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脱去皮囊,无非二百零六骨 > 第492章 大殿中的叶恒

第492章 大殿中的叶恒(2/2)

目录

尽管此前,袁天罡的一番话让唐皇心中有了些盘算,但他从未有过让方仲永脱离大唐政权的念头。

唐皇的想法是,先让方仲永“晾一晾”。

毕竟,方仲永还十分年轻。

方仲永十五六岁便高中状元,是位少年才俊。

如今,也不过二十一二岁。

换做其他书生,此时或许才刚刚考中秀才——

方仲永遭受文臣百官的肆意攻击,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年纪尚轻。

而朝堂上的文官,最低也是三十多岁起步。

在他们看来,方仲永仕途还长,不能让他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独霸朝堂。

种种原因交织,才使得这些文官群臣不断在朝堂上“打压”方仲永。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方仲永竟会在朝堂上提出要辞官游历天下!

不仅唐皇震惊,文官群臣也大为震动。

他们显然也没料到方仲永会有此举动。称之为朝堂震动,毫不为过!

“臣已深思熟虑。”

朝堂上,站在中间的方仲永神色平静,缓缓说道:“仲永三岁成名,名动长安,得陛下恩赐,得以在长安求学,至十五岁高中状元。”

“后入朝为官至今,虽有小成,但时常感到自身能力与阅历不足。”

“以至于朝堂上诸位同僚常以‘见识浅薄’来教导……仲永也深感如此。”

“论年龄,仲永不及诸位同僚;论阅历,仲永也未曾出过长安城,自然见识有限。”

“因此,仲永此刻想辞官游历天下,领略我大唐各地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阅历,还望陛下成全!”

方仲永的话语平淡,但语气中透露出坚定,显然已下定决心。

“这……”

唐皇一开始犹豫不决,不愿放走方仲永这个人才。

但很快,他想到了袁天罡的话,想到自己之前已削了方仲永的实权,暂时也不敢重用他了。

如此一想,让方仲永辞官游历天下,似乎也并无不可。

甚至,还能以此安慰自己。

“方爱卿年岁尚小,即便此刻辞官游历,日后也可重新入朝为官,且为时不晚。”

唐皇这样想着,心中释然,面上叹了口气道:“既然方爱卿已下定决心,朕也不好过多干涉。”

“你的请求,朕准了。”“希望方爱卿游历天下后,学识能更上一层楼,日后继续为我大唐效力。”

方仲永点了点头,他今日始终平静如水,显然已彻底做好决定。

当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便传了出去,长安城民间议论纷纷。

不过,毕竟是传闻,人们半信半疑。

直到两日后,此事见报,长安城几十份报纸纷纷报道了状元方仲永辞官一事!浓墨重彩地讲述了状元方仲永的辞官历程!

甚至有报纸开始盘点方仲永为官期间的功绩。

报纸行业由方仲永创立,发展至今,报社的人已摸清门道,知道报纸上写什么内容能吸引读者。

因此,他们现在很会“追逐热点”。

毫无疑问,“状元方仲永”就是一个热点。

他身上发生的事情,都备受民间关注。

像辞官这种大事,一旦上报,报纸便迅速脱销!

只不过这一次,随着各大报纸的脱销,民间百姓,甚至底层学子、工商人士都一片哗然。

“怎么回事?状元竟然辞官了!”

“一个月前,文臣针对,状元郎手中的工业部、商业部都被夺走,现在状元郎更是被迫辞官,文官百官‘功不可没’!”

“唐皇此举太过荒唐,竟默认状元郎离开朝堂!”

“状元郎一走,是文官之幸,朝堂之幸,却是我大唐之不幸!”

“昏庸!”

“文官无能,唐皇昏庸!”

如今,报纸的发展使得民间议论风气愈发开放。

因此,方仲永离开朝堂的消息一出,各种议论如潮水般在民间流传。

但无一例外,都是对方仲永离开朝堂表示惋惜。

同时,民间对朝堂上的百官以及唐皇的不满也日益增多。

“状元郎辞官,是我大唐之大不幸啊!”

大唐长安城,方府内。

方仲永正缓缓收拾行囊。

“唐皇已应允我辞官,趁此机会,正好脱离长安城这个权力的漩涡!”

“而且,我必须加快速度,趁唐皇他们还没反应过来。”

“如今,天下改革之势如烈火烹油,如同积蓄的风雨,随时可能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朝堂中的权力已被夺走,再留在长安城已无济于事,不如趁此机会离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