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杭州新春(1/2)
天佑二年,春,杭州。
与辽东的苦寒肃杀截然相反,江南的春意早已浓得化不开。西子湖畔,垂柳如烟,繁花似锦,暖风拂过湖面,带来湿润的水汽与若有若无的丝竹管弦之声。运河之上,舟楫如梭,白帆点点,橹声欸乃。码头上人声鼎沸,脚夫们喊着号子,将堆积如山的丝绸、瓷器、茶叶装载上船,又将来自南洋的香料、珠宝、犀角卸下。街市之间,商铺鳞次栉比,旗幡招展,行人摩肩接踵,各种口音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糕点的甜腻以及钱币流通带来的、一种令人心醉的繁荣气息。
杭州,这座昔日的“东南第一州”,在经历了靖康之变的短暂震荡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浙商群体那无与伦比的韧性、勤奋与变通精神,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恢复着元气,甚至比以往更加繁华鼎盛。
然而,在这片看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景之下,却潜藏着不容于朝廷法度的暗流。此前因朝廷严苛海禁、市舶司效率低下且贪腐横行,无数渴望逐利的海商被迫铤而走险,走私活动一度猖獗至极,密布于钱塘江口及沿海湾汊的私港,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康王府,望湖楼。
一座临湖而建、飞檐斗拱的精致楼阁内,康王赵构凭栏远眺。他一身湖绸常服,面容清癯,目光沉静,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朱漆栏杆,望着窗外那片喧嚣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与湖光山色。
一名身着青色官袍、作幕僚打扮的中年文士垂手立于其身后,低声禀报着近日“税务稽查”的进项:“……自去岁王爷颁下钧旨,以王府名义组建稽查队,对大小私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其缴纳‘护航清淤捐’后,便可依规出入,各商号响应者云集。去岁末至今,仅此一项,便得钱三十万贯,丝帛、香料折价亦有十数万贯……如今海禁虽开,然市舶司旧弊未除,手续繁琐,诸多商贾仍愿走我等‘康王渠道’,图个便捷顺畅。杭州府库,因此丰盈不少。”
赵构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笑意。他此举,看似越权,实则巧妙。打着“维护地方治安”、“疏浚航道”的旗号,行征税之实,既未公然挑战朝廷市舶司的权威,又切实掌握了通往财富之海的钥匙,将原本流失的巨额利润,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杭州的商人们也乐见其成——缴纳一笔明确的“保护费”,总比被层层盘剥、或提心吊胆地走私要强得多。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灰色的秩序,在杭州悄然形成,反而促进了此地商业的畸形繁荣。
作为太上皇徽宗之子、当今官家之弟,赵构的康王府拥有着超然的地位。他虽无直接干预地方政务之权,却凭借皇室宗亲的身份与巧妙的政治手腕,实际影响着两浙路尤其是杭州的官员任免。知府、通判乃至市舶使,到任之初,无不先至康王府拜码头。他麾下两千王府护卫,皆是从北地流亡而来的百战精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人数恰好在宗王仪制的上限之内,令人抓不到丝毫把柄。
朝廷,尤其是他的皇兄赵桓,对此并非毫无察觉。然而,赵桓此刻深陷中央朝局的泥潭与对陈太初的复杂情绪中,对江南这片财赋重地,既需依赖,又无力全然掌控。加之赵构与陈太初那若即若离、引人遐想的关系,更让赵桓投鼠忌器,不敢轻易与这位手握重兵、坐拥财源的弟弟彻底撕破脸皮。一种微妙的平衡与默契,在兄弟二人之间维持着。
楼阁内,檀香袅袅。
赵构屏退左右,独自坐于窗下,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白玉圭,目光幽深。
皇帝之位……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对他而言,并非没有诱惑。然而,他心中的“帝王梦”,却与常人不同。他渴望的,或许是那无上的权柄与尊荣,却不愿承担那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的沉重义务,更不愿如他父兄一般,成为朝堂党争的傀儡与天下骂名的背负者。
陈太初的出现及其那套惊世骇俗的《四海论》,尤其是其中关于“君主立宪”、“权力制衡”的构想,如同在他心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起初觉得荒谬,细思之下,却感到一种冰冷的吸引力。陈太初以其自身经历向他揭示了一个残酷而现实的图景: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与风险。皇帝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反而是天下最大的囚徒,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被无数利益集团绑架,稍有不慎,便是身死国灭的下场。
“或许……”赵构心中默想,“如陈太初所言,将繁琐的政务交由宰相与议会,自己只牢牢抓住最核心的人事任免与最终的军权裁决……如同掌握着刀柄,而非事必躬亲地去挥舞刀锋……既能享有至尊的地位与安全保障,又可免于琐务缠身与直面黎民百姓的怨怼……这,是否才是一条更‘聪明’的为君之道?”
他的目光扫过案头一部摊开的《唐书》,停留在“玄宗本纪”篇。唐明皇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堪称明君典范;后期沉溺享乐,委政奸佞,终酿成安史之乱,盛世崩塌,自身也狼狈退位,晚景凄凉。同一个皇帝,前后反差如此巨大,根源何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