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理想(2/2)
商会的代趁机让人抬出保乡卫民匾额,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将牌匾赠当场赠予给了部队,周亦云让人将牌匾
蒋先云挂到了军营,对周亦云低声道:“抗锋就险,比打十场胜仗更得民心。”
44师师长王而琢对周亦云报告道:“大师兄,今早点名,逃兵率为零——这是建军以来头一遭!\"
许多士兵在日记中写下:“今天才明白,当兵不是为了吃粮,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心吃粮。\"
德国军事顾问魏采尔坐在在汉口江汉关大楼里面的办公室里,用钢笔快速记录:
“1931年8月15日,武汉,难以置信!一支刚刚经历洪水考验的军队,此刻正被三十万市民夹道欢迎。士兵们浑身泥泞,却坚持为接受的每个鸡蛋付钱——这种纪律性甚至超越了普鲁士近卫军。
周将军告诉我:‘军队的战斗力不在武器,而在民心’。这句话值得整个德意志深思。”
十年后,已是德军第45步兵师师长的魏采尔,在苏联战场特立独行,他严禁士兵抢劫民宅,征用物资必须支付马克,在基辅郊区修建公路,被嘲讽为“工程师部队”,部队军医免费为苏联村民治病。
纳粹党卫军报告称:“魏采尔部疑似被共产主义渗透”;当地农民最初以为他们是“穿着德军制服的红军”,士兵们私下传唱:“我们是魏采尔的兵,不烧房子不抢粮”。
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在被苏军包围的最后时刻,魏采尔下令:“销毁所有武器——但留下医疗物资给苏联伤员。”
被俘后,红色联盟的审讯官发现他的日记里满是武汉防汛的照片,惊问:“将军为何对中国的洪水感兴趣?”
魏采尔回答:“因为我在那里学会了,一支有人民支持的军队不可战胜。”
1982年,已经暮年的魏采尔,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他在其中中写道:
“武汉的暴雨洗刷了我的军事观,当周将军跳进洪水与士兵共筑人墙时,当市民把最后一块饼塞给战士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强大,是让人民自愿站在你的旗帜下。”
当队伍经过江汉关时,一名小女孩突然跑出人群,将一朵野花插在士兵的枪管上。
那一刻,整条街道突然安静下来——然后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周亦云对蒋先云轻声说:\"现云,我们或许改变不了整个民国,但至少改变了这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