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集:《机器人养老的伦理服务准则》(2/2)
初稿完成的那天晚上,陈敬之把文件发给伦理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邮件标题写着:“请让机器人的关怀,既有尺度,又有温度。”
第四章试运行中的风波
准则试运行的第一周,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周明远的女儿周芸来探视时,发现R-734拒绝执行她下达的“给父亲喂半块蛋糕”的指令。“我父亲最喜欢吃奶油蛋糕,偶尔吃一点怎么了?”周芸对着机器人发脾气,手指重重戳在它的操作面板上。
“检测到用户血糖值6.8ol\/L,超出安全范围,喂食高糖食物不符合医疗规范,且未获得医疗顾问授权。”R-734的警示灯再次亮起,同时自动联系了苏晓棠。
苏晓棠赶来时,周芸正红着眼眶翻找护理记录:“以前护工都会偶尔给我父亲吃一点,你们这机器人太死板了!”
“周女士,这是新实施的伦理准则规定。”苏晓棠耐心解释,“周爷爷上周血糖波动较大,医生特意嘱咐要控制糖分摄入。如果您想给老人吃零食,需要先向医疗顾问申请,评估后才能调整饮食方案。”
周芸却不依不饶:“我是他女儿,难道还会害他?你们这准则根本不尊重家属的意愿!”她掏出手机就要录像,声称要向媒体曝光“机器人虐待老人”。
陈敬之接到消息匆匆赶来,他没有直接解释准则,而是打开了R-734的服务日志,调出三天前的记录:周明远吃了女儿带来的蛋糕后,夜间血糖飙升至11.2ol\/L,机器人紧急联系医生处理了半宿。
“我们理解您想让父亲开心的心情,但准则的设立,正是为了在‘心意’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陈敬之指着准则中的条款,“您看这里写着,家属可提出饮食调整申请,医疗顾问会在24小时内给出评估意见,评估通过后,机器人会执行新的饮食方案。”
这时,周明远突然开口:“囡囡,别闹了……机器人是对的,那天晚上我头晕得厉害。”老人的声音虽然微弱,却让周芸瞬间安静下来。她看着父亲苍白的脸,又看了看屏幕上的血糖记录,眼圈更红了,却默默收起了手机。
当天下午,周芸提交了饮食调整申请,申请每周给父亲喂一小块低糖蛋糕。医疗顾问评估后同意了,R-734的系统里,周明远的饮食方案多了一条特殊备注:“每周六下午3点,喂食低糖蛋糕20克,需同步监测血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佩茹的机器人在整理房间时,发现了她藏在枕头下的安眠药——瓶里只剩下三颗。按照准则,机器人立刻将情况同步给了苏晓棠和伦理委员会,同时留在老人身边,进行“陪伴式回应”。
“赵奶奶,您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机器人的合成音比平时低了两度,这是新升级的“安抚语调”功能。
赵佩茹叹了口气,抚摸着机器人的外壳:“就是想儿子了,他好久没给我打电话了。”
苏晓棠赶到时,正看见老人对着机器人哭诉,而机器人则静静地陪着,每隔一分钟就递上一张纸巾,动作轻柔得不像金属制品。“我们已经联系您儿子了,他说这周末就回国来看您。”苏晓棠握住老人的手。
赵佩茹愣了愣,随即笑了:“真的?那太好了……这机器人倒是比我儿子还贴心。”
陈敬之在办公室里看着实时传来的画面,心里百感交集。准则的实施确实带来了一些摩擦,但更多的是解决了以前的隐性问题。他翻开试运行反馈表,满意度评分已经从之前的72分上升到了85分,投诉信减少了60%。
第五章准则背后的人心
试运行满月那天,康养中心召开了准则评审会。除了伦理委员会的成员,还来了不少老人和家属代表。
赵佩茹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准则手册,虽然很多字看不清楚,但她记得机器人不再随便向儿子“告状”了。“现在它会陪我聊天,还会帮我给儿子发语音消息,问我想说什么,我说的每句话都原原本本发过去。”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周芸也来了,她带来了自己做的低糖蛋糕,看着R-734按照规定的分量喂给父亲,眼里没有了之前的抵触:“上次我申请调整饮食后,机器人每天都会把父亲的血糖数据发给我,还会提醒我该带什么东西来看他。这种关心比以前盲目地给蛋糕要实在多了。”
李哲在会上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智护科技将根据准则,对所有R系列机器人进行系统升级,新增“个性化伦理偏好设置”——老人和家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安全范围内调整机器人的响应方式。“比如有的老人喜欢热闹,机器人可以多陪聊;有的老人注重隐私,机器人会减少主动询问。”
苏晓棠却提出了新的担忧:“如果机器人完全按照偏好设置服务,会不会出现‘过度顺从’的问题?比如老人拒绝吃药,家属为了让老人开心,设置了‘不强制服药’,这就违背了医疗原则。”
这个问题让会场再次安静下来。陈敬之却笑了,他走到台前,点开了准则的最后一页:“大家看这里,我们增设了‘伦理监督专员’制度,每个康养机构配备至少两名专职专员,定期审查机器人的服务记录,一旦发现偏好设置与安全原则冲突,有权暂停相关指令并启动评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机器人养老的核心,从来不是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让机器成为人的助手。伦理准则不是束缚机器人的枷锁,而是为了让技术的发展不偏离‘关怀’的本质。”
散会后,陈敬之留在会议室整理资料,苏晓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护理记录:“周爷爷今天主动和R-734说了谢谢,还说机器人比以前‘懂他’了。”
陈敬之看着记录上的字迹,想起凌晨三点那个僵持的瞬间,想起会议室里的激烈争论,想起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他拿起笔,在准则手册的扉页写下:“技术可以量化数据,却无法替代人心;准则可以明确边界,更要守护温度。”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机器人养老的伦理服务准则”这几个大字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走廊里,R-734正推着赵佩茹去花园散步,机器人的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指令:“陪赵奶奶看夕阳,听她讲过去的故事,不打断,不催促。”机械臂轻轻搭在老人的轮椅扶手上,随着轮椅的滚动,在地面投下相依相伴的影子。
需要我帮你扩展某个角色的背景故事,比如陈敬之为何投身养老伦理研究,或者补充机器人升级后的具体服务细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