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35章 怨念!盐运司官员狠狠出气!

第535章 怨念!盐运司官员狠狠出气!(1/1)

目录

张文华似乎怨念极深,所以继续滔滔不绝。

“更可气的是,他还严禁私盐流通,派家丁在各条要道巡查,抓到私盐贩子就往死里打,可他自己却暗地里把官盐当作私盐卖给外地盐商,从中再赚一笔。这一闹,不仅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的盐税也受了重创——去年芦台盐区的盐税,比前年直接少收了近三成,户部催缴时,他还反过来诬陷盐场管理不善,把责任推到我们这些官员身上。”

“臣得知此事后,收集了他垄断盐仓、抬高盐价、偷税漏税的证据,连夜写了奏折上奏,可奏折递上去后,就像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下文。后来才从户部的朋友那里得知,他兄长在皇上面前说了几句‘家务事’,这事就被压了下来。臣也想再上奏,可又怕得罪权贵,连累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继续祸害盐区,心里真是又急又恨啊!”

巡盐御史王芳作为监察官员,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他脸色凝重地说:“太子殿下,臣去年巡查山东盐区时,曾乔装暗访半月有余,发现盐引被权贵侵占后,已衍生出一套成熟的‘转卖盐引’黑市,其乱象比直接垄断食盐更甚!”

“那些勋贵拿到盐引后,根本不打算自己取盐售卖——他们既嫌运盐、卖盐麻烦,又怕直接抛头露面招人非议,便专门找中间人搭桥,将盐引转手卖给普通商贾。按朝廷规定,一张能支取一百斤盐的盐引,官价对应的运粮成本不过五两银子,可到了黑市上,勋贵们开口就要十五两,甚至二十两,一转手就能赚两三倍的利润,比他们做任何生意都来得快、来得轻松。”

“这些普通商贾大多是小本经营,原本想靠‘纳粮开中’赚点辛苦钱,可如今正规渠道拿不到盐引,只能咬牙从黑市买高价盐引。可高价盐引的成本摆在那里,他们从盐场取盐后,为了回本,只能把盐价往高了抬——原本官价每斤盐十文钱,到了他们手里,至少要卖到二十五文,有的地方甚至卖到三十文。百姓们买不起这么贵的盐,要么只能少吃盐、吃淡食,要么就冒险买私盐,可私盐质量没保障,常有吃坏肚子的情况,去年山东青州就出了几十人吃私盐中毒的案子,闹得人心惶惶。”

“更严重的是,这‘转卖盐引’的黑市还在不断扩张,如今不仅勋贵参与,连一些地方官员、户部胥吏也跟着掺和——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提前截留盐引额度,再偷偷拿到黑市转卖,形成了‘权贵+官员+中间人’的利益链条。臣曾抓到一个黑市中间人,从他身上搜出的账本显示,去年山东盐区至少有五千引盐引流入黑市,涉及的勋贵、官员不下二十人,这些人靠转卖盐引赚的银子,加起来比山东盐区全年的盐税还多!”

“长此以往,‘纳粮开中’的初衷早已荡然无存——真正往边关运粮的商贾越来越少,边塞军需日渐空虚;权贵们靠空手套白狼赚得盆满钵满,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百姓们要么吃不起盐,要么吃有毒的私盐,怨气越来越重,民间对朝廷的不满也在不断积累。臣去年巡查时,就听到不少百姓抱怨‘朝廷只护权贵,不管百姓死活’,这样下去,不仅盐政会彻底崩坏,还可能激化民间矛盾,引发动乱啊!”

三位官员你一言我一语,将“纳粮开中”制度的弊病全盘托出——从勋贵空领盐引不运粮,到垄断盐仓抬高盐价,再到衍生黑市转卖盐引,连官员胥吏勾结分利、百姓吃盐艰难的细节都一一讲明。

每一句话都像重锤,狠狠砸在朱标心上,让他原本因晒盐法成功而舒展的眉头,渐渐拧成了疙瘩。

他一直坐镇南京,虽从户部的奏报里隐约察觉盐政有问题,比如盐税时有拖欠、边关粮运偶有延误,却从没想过弊病已严重到这般地步。

“纳粮开中”本是老朱陛下定下的良策,初衷是让商贾运粮充实边疆,让朝廷、商贾、百姓各得其所,可如今却彻底变了味——成了权贵阶层空手套白狼的敛财工具,成了压榨守法商贾、盘剥百姓的手段。

勋贵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走盐引,赚得盆满钵满;守法商贾千里运粮却拿不到盐引,血本无归;百姓要么买不起高价官盐,要么只能吃有中毒风险的私盐;朝廷不仅盐税大幅减少,连“纳粮开中”最核心的“充实边塞”作用都几乎落空,边关军粮储备日渐空虚。

想到这些,朱标只觉得心口发沉,手中那捧雪白的精盐,仿佛也失去了之前的温润,变得冰凉刺骨。

他沉默了许久,目光扫过眼前的官员,语气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沉重问道:“这些情况如此严重,为何之前没人奏报?难道户部、都察院就没有收到过相关弹劾吗?”

“殿下,并非没人奏报。”王御史先是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无奈,“臣所知的,单是山东盐区,近三年就有不下十位官员、商贾上奏,揭发盐引被侵吞、黑市横行的乱象,臣自己也递过三封奏折。”

“可那些勋贵势力太过庞大,要么是开国功臣之后,要么是皇亲国戚,背后牵扯着朝中重臣,不少奏章递到户部或都察院后,要么被负责官员压下来,以‘查无实据’为由不了了之;要么就是递到宫里,也因勋贵们的辩解、求情,最终石沉大海,连个批复都没有。”

“去年有位御史因弹劾这王家的胞弟,还没等奏折送到陛下手中,就被安了个‘造谣中伤勋贵’的罪名,贬到了偏远地方当驿丞。臣等见状,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不是不想管,是实在管不了,稍有不慎,不仅弹劾无果,还会连累自己和家人。今日若不是胖殿下主动提及盐政改革,点破盐引制度的弊病,又有太子殿下您在场为臣等撑腰,臣等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贸然道出这些实情啊!”

王芳这话是实话实说,淮西勋贵骄横跋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群人多是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及其后人,在朝中根基深厚,不仅手握兵权、占据要职,还与后宫、宗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连六部官员都要让他们三分。

盐运司的官员们虽常年在盐区任职,清楚他们垄断盐引、偷税漏税的不法罪行,却也只能选择明哲保身——他们官阶远低于那些勋贵,既没有对抗的权势,也没有撼动对方的能力,若是强行出头,只会引火烧身。

就算真有人硬着头皮把勋贵的罪行捅到朝廷,结果也早已注定:老朱陛下念及这些开国元勋当年出生入死的赫赫功绩,往往会顾念旧情,不愿严惩,大多是“训诫几句”“罚银赎罪”便草草了事,顶多象征性地夺几个无关紧要的爵位,根本伤不到勋贵的根本。

可反过来,那些揭发罪行的官员,却会被勋贵记恨,轻则被穿小鞋、调往偏远之地,重则被安上“诬告勋贵”、“结党营私”的罪名,丢官罢职甚至身陷囹圄。

久而久之,盐运司的官员们便都熄了出头的念头,只能眼睁睁看着勋贵们肆意侵占盐利、盘剥百姓,看着“纳粮开中”制度一步步崩坏,心里满是愤懑却无可奈何。

今日若不是朱高炽一语道破盐引制度的弊病,点破了勋贵谋私的核心问题,又有太子标在场镇场,给了他们“背后有人撑腰”的底气,这些盐运司官员绝不会轻易开口——他们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把憋了多年的委屈和愤怒一股脑倒出来,在太子面前狠狠出了一口恶气,也盼着能借太子之手,彻底整治这盐政乱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