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这仅仅是个开始(1/2)
北风刮得正紧,袁家村的上空却飘着一股不同往年的热乎气儿。眼瞅着明晚就过年了,村里本该是杀猪宰羊、准备祭祖的闲适日子,可今儿个,村东头徐大志家那间新建的二层房里大厅,却挤得像是下了饺子的锅,热气腾腾,人声鼎沸。
为啥?就为徐大志他能安排人进厂当工人了!
“合资企业,说白了也是私营的,”徐大志脸上带着笑,尽量把话说得平实,“但好歹是个正儿八经的厂子,进去就是工人,能每月领工钱。”
这话一出,屋里“嗡”的一声就炸开了锅。好家伙,工人!在这偏僻的袁家村,乃至整个县,工人这两个字的分量,那可了不得。
这年头,虽说嘴上念叨的是“士农工商”,可大伙儿心里门儿清,实际的排位早成了“士工商农”。
能吃上公家饭,端上铁饭碗,那是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这消息传开了,简直就像是天上掉馅饼,还正好是砸进嘴里的肉馅饼——又香又实在。
村民们的兴奋是有道理的。就在下午,村里放在祠堂里的彩色电视机前,还挤满了看《渴望》的人,可今儿个,什么王沪生、刘慧芳,全都靠边站了。
比电视剧还精彩的,是活生生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徐大志,这个他们眼看着光屁股满村跑、才考上大学二年多的娃娃,不光成了“徐老板”,连县长都亲自上门拜访过他!
这一个又一个消息像长了翅膀,比村里消息最灵通的王寡妇传闲话的速度还快,瞬间就点燃了整个村庄。
角落里,头发花白的袁德春老爷子,张着嘴,手里捏着旱烟袋忘了点,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被围在中间的徐大志。
他脑子里像是走马灯,一会儿是徐大志小时候下河摸鱼被他逮住训斥的糗样,一会儿又是前几天在县里百货大楼,听售货员唾沫横飞地夸那“小麦电视机”如何抢手的场景。
他怎么也无法把这两个画面拼到一个人身上。这娃娃,咋就一眨眼的工夫,变得这么能耐了?
“德春叔,您老也动心了?”旁边有人碰了碰他胳膊肘。
袁德春猛地回过神,老脸一红,像是被人看穿了心思,磕磕巴巴地低声嘟囔:“我……我听说那小麦电视机,卖得可红火了……这厂子,肯定差不了……”
他越说声音越小,最后像是下了多大决心似的,猛地抬起头,冲着徐大志的方向提高了嗓门:“大志!大志娃子!”
人群稍微安静了些,都看向这位在村里颇有威望的老辈。
徐大志也转过身,笑着应道:“老舅,您说。”
袁德春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哆嗦,话也说不利索了:“这,这……我要是……我要是能进厂里,叔我……我啥都能干!给你看大门也行啊!”
说着,他像是要给自己壮胆,又像是要表达决心,一把抓起桌上那个还剩二两的酒瓶子,一仰脖,“咕咚咕咚”几口就给灌了下去,脸膛瞬间涨得像块红布。
“哎哟,老舅!您慢点,慢点喝!”徐大志赶紧上前,轻轻拍着老爷子的背,语气里带着晚辈的关切,“您看您,这是干啥。乡里乡亲的,大家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虽然平时各家忙各的,往来不算多,但有了合适的机会,我肯定先想着咱们村的人。”
他环视了一圈屋里那一张张饱经风霜、此刻却写满期盼的脸,提高了声音,好让每个人都听见:“大家放心,都先安心在家里把年过好!具体谁家能去,去几个,咱们不能乱来。这样,愿意去的,这两天都到村长和支书那儿登个记,报个名。咱们优先保证每户先安排一个人。家里经济条件确实困难的,到时候厂里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看看能不能多照顾一个,或者给点别的帮衬。”
这话说得在情在理,又给了明确的章程。村民们心里踏实了,脸上笑开了花,纷纷点头:“大志说得对!”“是该这样!”“还是大志想得周到!”
“大志啊,真是出息了!”
“可不是嘛,老徐家祖坟冒青烟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