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新的使命、新的开始(1/2)
表彰大会的红绸宛如一条鲜艳的彩带,还未从市政府办公楼的汉白玉栏杆上撤下,其边角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刚刚结束的庆典的余温。然而,就在这红绸尚未完全收起之际,林江的越野车已经如同一头狂野的巨兽,疾驰而过工地的碎石路。
车轮无情地碾压着碎石,发出“咯吱”的脆响,仿佛是大地在痛苦地呻吟。扬起的尘土如同一股黄色的旋风,裹挟着初春的沙粒,如同一层朦胧的滤镜,将远处的山影晕染成了淡淡的墨色,模糊了视线,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而在副驾驶座上,一叠崭新的图纸被穿堂风肆意地卷动着,发出哗哗的声响。图纸的边缘在车辆的颠簸中不断卷起,形成了一道道波浪状的褶皱。然而,这叠图纸却被一个沉重的金属量角器牢牢地压住,无法逃脱。这个量角器是林江在新坝工地使用了三年的老物件,其边角早已被岁月磨砺得发亮,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
“林队,您真的不去局里报到吗?”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了小李年轻而清脆的声音,伴随着电流的滋滋声,仿佛是从遥远的地方飘来一般。“王科长刚才还跟我念叨呢,说办公室都已经给您收拾好了,就在靠窗的位置,连真皮沙发都给您摆上啦!”林江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笑着猛打方向,避开路边堆得半人高的钢筋堆,车胎蹭过地面带起一串火星:“你帮我回了王科长,那沙发留给更需要坐办公室的人。我这屁股啊,还是工地的铁板凳坐得踏实,硌得慌,心里才稳当。”
车窗外,新坝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灰白色的坝体宛如一条坚实的臂膀,横亘在河道之上,拦住了奔腾不息的河水。远远望去,它显得如此雄伟壮观,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在坝体上,几个穿着鲜艳红马甲的志愿者正沿着坝体缓缓巡查。他们手中的检测仪器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同点点繁星,在坝面上投下移动的光斑。这些志愿者们专注而认真地检查着每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次新坝质量整改的事情被媒体曝光后,周边村镇的老百姓们都对这座大坝的质量格外关注。他们自发地组织了监督队,每天都会有人扛着小板凳来到大坝旁,仔细地审视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
林江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上周见到的那个放羊的张大爷。他身材佝偻,背有些微驼,但手中却举着一个放大镜,正蹲在防浪墙根下,一寸一寸地检查着勾缝的水泥。他的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在鉴别一件祖传的古董一般,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可是咱的保命坝啊,一点都不能含糊。”
“到地方了。”林江轻踩刹车,越野车缓缓地在临时平整的空地上停稳。他推开车门,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眼前的山谷比新坝工地更加险峻,山势陡峭,怪石嶙峋,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两侧的山壁高耸入云,犹如两座坚不可摧的城墙一般,笔直地矗立在那里。它们裸露的岩石表面还残留着一些尚未融化的积雪,这些积雪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寒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山脉的冷峻与严酷。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他,突然间一把将身旁的图纸扯了过来,然后迅速地将其展开并平铺在自己的膝盖上。这是一份关于一个横跨三个县的引水工程的设计图纸,图中的蓝线代表着引水管道的走向。这条蓝线从上游的水库出发,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穿越了连绵不绝的群山,最终延伸至干旱的丘陵地带。
仅仅是看着这条蓝线,就能想象到这个工程的规模之宏大。而更让人惊叹的是,为了让这条引水管道顺利通过山脉,需要打通的隧洞竟然长达十七公里!其中最长的一段隧洞更是长达三公里,宛如一条隐藏在山腹之中的巨龙,令人叹为观止。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急匆匆地朝车辆奔来。来者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周工,他头戴安全帽,一路小跑着,脸上被寒风吹得通红,鼻尖也因为寒冷而微微发青。他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叠地质报告,仿佛那是他的生命一般重要。
“林监理!您可算来了!”周工气喘吁吁地跑到车旁,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不安。
林江小心翼翼地接过地质报告,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件稀世珍宝。他的指尖轻轻地滑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曲线,感受着纸张的质地和纹理。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像是一个生命,它们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揭示着潜在的危险和挑战。
山风呼啸着吹过,卷起沙砾打在林江的脸上,就像小石子儿砸着一样疼。他不禁皱起眉头,但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报告。这风,这沙,这疼痛,让他想起了第一次参与水利工程时的情景。
那时的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对治水工程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师傅老陈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他总是告诫林江:“治水就像走钢丝,看着脚下稳当,其实底下全是看不见的坑,一步错,步步错。”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林江的心里,成为了他治水生涯中的座右铭。
如今,站在这片山风中,林江再次想起了老陈的话。他深知这次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他必须格外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