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1/2)
昨夜亲卫将关羽部署安排一一禀告,赵林已猜到关羽欲要反攻。
自三月前兵分两路出兵北伐,赵林从未想过会打到宛城。
出兵之前,赵林与关羽议事之时便将计划和盘托出。
荆州出兵向北,只为奉汉中王之命佯作大举北伐,为马超攻取雍凉二州牵扯曹军主力。
谁曾想,曹仁一月间被关羽所擒,赵林、关平一路攻城拔寨,亦在一月间打到新野。
第二个月,三人合兵一处,又连克安众、育阳、棘阳、涅阳四县,兵临宛城。
及至本月中旬,就连宛城这等重地也轻松攻破。
虽说这里有曹军设下的诡计,但破城第二日便将两处水坝夺了过来,破了水攻之计,可谓神速。
依赵林之意,是缓缓放水,将洪水消弭于无形之中。
在此期间,有洪水威胁,曹军必不敢进犯。
如此,便可趁着这短暂的和平时间,将南阳郡大半人口迁徙至荆州。
现代战争打的是经济,古代战争打的是人口。
按赵林设想,此战目的有三。
一者,制造进攻威胁,牵制曹军主力,为马超夺取西北争取时间。
二者,攻城略民,可补充汉中郡人口,壮大蜀汉势力。
三者,向北三百里,坚壁清野,诱骗曹军主力追击,尽可能杀伤曹军有生力量,为将来国战作准备。
这是以战略胜利为首要目标,不求战术层面的胜负。
如今关羽调兵遣将,欲要反攻曹军,继续向北,倒也不是没有战略眼光。
只是相对于赵林的打你一闷棍,占了便宜就跑,关羽更倾向于把木棍换成大刀,砍死敌人,获得一切。
两河堤坝现在荆州军手中,这便是保险,是关羽敢于反攻的底气。
就像历史上白衣渡江,沿江的烽火台,守备江陵的糜芳。
只要此二地不失,荆州军便无后顾之忧。
现在也是如此,只要堤坝还在,蓄水还在,荆州军便立于不败之地。
进,则可去博望坡与夏侯惇决战;
退,则可以洪水威胁曹军不敢追击。
此战最要紧处,在于两河上游的蓄水堤坝。
如此关键的决胜因素,当初夏侯惇为何只各派二三百人驻守?
无他,唯隐蔽耳。
自古施展水攻之计,莫不以隐蔽为第一要素。
驻兵多,则有被敌军斥侯探明的风险。
而敌军一旦知晓,此计便算是无用了。
水攻之计,因地制宜,敌军可移至高地,或撤兵另寻险要,或出兵强夺堤坝,有无数解法。
是以,隐蔽、保密,才是此等引天地之力破敌致胜之法的首要条件。
事实上,夏侯惇的安排并无错漏,纵使关羽千古无二,赵林胸怀数千年文明结晶,也只是在破城之后,隐约察觉宛城必有诡计,却无从得知是水攻之计。
只可惜,这原本可以让夏侯惇“威震华夏”的一战,被邺城卫觊一纸书信泄露给了卫开。
而卫开又阴差阳错被赵林所擒,将这关键信息吐露的一干二净。
《韩非子》有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