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朝堂风云(2/2)
如今在吏部等着派官的人不在少数,无奈职位有限,三州之地好歹能安排十几名官员,这里面的油水可不少。
谭之望气定神闲,他最近花了不少钱,效果也十分显着。一个出身草莽的土匪,也想跟他谭家作对,简直是白日做梦。
赵牧有些犹豫,觉得他们说得似乎很有道理。既然淮北三州已收复,派驻官员、收缴钱粮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陛下,臣要弹劾谭良弼,他纵容麾下在邓州、汝州大肆烧杀抢掠。据统计,至少造成五万平民百姓伤亡,十几万人无家可归。”一名御史突然站出来,直接向谭良弼开炮。
谭之望顿时懵了,御史台是魏师逊的地盘,他不敢过多插手,之前也只是拉拢了几个边缘人物。
“陛下,臣附议。据说兴化军仅在邓州一地,奸淫掳掠之事便发生不下万起,百姓怨声载道,大规模向北逃亡,严重损害了我朝的声誉!”
“陛下,若下次再北伐,只怕汝州百姓将全民皆兵,抵抗我朝王师!”
御史台的官员们接连出列,对谭良弼的兴化军一顿猛批。谭之望频频回头,那些收了钱的人都吓得缩了缩脖子,御史台的火力太猛,他们得先观望一下形势。
“陛下,据不完全统计,仅邓州一地,若要恢复秩序,就需要白银五万两、粮食十万石。不知这笔钱,户部打算如何拨付?唐州、蔡州也刚经历战火,还望陛下尽快降旨,拯救三州百姓于水火之中,挽回朝廷声誉!”
赵牧懵了,形势急转直下,刚才还想着多了三州之地,这下可好,变成了一个烧钱的无底洞。
户部官员更是傻眼,刚才还想着收税,听这意思,别说收钱了,还得倒贴一大笔钱进去。
“咳,陛下,眼下户部钱粮紧缺,即便夏税入库,结余也十分有限!”户部尚书王芝清无奈地说道。
要不是没钱,北伐估计还得接着打,怎么可能停战呢?
“谭大人,好处都被兴化军捞得一干二净,却把烂摊子丢给朝廷,如此做法,是不是不太地道?”眼见时机差不多了,隆大元直接向谭之望发难。
二人同为枢密副使,平日里就矛盾不断。如今既然收了好处,自然要卖魏师逊一个面子,狠狠踩谭之望几脚。
“谢相,你怎么看?”此事关乎内政,谢必安的意见至关重要。
原本谢必安对此事并不在意,虽说武安君与谢家子弟有些交集,但谢家势力本就庞大,若对唐州军表现出招揽之意,反而可能招来灾祸。
“邓州、唐州、蔡州三州,如今百废待兴。若由朝廷出面整顿,必然要投入大量钱粮。依臣之见,唐州的情况比邓州、蔡州要好一些,显然唐州刺史武安君在治理方面颇有心得。朝廷现有的体制,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多有掣肘。”
“根据和议,这三州不能大规模驻军。唐州军本就是团练兵,是唐州地方维护治安的武装力量,自然不受此限制。若唐州军维持一定规模,便能为江淮一线提供充足的防御纵深。”
“臣以为,在这三州不妨效仿节度使制度,由地方长官全权负责军政事务,朝廷只需定期巡视地方。”
“若治理得当,百姓自然会感念朝廷恩德;若治理不善,朝廷也能给百姓一个交代。”
......
谢必安侃侃而谈,其核心意思是将三州之地交由武安君治理,朝廷只看最终结果。若武安君治理得好,自然有功;若治理不好,便将他拿下,给三州百姓一个说法。
这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在于,朝廷无需陷入三州的财政困境。待三州过几年恢复秩序,再将武安君升迁至别处,三州自然就被朝廷收入囊中。
谢必安此举,实则是给武安君一个机会。此番北伐,已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若他能将三州治理好,那文治也堪称上等,日后便有机会进入朝堂中枢。
谭之望的脸色黑得像锅底,原本大好的局面,竟瞬间被逆转,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赵牧有些迟疑,节度使制度在前朝曾大行其道,但后期的叛乱与之关系极大。
大乾开国初期也曾沿用节度使制度,后来便废弃了,转而采用以文御武的国策。如今节度使虽仍存在,但更多是一种荣誉称号。
现在谢必安的提议,显然是要在三州之地赋予节度使实权,包括地方官员的任命权,这让他心生警惕。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留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朝廷对三州之地几乎失去了掌控力。
“陛下,臣以为,可在三州之地设立御史言官,让他们风闻奏事。言官不插手地方军政事务,但要将地方上的一举一动如实上报朝廷。武安君此人,文武双全,此番北伐又战功卓着,由他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再合适不过!”魏师逊一眼便看出赵牧的犹豫,当即提出这一方案,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赵牧仔细一想,觉得确实如此。虽然放权了,但有御史监督,也不怕武安君闹出什么乱子。
况且此地处于南北交界,唐州军又与北元结下深仇大恨,必须依靠大乾才能立足。若自己是武安君,绝对不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赵牧思绪急转,短短片刻,便将所有可能性都考虑了一遍。最终得出结论,武安君必须依附于大乾这棵大树才能生存。
但节度使是从二品的高官,武安君如今不过是一州刺史,绝无一步登天的可能,其中的细节还需仔细斟酌。
“陛下,此子年轻,缺乏阅历,骤然身居高位,恐怕会招来非议!”谭之望见其他人指望不上,只能亲自上阵。
“谭大人所言极是。正因如此,才将三州之地作为考验,交予武安君。此地本就是战乱之地,若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在三年内将三州治理得海晏河清,本官现在就举荐他担任此职!”魏师逊微笑着看向谭之望,有了谢必安先前的推波助澜,此事几乎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