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神魔大陆之哥布林召唤师 > 深渊章鱼种族情况说明:地下幽影的进化与霸权之路

深渊章鱼种族情况说明:地下幽影的进化与霸权之路(1/2)

目录

前言

本文基于地下种族联合探索队(地穴人石肤族、银狐族银刃队、豺狼人473部落、星斗门外派修士及第三方探索者黄昭昭团队)的实战记录、古籍考证及现场勘察结果,系统梳理深渊章鱼的种族全貌。相较于初版报告,本次新增种族发展历史(含起源、进化阶段与关键事件)、敌我势力格局(含地下各族立场、实力对比与冲突脉络)、内部派系分布(含核心圈、战斗集群、后勤体系及变异分支),并补充各要素的细节案例与数据支撑,力求全面呈现这一地下黑暗生态的顶级掠食者族群。

第一章种族起源与发展历史

深渊章鱼并非地下原生生物,其演化轨迹与“地下深渊裂隙”的能量波动、古地下文明的兴衰深度绑定,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深渊纪年”初期。以下结合《地穴族古卷·绿水篇》《星斗门秘录·地下异闻》及最新发现的“黑岩溶洞铭文”,分四个阶段详述其发展脉络。

第一节起源:深渊裂隙的“异化之种”(深渊纪年1-300年)

地下世界的“深渊裂隙”位于大陆板块断层深处,常年溢出含“幽绿晶能”的地下水——这种能量具有强腐蚀性与生物诱变能力,最初仅滋养着洞穴中的荧光苔藓与小型甲壳生物。

深渊纪年57年,一场剧烈的地下地震导致裂隙扩大,大量海水通过地壳暗河倒灌至裂隙周边的“古绿水潭”(今黑岩溶洞中央水潭的前身),随海水而来的,是一批深海小型章鱼(古生物学家推测为“盲眼蛸”的分支)。这些章鱼在幽绿晶能的持续辐射下,开启了快速异化:

-生理变异:眼部逐渐退化(适应黑暗环境),头部吸盘进化出“晶能感知器”(可捕捉生物体温与魔力波动),触手分泌的粘液中融入晶能毒素,腐蚀性提升10-15倍;

-生存模式转变:从独居转为集群,依赖“晶能共鸣”传递简单信号,以古绿水潭为核心,捕食周边的地穴蠕虫与石虾;

-文献佐证:《地穴族古卷》记载,初代地穴人“石牙”曾见“绿水之中有软足生物,触之皮烂,近之则呕”,印证了早期异化章鱼的毒性特征。

这一阶段的深渊章鱼尚未形成“母巢”,族群规模不足百只,仅能威胁小型生物,未引起地下各族的重视。

第二节觉醒:母巢体系的建立(深渊纪年301-800年)

深渊纪年321年,古绿水潭底部的幽绿晶能浓度突然飙升(推测为裂隙能量喷发),一只体长不足半米的雌性章鱼在晶能富集区完成“终极异化”——其头部褶皱中形成“晶能核心”,可通过高频振动操控其他章鱼的神经,成为首个“母巢个体”。

母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族群结构,开启了“集权化演化”:

1.等级分化:母巢通过分泌“母巢素”标记个体,将族群分为“核心层”(直接受母巢神经控制的精锐触手兵)、“外围层”(负责捕猎与巡逻的普通个体)、“基础层”(负责筑巢与繁殖的工蜂型个体);

2.栖息地扩张:母巢指挥族群分泌粘液加固水潭周边岩壁,挖掘出多条“触手通道”(今黑岩溶洞的裂缝网络前身),将活动范围从水潭扩展至周边3公里的洞穴区域;

3.首次冲突记录:深渊纪年473年,地穴人“掘地族”为开采水潭周边的“黑铁石”,与深渊章鱼发生首次大规模冲突——30名掘地族矿工携带铁镐进攻,结果21人被拖入水潭,仅9人带伤逃回,尸体被发现时“皮肉消融,骨骼泛绿”(毒素腐蚀所致)。此战被地穴人称为“绿水灾变”,此后百年无人敢靠近古绿水潭。

至深渊纪年800年,首个母巢已发育至体型3米(堪比野猪),族群规模突破500只,成为黑岩溶洞区域的区域性威胁。

第三节扩张:地下生态的霸权争夺(深渊纪年801-2000年)

这一阶段,深渊章鱼进入“主动扩张期”,核心驱动力是母巢对“晶能资源”的需求——随着族群壮大,古绿水潭的幽绿晶能逐渐不足,母巢开始指挥族群向其他富含晶能的地下区域进军,与地下各族爆发持续冲突:

-对抗星斗门前身“玄石派”:深渊纪年912年,章鱼族群挖掘通道至“玄石派”的“晶能矿脉”,玄石派修士动用“土系法术”筑墙阻挡,却被母巢粘液腐蚀墙体,最终派中长老“墨尘子”以“烈火符”烧毁大量触手,才逼退章鱼。此战记录于《星斗门秘录》,首次证实“火焰是章鱼的弱点”;

-压制豺狼人“黑牙部落”:深渊纪年1567年,豺狼人黑牙部落为争夺“暗河航道”(通往地下贸易站的关键路线),与章鱼在“石桥峡谷”(今暗河石桥前身)激战——黑牙部落出动80名战士,携带骨刃与火把,虽烧毁部分触手,但母巢率精锐个体卷断石桥,导致40余名豺狼人坠入暗河,黑牙部落从此放弃暗河航道;

-派系分化萌芽:深渊纪年1890年,首个母巢因晶能耗尽死亡,其体内的“晶能核心”分裂为三枚,分别被三只大型章鱼吞噬,形成“东巢”“西巢”“南巢”——三个次级母巢为争夺古绿水潭的核心资源,首次出现内部冲突,最终“东巢”胜出,成为新的主母巢,另外两个次级母巢则带领部分个体逃往周边溶洞,形成最早的“分支派系”。

至深渊纪年2000年,主母巢体型已达5米(堪比水牛),族群控制区域扩展至黑岩溶洞及周边10公里的地下网络,地下各族形成“联合防御”的雏形,却始终无法彻底根除这一威胁。

第四节现状:暗河生态的顶级掠食者(深渊纪年2001-至今)

当前(深渊纪年3024年,对应地表“天启历12年”),深渊章鱼族群进入“稳定霸权期”,主母巢定居于黑岩溶洞中央水潭,通过暗河与周边分支保持联系,其势力范围覆盖地下暗河网络的“绿水流域”,具体特征如下:

-族群规模:主母巢统领约1200只个体,其中核心层精锐300只,外围层普通个体600只,基础层工蜂型个体300只;

-资源控制:垄断黑岩溶洞及周边3处幽绿晶能矿点,通过工蜂型个体定期采集晶能,维持母巢的神经控制能力;

-最新冲突:即“溶洞惊魂事件”(天启历12年秋)——地穴人石肤族、银狐族银刃队、豺狼人473部落、星斗门修士及黄昭昭团队误入族群核心区域,引发激战,章鱼族群损失约150只个体(含20只核心层触手兵),但成功重创联军(474豺狼人队长战死,豹星部落代表中毒身亡,多人受伤),并证实其可通过暗河快速追击的能力。

第二章族群内部结构与派系分布

经过三千年的演化,深渊章鱼已形成高度复杂的“集权化+派系化”混合体系——主母巢为绝对核心,下设多个功能派系,同时存在因资源争夺或变异形成的分支派系,各派系职责明确、特征鲜明,且存在动态制衡关系。

第一节核心统治层:母巢集群

母巢集群是族群的“大脑与心脏”,负责决策、指挥与繁殖,仅占族群总量的0.5%(当前约6只,含1只主母巢、5只次级母巢),是整个族群的核心命脉。

1.主母巢(编号:α-01)

-身份定位:族群最高统治者,唯一拥有“晶能核心完全控制权”的个体;

-外形特征:体长5.2米(含触手展开长度),体重约800公斤,头部直径1.8米,布满3层褶皱状吸盘(每层12-15个,直径15-20厘米),口器直径30厘米,螺旋状利齿共24枚,每枚长5厘米;头部顶端有一处凹陷的“晶能核心区”,泛半透明粉色,可发出微弱的幽绿光芒(能量充足时亮度提升);

-能力细节:

-神经控制:通过高频振动(频率200-300Hz)传递指令,控制半径5公里内的所有章鱼个体,响应延迟不超过0.5秒;

-繁殖控制:分泌“母巢素”调控工蜂型个体的产卵节奏,每年春季产卵一次,每次可孵化100-150只幼体;

-能量储备:晶能核心可储存幽绿晶能,在无外部补给的情况下维持3个月的指挥能力,若能量耗尽则进入“休眠期”(此时族群由次级母巢暂代指挥);

-案例:“溶洞惊魂事件”中,主母巢在联军攻击触手根部时,瞬间调整30根触手的攻击方向,同时指挥5只次级母巢从暗河侧面突袭,险些将银狐队长拖入水潭,展现其高效的指挥能力。

2.次级母巢(编号:β-01至β-05)

-身份定位:主母巢的“副手与备份”,负责分管不同区域(如东、西、南、北四个洞穴方向及暗河航道),并在主母巢休眠时暂代指挥;

-外形特征:体长3-4米,体重300-500公斤,头部褶皱吸盘层数为2层,晶能核心区较小(直径5-8厘米),颜色为淡粉色;

-能力限制:指挥半径仅2公里,无法直接控制核心层个体,需通过主母巢授权才能调动精锐触手兵;

-派系关系:对主母巢绝对忠诚,但彼此间存在竞争关系——主母巢会根据各次级母巢的捕猎效率分配晶能资源,效率最低的次级母巢可能被主母巢“吸收”(晶能核心被剥夺)。

第二节战斗功能层:武装派系

武装派系是族群的“利刃”,占族群总量的25%(约300只),负责捕猎、防御与扩张,根据战术定位分为三个分支,各分支在生理结构与战斗方式上高度特化。

1.重甲触手兵(战斗派系α)

-定位:正面攻坚单位,负责突破敌方防线、抵御重型武器攻击;

-外形特征:体长2.5-3米,触手直径8-10厘米,表面覆盖一层钙化层(厚度2-3毫米,呈灰黑色),吸盘边缘有锯齿状凸起(直径10-12厘米);触手根部为半透明粉色,但钙化层延伸至根部1/3处,增加防御能力;

-能力细节:

-防御:钙化层可抵挡铁镐、短刀的直接劈砍(刀刃仅能留下1-2毫米深的划痕),对普通箭矢的防御率达80%;

-攻击:单根触手的拉力可达500公斤,可卷断直径10厘米的岩石柱,吸盘锯齿可直接撕裂皮甲(如地穴人领队的皮甲被瞬间扯碎);

-战术案例:“溶洞惊魂事件”中,10只重甲触手兵组成“防线”,挡在主母巢前方,承受银狐队的箭矢与豺狼人的骨刃攻击,为其他个体突袭创造时间,其中1只触手兵硬抗473首领的骨刃劈砍,仅留下浅痕,反将其胳膊划伤。

2.突袭游击兵(战斗派系β)

-定位:快速机动单位,负责偷袭敌方后排、追击逃兵与探测地形;

-外形特征:体长1.5-2米,体重20-30公斤,触手纤细(直径3-5厘米),表面滑腻无钙化层,吸盘呈灰紫色(直径5-8厘米),收缩速度快(每秒3-4次);个体体色可随环境轻微变化(在荧光苔藓区呈淡绿色,在黑暗中呈深灰色);

-能力细节:

-速度:陆地移动速度可达1.5米/秒,水中速度3米/秒,可通过狭窄裂缝(宽度仅10厘米)快速穿梭;

-偷袭:吸盘可无声吸附在岩壁上,从上方或侧面突袭,目标多为敌方伤员、法师或远程单位(如星斗门老者被偷袭脚踝,银狐队员被触手扫中胸口);

-战术案例:联军逃入裂缝时,5只突袭游击兵通过岩壁缝隙潜入,其中1只缠住星斗门老者的脚踝,导致其迟滞,险些被主母巢击中;另1只突袭哥布林首领,虽未成功拖拽,但迫使对方摔倒,为后续主母巢的攻击创造机会。

3.毒素喷射兵(战斗派系γ)

-定位:远程攻击单位,负责喷射毒素、腐蚀敌方武器与阻碍行动;

-外形特征:体长1.8-2.2米,头部下方有3个“毒素囊”(直径3-4厘米,泛墨绿色),触手末端有细小的喷射孔(直径1毫米);个体行动缓慢,多依附在岩壁或水潭边缘;

-能力细节:

-毒素喷射:可将触手汁液(含高浓度毒素)喷射至5米外,喷射量每次5-10毫升,毒素接触空气后形成雾状,吸入后会引发咳嗽、头晕(星斗门老者曾因吸入雾状毒素导致法力紊乱);

-腐蚀效果:汁液落在铁制武器上,10秒内可腐蚀出2-3毫米深的坑,30秒内使刀刃变钝(银狐队的箭矢箭头被腐蚀,无法穿透重甲触手兵的钙化层);

-战术案例:联军在石桥作战时,3只毒素喷射兵依附在岩壁上,向石桥喷射毒素,导致桥面苔藓湿滑,哥布林首领因此滑倒;同时腐蚀474队长的石斧,使其斧刃崩口,战斗力下降。

第三节基础保障层:后勤派系

后勤派系是族群的“根基”,占族群总量的74.5%(约894只),负责筑巢、繁殖、采集与养护,虽无直接战斗能力,但对族群的存续至关重要。

1.工蜂型个体(后勤派系α)

-定位:建筑与养护单位,负责栖息地改造、晶能采集与卵鞘保护;

-外形特征:体长0.8-1.2米,体重5-10公斤,触手纤细(直径2-3厘米),吸盘小(直径3-5厘米),无攻击性;体表分泌大量透明粘液,可粘连岩石与泥土;

-职责细节:

-筑巢:用粘液混合泥土、碎石,加固水潭周边岩壁,构建“触手通道”(内壁光滑,直径30-50厘米),通道内每隔10米设置一处“粘液节点”(用于传递信号);

-采集:定期前往幽绿晶能矿点,用触手刮取晶能结晶,带回水潭供母巢吸收;

-护卵:将母巢产的卵包裹在粘液形成的“卵鞘”中(每个卵鞘含5-8枚卵,直径10厘米),附着在水潭底部的岩石上,每日分泌营养液养护;

-案例:黑岩溶洞的裂缝网络(联军逃入的通道)即为工蜂型个体耗时50年挖掘而成,通道内壁的粘液层可减少岩石摩擦,使章鱼个体能快速穿梭;水潭底部发现的120个卵鞘,均由工蜂型个体养护,其中30个已孵化出幼体。

2.繁殖型个体(后勤派系β)

-定位:族群延续单位,仅负责与母巢交配及产卵,无其他功能;

-外形特征:雌性个体体长1-1.5米,腹部膨大(可容纳100-150枚卵),吸盘退化(仅保留头部少量);雄性个体体长0.6-0.8米,头部有“交配突刺”(用于向母巢传递精子);

-生命周期:雌性个体交配后3个月产卵,产卵后能量耗尽死亡;雄性个体交配后1个月死亡,寿命极短(仅1-2年);

-数量控制:主母巢通过母巢素调控繁殖型个体的数量,通常保持在50-80只,确保族群规模稳定增长,避免资源枯竭。

第四节特殊变异派系:异常个体集群

由于幽绿晶能的不稳定性及与地下各族的长期冲突,部分章鱼个体发生“定向变异”,形成独立于常规体系的变异派系——这些个体数量稀少(仅占族群总量的1%,约12只),但能力特殊,往往在关键战斗中发挥奇效。

1.抗火变异体(变异派系α)

-变异原因:长期接触星斗门修士的火焰法术,体内产生“抗火酶”,可中和火焰的高温与灼烧效果;

-外形特征:体表呈深褐色,触手表面有一层蜡质层(厚度1毫米),遇火不燃;吸盘呈暗红色,收缩时无“啧啧”声(蜡质层阻隔空气摩擦);

-能力细节:可在800℃以下的火焰中存活10秒以上,对火把、普通火符的抗性达90%,但蜡质层怕尖锐物体(刀刃可划破蜡质层,使火焰直接接触皮肤);

-案例:“溶洞惊魂事件”中,1只抗火变异体曾试图突破哥二的火把防御,虽被火把戳中头部,但仅表皮轻微灼伤,仍能继续攻击,最终被473首领用石头砸破蜡质层后才退缩。

2.晶能强化体(变异派系β)

-变异原因:长期生活在幽绿晶能矿点,体内晶能浓度远超普通个体,导致触手力量与毒素强度大幅提升;

-外形特征:体长2.2-2.5米,触手泛幽绿色(晶能流动可见),吸盘边缘有荧光,头部晶能核心区扩大(直径10-12厘米);

-能力细节:单根触手拉力达800公斤,可卷断直径15厘米的岩石柱;毒素毒性提升50%,接触皮肤后10秒内即可起水泡,30秒内扩散至肌肉层(豹星部落代表即被该类型个体咬伤,毒素快速蔓延至心脏);

-案例:联军在水潭边作战时,2只晶能强化体同时卷住地穴人领队与豹星代表,前者皮甲被瞬间撕裂,后者腿部迅速发黑,若非银狐队长及时射箭攻击触手根部,两人将当场死亡。

3.暗河适应体(变异派系γ)

-变异原因:长期在暗河中游动,身体呈流线型,触手进化出“鳍状结构”,适合快速水下移动;

-外形特征:体长1.8-2米,身体扁平(厚度仅5-8厘米),触手末端有半透明鳍状膜,无钙化层,体色呈深灰色(与暗河水色一致);

-能力细节:水中移动速度达5米/秒,可在暗河中潜伏1小时以上(无需浮出水面呼吸),擅长从水下突袭过桥的目标;

-案例:主母巢追击联军至石桥时,3只暗河适应体从水下潜行至石桥下方,突然冲出缠住474队长的脚踝,导致其险些坠入暗河,最终被哥一用短刀劈断触手才脱险。

第三章敌我势力格局与冲突脉络

深渊章鱼的“敌”并非单一族群,而是整个地下生态的“非章鱼种族”,包括地穴人部落、银狐族、豺狼人部落、星斗门及第三方探索者;“我”方则以深渊章鱼主母巢为核心,联合部分受其控制的小型地下生物(如毒蠕虫、盲眼虾),形成“单边霸权+多族制衡”的复杂格局。以下分“我方势力”“敌方势力”“冲突焦点”三部分详述。

第一节我方势力:深渊章鱼联盟

我方势力以深渊章鱼族群为绝对核心,辅以少量“附庸生物”,势力范围以黑岩溶洞为中心,覆盖地下暗河“绿水流域”,是该区域的顶级掠食者联盟。

1.核心势力:深渊章鱼主族群

-控制区域:黑岩溶洞全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周边3处幽绿晶能矿点、暗河绿水段(长度约8公里);

-兵力配置:主母巢1只、次级母巢5只、重甲触手兵80只、突袭游击兵150只、毒素喷射兵70只、工蜂型个体600只、繁殖型个体50只、变异个体12只;

-资源储备:幽绿晶能结晶约50公斤(储存在水潭底部的“晶能窖”中)、卵鞘120个(含幼体约800只)、粘液储备约200升(用于筑巢与防御);

-战术体系:“水潭为基,通道为网,暗河为援”——以中央水潭为核心防御点,通过触手通道快速调动兵力,利用暗河实施远程追击,擅长“伏击+包围”战术(如在裂缝中设伏,在石桥处包围联军)。

2.附庸势力:地下小型生物

为弥补地面作战能力的不足,我方族群通过“毒素威慑+食物投喂”控制了部分小型地下生物,作为“前哨与诱饵”:

-毒蠕虫:体长30-50厘米,体表有毒腺,栖息在触手通道两侧,负责预警(感知震动);我方每日投喂10公斤地穴鼠尸体,控制数量约200条;

-盲眼虾:体长5-8厘米,生活在水潭中,以章鱼粘液的残渣为食,可清理水潭杂质,同时其卵是工蜂型个体的食物来源,数量约5000只;

-石缝蜘蛛:体长10-15厘米,结网于裂缝入口,网丝含轻微毒素,可缠住小型生物(如哥布林幼体),为章鱼提供“额外食物”,控制数量约30只。

第二节敌方势力:地下各族联合阵营

敌方势力由多个独立族群组成,彼此间存在利益冲突(如地穴人与豺狼人争夺矿脉,银狐族与星斗门争夺法术资源),但在“对抗深渊章鱼”这一目标上形成松散联盟,各势力的立场、实力与战术差异显着。

1.地穴人石肤族

-立场:被动防御型——因栖息地与章鱼控制区重叠(石肤族的“黑石寨”位于黑岩溶洞外围),常遭章鱼突袭,被迫参与对抗;

-实力规模:总人口约500人,战士150人(装备铁镐、短刀、皮甲),擅长挖掘与洞穴作战;本次“溶洞惊魂事件”派出20人(含领队1名);

-与章鱼的冲突史:

-深渊纪年473年“绿水灾变”:30名矿工战死21人,被迫放弃古绿水潭周边矿脉;

-天启历8年“黑石寨保卫战”:100名地穴人战士用“地刺陷阱”杀死50只章鱼个体(多为外围层),成功守住村寨;

-战术特点:擅长挖掘陷阱(如地刺、深坑),利用对洞穴地形的熟悉躲避章鱼触手,铁镐可破坏触手通道的岩壁,阻碍章鱼移动。

2.银狐族银刃队

-立场:主动巡逻型——银狐族的“银月谷”位于暗河上游,章鱼通过暗河扩张可能威胁其领地,因此组建“银刃队”定期巡逻;

-实力规模:银刃队共30人(本次派出15人,含队长1名),装备长弓、短刀、银色皮甲(防刮擦),擅长远程射箭与快速机动;队长为银狐族精锐,箭术精准度达90%(10箭中9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