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低廉(2/2)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在起作用吗?为何我未受影响?”
“对了,我已开始修行《白骨观》,能固守精神,有白骨护佑!”
方明看着这一幕,心中感到有些恐惧。
“这佛法明明不事生产,且对国家无实际益处,但此刻文武百官及唐皇却如此着迷,实在可怕。”
“在唐朝普及知识,扫除各种‘障碍’十分必要,只有持续教育,才能让新一代的人们不盲目愚昧地信仰。”
“信仰,应是自由的,而非如此不由自主!”
方明心中对此十分确定,周围的人都是被神通所影响了。
这让方明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水陆大会结束后,唐皇与玄奘法师结拜为兄弟,并赐其国姓为唐,还赐了法号。
从此,玄奘法师又名唐三藏。
并且,唐皇将“西游”之事交给了唐三藏,命其前往西天灵山取回大乘佛法经书……
西游之事,也自此正式拉开序幕!
“开始了……”
当唐三藏被唐皇派人送出大唐边境的那一刻,漫天神佛不知有多少都在暗中关注。
就连叶恒,也在关注着唐三藏的行程。
只不过,叶恒之所以关注,是因为当唐三藏走出大唐之后,才真正将漫天神佛的注意力从大唐引开。
叶恒的目光,还投向了长安城的方向。
“种子们,要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长安城举办了一场水陆大会。
这场水陆大会,前后持续了七个七之数,即七七四十九日。
随后,唐三藏一路向西,又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真正离开大唐的边界。
而就在这大约八十天的时间里,方明已顺利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应用出来,并开始向外推广。
除此之外,大唐的第一份报纸也正式创刊!
这份报纸名为《大唐日报》。
在方明的推动下,第一份报纸经过整理排版后印刷而出!
《大唐日报》设有“官方新闻”“民生”“杂谈”和“科普”四大栏目。
报纸的四大版面,恰好对应这四大栏目。
而第一批报纸的官方新闻栏目报道了几件事。
其一,是水陆大会的圆满成功以及唐三藏的西行。
此外,还记载了大唐新科状元方仲永的事迹。
在科普栏目中,介绍了方仲永发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情况,并科普了这一举措将对大唐产生何种影响。
民生栏目则发布了最新的惠民政策。
这项惠民政策由状元郎方仲永牵头,成立“大唐工程院”,号召征集天下能人巧匠,并提出“专利”费制度,上报技术有奖。
而“杂谈”栏目则收录了唐皇李世民及一些底层百官对报纸的寄语。
其中还有方仲永的一段话:“时代的改革已经到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大唐工程院,向所有有识之士敞开大门。”
筹备已久的报纸,暂定为每月刊发一期。
而第一期报纸,竟然印刷了数万份之多。
紧接着,依靠长安城的交通便利,报纸被发往全国各地!
在长安城中,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卖报咯,卖报咯”的叫卖声。
一时间,长安城中人纷纷讨论“报纸”。
许多茶馆酒馆还专门聘请读书人,为大家“读报”,吸引了众多人气。
许多大唐百姓被新奇的报纸吸引,报纸在整个大唐引起了轰动。
在这种环境下,大唐各地都有一些十五六岁的少年看到报纸后心情激荡。
“开始了,改革开始了。”
“大唐状元方仲永……也是我们的同志!”
有许多少年收拾行囊,前往大唐长安城,投奔那位“状元郎”。
而在长安城中,状元郎的声望更是水涨船高。
“爱卿这报纸一事,办得极为成功啊。”
朝堂之上,唐皇对方明大加奖赏:“赏爱卿黄金千两,绫罗绸缎百匹……”
“谢陛下。”方明道谢后,又递上奏折:“臣回去酝酿许久,整理出了这关于纸张印刷及出版的管理方案,还请陛下过目。”唐皇李世民招了招手,让执笔太监将奏折内容宣读出来。
执笔太监大声宣读。
这个奏折中,完整介绍了纸张的应用方法及建议。
此外,还有针对出版的规章制度,条理清晰、规规矩矩。
“准了,就按爱卿这个方案,成立‘出版总署’。”
“由爱卿来管理这个出版总署。”
“谢陛下。”方明没有客气,直接应了下来。
下朝之后,方明没有回到自己的“状元府”,而是前往了自己工作的地方——大唐工程院。
方明的“招贤令”,是以大唐工程院的名义向外发布的。
“报纸的影响已经扩散开来,前几日来投的,还只是一些普通的贤才。”
“不知道什么时候,其他的‘同志’们才会到来。”
方明心里想着,回到了工程院中。
“大人,今日又有不少贤士来投。”
方明一回到工程院,立刻有下属来禀告。
“安排一下,我现在在待客大厅见他们。”
“是。”
很快,下属就已安排妥当,将这几日来的“贤士”都聚集在了待客大厅。
这时,方明才步入其中。
待客大厅里,大约聚着三十多人,此刻却是一片安静。
方明步入其中,随即开始打量起众人。
一番观察后,方明不禁微微动容。
因为他在这群人中,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人!
这种不同,并非体现在长相或穿着上,
而是源自于“精神”层面的差异。
他们目光坚定,眼中似乎闪烁着某种坚定的信念之光。
方明再也按捺不住,试探性地开口问道:
“自由?”
人群中,一个装扮成农夫模样的少年站了出来,目光如炬,语气坚定:“平等!”
接着,一个少年樵夫也站了出来,神色认真:“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