观结果,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整个项目组乃至集团。

持续了一年多的高压和疲惫似乎瞬间被驱散了不少,实验室和办公室里久违地出现了轻松的笑容和相互打气的声音。

然而,陈小满在短暂的兴奋之后,迅速将团队拉回了现实。

“数据趋势好,是好事,说明我们方向没错!

但这只是中期分析,不是最终结论!

全体人员,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临床观察要继续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数据记录要更加精准,一个病例都不能马虎!

同时,生产工艺放大验证和稳定性考察要立刻跟上!”他在项目进展会上给所有人敲着警钟,“我们要的不是一份好看的研究报告,而是一张实实在在的、由国家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他的话将团队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后续更繁复的工作上。临床试验进入后期,数据收集和审核工作量大增。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头戏——准备新药申报资料的漫长工程开始了。

这几乎是一项浩如烟海的文字工作。

需要将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三大板块的所有数据、图谱、记录、报告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汇编成一套逻辑严密、数据详实、符合规范要求的申报材料。

其厚度足以堆满几个书架。

陈小满亲自挂帅,成立了申报资料撰写小组,抽调了各部门最细心、文笔最好的精干力量,并高薪聘请了两位有过国内首批新药申报经验的退休专家作为顾问。

无数个夜晚,集团总部的几间办公室灯火通明,打字机噼啪作响,人们围在一起逐字逐句地推敲表述,核对数据,绘制图表。

陈小满自己也常常泡在那里,审阅最重要的综述部分,确保每一项结论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

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安雨琪不再只是送汤,有时会带着小儿子陈瑞华一起来,帮忙做一些资料整理、校对的基础工作。

陈瑞华利用他的化学专业知识,帮忙核对分子式和实验数据,干得一丝不苟。

大儿子陈建华从国外寄回了一些关于国际新药申报格式要求的资料,虽然国情不同,但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视角。

两个妹妹小雪和小雨回娘家时,也常被母亲拉着,一起帮忙准备项目组加班人员的夜宵。

整个家庭,仿佛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攻坚战中。

经过数月的奋战,厚厚一摞、装订整齐的申报资料终于准备完毕。

看着那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汗水的成果,陈小满深吸一口气,亲自带队,将这沉甸甸的资料送到了当时主管此事的卫生部药品审评办公室。

接下来,便是漫长而焦灼的等待。

审批流程涉及药学、药理、临床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评审,任何一个环节提出质疑,都可能需要补充资料或说明,甚至打回重做。

陈小满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资源,保持着与审批部门的良好沟通,及时回应专家的质询。

那段时间,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总能让他心跳加速。

等待期间,集团并未闲着。

陈小未雨绸缪,已经开始着手筹建符合Gp要求的新生产线。

他再次力排众议,投入巨资引进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对厂房进行改造,对工人进行严格培训。

他坚信,“抗感一号”一定能成功,必须提前为大规模生产做好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陈小满终于接到了来自四九城的电话。

对方的声音严肃而正式,通知他“抗感一号”新药申报技术审评已基本通过,即将进入行政审批环节。

放下电话,陈小满久久没有说话,他只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

几年来的艰辛、压力、质疑、奋斗,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闪过。

他眼眶有些发热,但最终没有让泪水流下来。

他转过身,对一直紧张地望着他的秘书平静地说:“通知项目组核心成员,一小时后开会。我们要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了。”

好消息像春风一样迅速传遍了集团。

人们欢呼雀跃,相互击掌庆祝。

但陈小满在会议上给出的,却是下一个目标的蓝图:

“同志们,‘准生证’快要拿到了,这只是拿到了入场券!接下来,我们要打的是市场仗和生产质量仗!

生产工艺必须稳定,质量必须万无一失!

市场推广方案要提前准备,要让医生和老百姓了解、信任我们的药!

我们要让‘抗感一号’,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利器!”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依旧锐利,却比以往多了几分沉稳和自信。

他知道,从实验室到药柜,最后一公里的路,依然需要全力以赴。

但此刻,他已经能看到,那款凝聚着梦想与责任的银色药瓶,仿佛正在流水线上缓缓流淌,即将走向千家万户。

而南锣鼓巷里的炊烟,似乎也变得更加温暖而充满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