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痕河底鬼津渡口遗民——“渡灵族”全景档案(1/2)
前言:归墟河底的“液态秘境”——鬼津水域环境基底
要理解渡灵族,必先穿透归墟痕中游那片“青黑交织”的河水——鬼津渡口所在的水域,是归墟痕最特殊的“三维生态带”,从水面到河床80米深处,每10米便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渡灵族的生存智慧,正是镶嵌在这层层叠叠的水纹与黑暗中。
1.水域分层:从“雾影浮动”到“永恒幽蓝”
-表层水域(0-10米):雾与水的混沌交界
这里是归墟河与空气的缓冲带,常年漂浮着幽雾沼泽扩散来的“雾絮”——一种半透明的絮状黑雾,遇水流会凝结成直径1-3厘米的“雾珠”,坠向水底时会发出微弱的“滋滋”声(雾珠与河水接触时的能量消散声)。水流速度约0.5米/秒,因受赤岩丛林季风影响,每日辰时、申时会出现两次“逆流漩涡”,漩涡中心会卷起河床的泥沙,使河水呈浅灰色,能见度仅1-2米。
水面下5米处,是鬼津渡口遗址的“上层遗迹带”:散落着腐朽的枫木船板(船板表面仍残留着当年的“渡魂符”印记,符纹因常年浸泡呈青黑色,用指甲刮擦会脱落带腥味的木屑)、断裂的竹编货筐(筐内还残留着黑曜矿粉的颗粒,遇水会发出极淡的金属光泽),以及半埋在泥沙中的陶制酒坛(坛口密封着猪膀胱,打开后能闻到陈年灵叶草酒的酸腐味,酒液已浑浊如泥浆)。
这一层的生物多为“半水栖型”:比如体长20厘米的“雾纹虾”(虾壳上有与雾絮相似的纹路,以雾珠为食,肉质发酸,渡灵族孩童常捕捉来当玩具)、翼展30厘米的“水栖夜鹭”(翅膀有防水油脂,能潜水10秒捕捉鱼虾,巢穴筑在水面漂浮的枯木上,渡灵族从不打扰——传说这种鸟是当年渡口守卫的灵魂化身)。
-中层水域(10-30米):光与影的过渡带
水流速度减缓至0.2米/秒,河水颜色从浅灰转为青蓝色——这是因为河床开始出现“星砂沉积层”(星砂是归墟河特有的矿物颗粒,源自上游的星斗门遗址,呈细小米粒状,反射着微弱的星光,即使在水底也能持续发光)。能见度提升至3-5米,阳光能穿透至25米深处,形成“光柱带”,光柱中漂浮着无数星砂颗粒,像流动的星河。
20米深处是“桩基遗迹带”:当年鬼津渡口的木质桩基(直径约80厘米的枫木柱)仍有12根直立在河床中,桩体下半部分被星砂覆盖,上半部分布满了“水蚀孔”(孔内生活着“栖柱螺”,螺壳呈锥形,颜色与木桩一致,螺肉能分泌粘性极强的粘液,渡灵族符匠组常采集这种粘液来粘合声符石)。桩基之间缠绕着“水藤”(一种藤蔓状植物,茎秆呈青绿色,有中空的气根,气根会吸附在桩基上,叶片呈心形,能吸收星砂的能量,叶片背面有发光的绒毛,夜间会发出淡绿色的光),水藤之间的缝隙,是渡灵族潮猎队往返幽津穴的“秘密通道”——他们会用爪子在水藤上刻下“安全标记”(三道平行的爪痕,代表此路无魔物)。
生物群落以“发光型”为主:比如体长15厘米的“星砂鱼”(鱼鳞嵌有星砂颗粒,游动时会留下淡蓝色的轨迹,肉质细嫩,是渡灵族的主要食物之一,捕捉时需用特制的骨网——网眼呈六角形,能过滤星砂,避免划伤鱼鳞)、直径5厘米的“浮光水母”(伞盖透明,伞缘有8条发光触须,触须有毒,被刺中会出现麻痹感,但渡灵族的皮肤黏膜能抵御这种毒素,孩童常追逐水母玩闹)。
-深层水域(30-80米):黑暗与压力的统治区
水流几乎停滞(速度仅0.05米/秒),河水呈深青黑色,阳光完全无法穿透,仅靠星砂和归墟珍珠的微光照明,能见度不足1米。水压达到标准大气压的8倍,普通人在此会瞬间骨骼碎裂,但渡灵族因常年适应,体内脏器已进化出“压力缓冲腔”(位于胸腔两侧,类似鱼鳔的结构,能通过收缩调节体内压力)。
40米深处开始出现“溶洞入口带”:河床表面布满了不规则的溶洞,洞口大小不一(小的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大的直径达10米),洞口边缘覆盖着“钙化层”(由河水矿物质与生物分泌物共同形成,呈乳白色,触感光滑,用黑曜刃刮擦会发出“当当”的清脆声)。其中最大的溶洞便是渡灵族的居所“幽津穴”,洞口上方悬挂着一串“珍珠灯”(由12颗归墟珍珠串联而成,每颗直径约10厘米,发出的蓝光能照亮洞口5米范围,珍珠之间用幽影鳄的肌腱连接,可承受50公斤的拉力)。
50米以下的河床,是“黑曜矿脉带”:裸露的黑曜矿石呈墨黑色,表面有蓝色的结晶纹路,用骨锤敲击会发出金属般的回响,矿石缝隙中生活着“盲眼鳅”(渡灵族的主食)和“蚀骨蠕虫”(主要天敌)。80米深处是“深渊边界”——河水温度骤降至4℃,水流方向突然反转(向上流动),据渡灵族传说,这里连接着“归墟海”,是古鳄王的巢穴所在地,潮猎队从未涉足过60米以下的区域。
2.特殊地理景观:沉没渡口的“时光碎片”
-鬼津主码头遗址(表层水域10米处)
这是当年渡口的核心区域,残存着一块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木质平台(平台由3层枫木板叠加而成,木板之间用青铜铆钉固定,铆钉已锈蚀成绿色,部分铆钉上还挂着断裂的铁链)。平台中央有一个直径3米的“导航柱基座”(基座为青石材质,表面刻有“雾散开渡”的篆字,篆字凹槽中填充着星砂,夜间会发光),基座旁散落着数十片“渡魂符残片”(符片为幽影鳄皮制成,虽已腐朽,但符纹仍清晰可见——用黑曜矿粉绘制的波浪纹,代表归墟河的水流)。
平台边缘的泥沙中,埋着一艘半沉的“漕运船”(船长约15米,船身已断裂成两截,船舱内残留着当年的货物:数十块黑曜矿石、装有灵叶草种子的陶罐、以及一把青铜匕首——匕首柄上刻着“山岩”二字,证明这是山岩派商人的船只)。船底吸附着大量“藤壶”(一种甲壳生物,外壳呈灰白色,能分泌酸性物质,渡灵族会采集这种物质来软化黑曜矿石)。
-幽津穴内部结构(深层水域40-60米)
幽津穴是一个呈“Y”字形的溶洞群,总长度约500米,分为“前穴”“中穴”“后穴”三部分:
-前穴(40-45米):“公共活动区”,地面铺着晒干的水藤叶片(叶片经过特殊处理,能防潮防腐),左侧有5个“采集架”(用黑曜矿条搭建,上面摆放着刚采集的水栖灵草、盲眼鳅,以及清洗后的黑曜矿石),右侧是“声符工坊”(符匠组的工作区,石台上摆放着珍珠打磨工具——骨制锉刀、黑曜砧台、灵叶草汁液容器,墙上挂着未完成的珍珠声符石)。
-中穴(45-50米):“居住区”,洞壁上开凿出30个“穴室”(每个穴室高约1.8米,宽1.5米,内部铺着幽影鳄皮床垫,床垫上叠着用河底植物纤维编织的毯子,穴室门口挂着用珍珠串成的门帘,门帘上刻有每个家庭的图腾——比如潮猎队队长“墨鳍”的家庭图腾是“骨钩矛+盲眼鳅”)。中穴中央有一个“火塘”(其实是“能量灶”——用三块黑曜矿石围成三角形,中间放置“声符能量晶”,激活后能发出热量,用于加热食物和烘干衣物,火塘旁摆放着陶制的锅碗瓢盆,碗底刻着简单的爪痕图案)。
-后穴(50-60米):“禁地与长老居所”,入口处有一道“蚀骨藤屏障”(藤条编织成网状,仅渡灵族长老青鳞能用指尖的分泌物解锁——藤条遇到分泌物会自动分开)。屏障后是青鳞的居所(面积约20平方米,石台上摆放着“渡魂桨”——用古鳄王尾骨制成,长约2米,表面刻满珍珠声符,桨柄处缠着银狐族的毛发,据说是当年渡口商人赠送的礼物),居所内侧是“传承洞”(洞壁上刻满了渡灵族的历史——从渡口沉没到族群建立的关键事件,用爪痕和符号记录,只有通过“渡魂试炼”的族人才能进入)。
-珍珠生长区(深层水域55米处)
这是渡灵族的“战略资源地”,位于幽津穴右侧的一个支洞,洞壁上布满了“珍珠蚌”(一种巨型蚌类,直径约50厘米,外壳呈青黑色,表面有星砂颗粒镶嵌)。蚌壳打开时,能看到内部的归墟珍珠——刚形成的珍珠呈白色,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吸收星砂的能量,转为淡蓝色,最终变成深蓝色(完全成熟的珍珠)。
生长区的入口处有一块“警示石”(黑曜矿石制成,上面刻着“采大留小”的符号),石旁摆放着“采集工具”:骨制的蚌刀(刀刃呈弧形,能轻轻撬开蚌壳而不伤害蚌体)、编织的采集篮(篮底有小孔,能过滤河水,避免珍珠被泥沙污染)。渡灵族每月只采集一次珍珠,每次仅采集成熟的深蓝色珍珠,且每个蚌最多采集2颗——据青鳞长老说,这是“与河神的约定”,若过度采集,珍珠蚌会集体迁徙,再也不回到这里。
一、遗民起源:从“桨声渡客”到“水下遗民”的三百年沉沦史
渡灵族的血脉里,藏着归墟痕中游最悲壮的贸易记忆——鬼津渡口不是一夜沉没的,而是在“黑雾回流”与“古鳄王异动”的双重打击下,用三天时间缓缓沉入河底的。那些幸存的商人、工匠、守卫,不是被动接受命运,而是用双手在黑暗的河底,硬生生凿出了一条生存之路。
1.渡口盛景:600年前的“跨域贸易心脏”
约600年前,鬼津渡口由“河川派商人联盟”建立,因地处幽雾沼泽、赤岩丛林、死水滩的交汇处,成为三大派系“灰色贸易”的枢纽——山岩派的黑曜矿石、河川派的灵叶草、滩涂派的深海渔获,都要通过这里中转,甚至雾族的“雾核粉末”(一种能增强符文效力的禁忌物资),也能在此秘密交易。
当时的渡口,是归墟痕中游最热闹的地方:每天辰时,雾一散,渡口的“鸣桨人”就会吹响用牛角制成的“渡魂号”(号声低沉,能穿透浓雾,传至5公里外),召唤商船靠岸。码头上铺着青石板(石板上刻着防滑的纹路),两侧搭建着20间“货栈”(用枫木建造,屋顶覆盖着茅草,货栈门口挂着不同派系的图腾——山岩派的“黑曜狼头”、河川派的“灵草河浪”、滩涂派的“银狐鱼鳍”)。
商人要进入渡口,必须先在“验符台”出示“渡魂符”——这种符由渡口的“符师”制作,用幽影鳄皮为载体,以黑曜矿粉混合灵叶草汁液绘制,符纹分为“三阶”:一阶符(白色)可在渡口停留1天,二阶符(蓝色)可停留3天,三阶符(黑色)可长期驻留。制作渡魂符的原料,来自各派系的“贡品”——山岩派提供黑曜矿粉,河川派提供灵叶草,滩涂派提供归墟珍珠粉末,甚至雾族也会送来“雾核粉末”,以换取通行权。
渡口的“交易规则”由“三派议事会”制定:每天午时在“议事堂”(渡口中央的木质建筑,屋顶有一个铜制的“雾钟”,雾浓时会自动敲响)召开会议,决定各类物资的交换比例——比如1块黑曜矿石换3株灵叶草,1颗归墟珍珠换10枚晶核,1克雾核粉末换50株三阶灵叶草。议事堂的墙上挂着“贸易账簿”(用兽皮制成,记录着每天的交易情况,账簿上的字是用炭笔写的,旁边还画着简单的图案——比如用狼头代表山岩派,用鱼代表滩涂派)。
当时的渡口居民,约有300人,分为“商队”“工匠”“守卫”三类:
-商队:由各派系的商人组成,比如山岩派的“黑石商队”(主要贩卖黑曜矿石)、河川派的“白须商队”(贩卖灵叶草)、滩涂派的“银狐商队”(贩卖渔获),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山岩派穿黑色,河川派穿绿色,滩涂派穿白色,便于识别;
-工匠:包括符师(制作渡魂符)、铁匠(打造船只配件)、木匠(维修码头和货栈),其中符师的地位最高,住在渡口东侧的“符师院”(用青石建造,门口有两个石狮子,狮子嘴里含着归墟珍珠,夜间会发光);
-守卫:由“河川派铁爪卫”担任,共50人,穿着青铜铠甲,手持“矛戈”(矛尖为黑曜矿石制成,戈刃为青铜材质),负责维持渡口秩序,防止派系冲突——他们的铠甲上刻着“渡魂符”,能抵御雾族的黑雾侵蚀。
2.沉没之灾:三天三夜的“末日倒计时”
灾难发生在300年前的“雾月”(渡灵族历法中的月份,对应外界的农历九月),当时渡口正处于“贸易旺季”——山岩派的黑曜矿石、河川派的灵叶草都已运到,等待滩涂派的渔获到来。灾难的第一个信号,是“雾絮异常”——往常辰时就会消散的雾絮,那天直到午时仍弥漫在水面,而且雾絮的颜色从白色变成了黑色,接触到皮肤会有刺痛感。
-第一天:黑雾倒灌,航标失灵
辰时,鸣桨人吹响渡魂号,但雾没有散,反而越来越浓,能见度不足10米。渡口的“雾观测者”(负责监测雾情的工匠)发现,幽雾沼泽方向的黑雾正“倒灌”进河面,形成一道“黑雾墙”(高约10米,宽约50米,移动速度约1米/秒)。观测者立刻敲响了议事堂的雾钟,但各派系商人仍在争论——山岩派商人认为是“雾族的恶作剧”,河川派商人则主张“撤离渡口”,双方僵持不下。
午时,黑雾墙抵达渡口,瞬间吞噬了码头上的货栈,茅草屋顶被黑雾点燃,冒出黑色的浓烟(浓烟中夹杂着烧焦的灵叶草味道)。守卫队长“石牙”(河川派铁爪卫)当机立断,命令守卫用矛戈砍断系船的绳索,让商船顺流而下撤离,但大部分商人舍不得货物,坚持要先搬运黑曜矿石和灵叶草——等到他们开始搬运时,黑雾已经封锁了河面,商船的“导航灯”(用归墟珍珠制成)完全失效,船只在黑雾中乱撞,最终沉没了12艘。
傍晚,黑雾稍微减弱,石牙清点人数,发现已有50人失踪(多为商人和工匠),货栈烧毁了15间,剩下的5间也摇摇欲坠。他决定让幸存者躲进符师院——那里是渡口最坚固的建筑,而且符师院的地下室储存着大量渡魂符和灵叶草,能暂时维持生存。
-第二天:古鳄王异动,桩基松动
第二天凌晨,渡口突然发生“震动”——不是地震,而是河底传来的“低频轰鸣”(后来渡灵族才知道,这是古鳄王苏醒后的咆哮)。石牙带着几名守卫潜入水中,发现渡口的木质桩基正在“晃动”,桩体下半部分被某种生物啃咬出了大洞(后来证实是古鳄王的幼鳄所为)。
上午,水面开始出现“鳄群踪迹”——数十只幽影鳄(体长约5米)在渡口周围游动,它们的眼睛泛着红光,显然是被古鳄王召唤来的。鳄群开始冲击码头的桩基,每冲击一次,码头就晃动一下,青石板路面出现了裂缝,货栈的横梁发出“吱呀”的断裂声。
符师“青玄”(当时的渡口符师首领,渡灵族长老青鳞的先祖)意识到,桩基支撑不了多久,必须找到新的避难所。他回忆起年轻时曾听老符师说过,渡口下游的河底有一个“溶洞群”(即后来的幽津穴),是当年符师们储存禁忌物资的地方,只有通过“水下密道”才能进入。
下午,青玄带着石牙和10名幸存者,潜入水中寻找密道——密道入口在码头东侧的一个石缝里,被一块巨大的黑曜矿石堵住。他们用矛戈凿了两个小时,才把矿石推开,露出一个仅能容一人通过的洞口。青玄让石牙先进入探查,石牙潜入后发现,洞口连接着一条狭窄的水道,水道尽头是一个宽敞的溶洞(即幽津穴的前穴),里面没有魔物,而且有充足的空气(溶洞顶部有微小的缝隙,能与外界交换空气)。
-第三天:渡口沉没,族群诞生
第三天清晨,桩基彻底断裂,码头开始“倾斜”——西侧的码头先沉入水中,青石板路面、货栈、议事堂都随之坠入河底,激起巨大的水花,水花中夹杂着断裂的木桩、货物、以及来不及撤离的商人的惨叫。
青玄和石牙组织幸存者分批进入密道:首先是老人和孩子,然后是工匠和商人,最后是守卫。当最后一名守卫进入密道时,整个渡口已经完全沉入水中,水面上只剩下漂浮的船板和雾絮。
进入溶洞后,幸存者清点人数,发现只有87人(其中老人12人,孩子23人,工匠20人,商人18人,守卫14人)。青玄看着疲惫不堪的族人,举起手中的渡魂符,对大家说:“渡口沉了,但我们还活着——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渡灵族’,以河为家,以渡魂为业,守住这份血脉,等待重见天日的那天。”
最初的日子里,幸存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没有食物,只能靠捕捉溶洞中的盲眼鳅为生;没有淡水,只能喝过滤后的河水(用灵叶草的叶片过滤,去除泥沙和毒素);没有住所,只能在溶洞地面铺着干草睡觉。石牙带领守卫搭建了简单的防御工事(用黑曜矿石堵住溶洞的其他入口,防止魔物进入),青玄则开始教大家制作渡魂符和简单的水下工具(比如骨钩、骨网)。
三个月后,石牙在一次捕猎幽影鳄时不幸遇难(被鳄群围攻,尸体被拖入深水区),青玄成为渡灵族的第一任长老。他制定了“族规”:禁止族人离开溶洞,禁止对外透露溶洞位置,禁止过度采集河底资源——这些族规,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外貌与生存特征:被河水“重塑”的生命形态
渡灵族不是“天生的水下居民”,而是在三百年的河底生活中,通过“自然选择+主动适应”,逐渐演化出与其他族群截然不同的外貌和生存方式。他们的每一个身体特征,每一个生活习惯,都是为了在黑暗、高压、充满危险的河底活下去。
1.适应性体征:三百年演化的“水下密码”
-皮肤:半透明的“防御屏障”
渡灵族的皮肤呈半透明的青灰色,这是因为皮肤表层覆盖着一层“粘液膜”——由皮脂腺分泌的特殊物质,成分包括蛋白质、多糖和星砂颗粒,厚度约0.1毫米,触感滑腻,像幽影鳄的皮肤。这种粘液膜有三个作用:
1.减少水流阻力:粘液膜表面光滑,能让渡灵族在水中的移动速度提升30%,潮猎队成员最快能达到1.5米/秒,比普通幽影鳄还快;
2.抵御毒素侵蚀:粘液膜能中和蚀骨蠕虫的粘液毒素——当蚀骨蠕虫的粘液接触到皮肤时,粘液膜会自动分泌一种“中和酶”,将毒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这也是渡灵族能在黑曜矿脉带活动的关键;
3.感知水流变化:粘液膜下分布着密集的“触觉神经末梢”(每平方厘米约100个),能感知水流的微小变化,甚至能分辨出1米外盲眼鳅游动的轨迹——这是渡灵族“水痕追踪术”的生理基础。
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环境变化:在星砂沉积层附近,皮肤会偏蓝(反射星砂的光泽);在黑曜矿脉带,皮肤会偏黑(与黑曜矿石颜色一致,起到伪装作用);在珍珠生长区,皮肤会偏白(与珍珠蚌的颜色相近,避免惊扰珍珠蚌)。
-呼吸系统:鳃裂与肺的“双重保障”
渡灵族的颈部两侧有3对鳃裂,位于锁骨上方,每对鳃裂长约5厘米,宽约1厘米,鳃裂内有“鳃丝”(呈红色,富含毛细血管,能直接过滤河水中的氧气)。当渡灵族在水下活动时,鳃裂会张开,水流从鳃裂流入,经过鳃丝时,氧气被吸入体内,二氧化碳则随水流排出——这种呼吸方式,能让他们在水下停留数小时而不缺氧。
同时,渡灵族仍保留着肺(肺的容量比普通人小30%,但肺泡的表面积更大,能更高效地吸收氧气),当他们浮出水面或在溶洞中时,会用肺呼吸空气。鳃裂和肺的“双重呼吸”,是渡灵族区别于其他水下生物的关键——比如幽影鳄只能用肺呼吸,需要定期浮出水面,而渡灵族可以长期驻留深水区。
鳃裂的闭合与张开,由渡灵族的意识控制:当他们潜入水中时,会主动张开鳃裂;当他们遇到危险(比如遭遇鳄群)时,会迅速闭合鳃裂,避免水流冲击鳃丝造成损伤。鳃裂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保护膜”(与皮肤的粘液膜成分相同),能防止泥沙进入鳃裂,保持鳃丝的清洁。
-眼睛:嵌着珍珠粉末的“水下明灯”
渡灵族的眼睛呈淡蓝色,虹膜上嵌着细碎的归墟珍珠粉末——这是他们自幼进行“眼训”的结果:孩童从6岁开始,每天要将眼睛浸泡在“珍珠液”(归墟珍珠研磨成的粉末与河水混合而成)中10分钟,持续3年,珍珠粉末会逐渐嵌入虹膜,形成永久的“发光层”。
这种特殊的眼睛,有两个作用:
1.夜视能力:珍珠粉末能反射周围环境中的微光(比如星砂的光芒、珍珠灯的光芒),即使在能见度不足1米的深水区,渡灵族也能看清3米内的物体——比如潮猎队成员能在黑暗中分辨出黑曜矿石和普通岩石的区别,能看到盲眼鳅在泥沙中的游动轨迹;
2.识别能量轨迹:珍珠粉末对“能量波动”极其敏感,能看到雾族黑雾的能量轨迹、符文师绘制符文时的能量流动——这是渡灵族“残息锁定”追踪术的生理基础,比如青鳞长老能通过眼睛看到古鳄王留下的能量痕迹,即使古鳄王已经离开数小时。
渡灵族的眼睛也有弱点:对强光极其敏感——如果他们突然暴露在阳光下,眼睛会暂时失明(恢复时间约10分钟),所以他们很少浮出水面,即使浮出,也会闭上眼睛,用皮肤和鳃裂感知周围环境。
2.生存依赖:以河底资源为核心的“闭环生态”
-食物:从“盲眼鳅”到“水栖灵草”的精准采集
渡灵族的食物以“河底生物”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盲眼鳅”——这种鱼体长约10-15厘米,无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河底,眼睛已退化),身体呈白色,表面有黏液,以黑曜矿脉附近的微生物为食。盲眼鳅的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星砂颗粒,食用后能增强渡灵族的夜视能力和水下耐力。
捕捉盲眼鳅的工具是“骨网”——用幽影鳄的肋骨编织而成,网眼呈六角形,边长约1厘米,能刚好困住盲眼鳅而不伤害它们。潮猎队通常在清晨捕猎(此时盲眼鳅活动最频繁),他们会潜入黑曜矿脉带,用脚轻轻踩踏河床,惊扰盲眼鳅,然后用骨网快速捕捉——经验丰富的潮猎队成员,一次能捕捉20-30条盲眼鳅。
除了盲眼鳅,渡灵族还食用“水栖灵草”——这是灵叶草的水下变种,茎秆呈丝状,叶片呈心形,颜色为深绿色,生长在星砂沉积层附近。水栖灵草的叶片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增强渡灵族的免疫力,其汁液还能用于制作“解毒剂”(抵御雾族黑雾的毒素)。
采集水栖灵草的工具是“骨钩”——用兽骨制成,钩尖呈弯曲状,能勾住灵草的茎秆而不折断。符匠组的成员负责采集水栖灵草,他们会潜入星砂沉积层,用骨钩小心地将灵草从泥沙中拔出,然后放入编织的采集篮中。采集时要注意避免破坏灵草的根系——如果根系完好,灵草会在一周后重新生长;如果根系受损,就会枯萎死亡。
渡灵族的烹饪方式很简单:将盲眼鳅和水栖灵草放入陶锅中,加入少量河水,用“能量灶”加热(能量灶由声符能量晶提供热量),煮10分钟即可食用。他们不添加任何调料——因为河底没有盐和香料,但盲眼鳅的肉质本身带有淡淡的甜味,水栖灵草则有清香,口感独特。
-居所:幽津穴的“功能分区”与“防御设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