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技术成熟,环境不许(2/2)
“哦?”老周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这么快?”
这可比钱宏远他们评估的三到五年乐观多了!
然而,白杨接下来的话,却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了老周刚刚燃起的热情上。
“但是,”白杨话锋一转,“您刚才问的是‘从图纸变成现实’。我理解,这个‘现实’,不仅仅是指实验室里的一个样品,而是指能够稳定生产、性能可靠、并且具备一定经济性,能够真正装备应用的产品,对吗?”
老周点了点头,神情凝重起来:“对,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的是能用、能造、能装备的东西。”
“那就不是一两年的事了。”白杨轻轻摇了摇头,“甚至可以说,现在强行上马大规模生产,时机还不成熟。”
“时机不成熟?”老周皱起了眉头,“技术不是已经……”
“技术本身,我们可以说走在了前面。”白杨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判断,“但是,支撑这项技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生产的整个工业基础,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旁,从一堆图纸里抽出一张,又走回来,递给老周。
那似乎是一张零部件的加工图纸。
“您看这个,”白杨指着图纸上的几个标注,“这是激光雷达系统里一个关键的光学部件的基座。它的材料要求是特定的低膨胀系数合金,目前国内能不能稳定量产,成本如何,我需要打个问号。”
“它的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部分关键部位甚至要求更高。我们现有的精密机床,有多少能满足这种稳定、批量生产的需求?操作这些机床的高级技工,我们储备了多少?”
“还有这个,”他又指向另一个部分,“这是信号处理单元的核心芯片。我们目前的设计是基于现有能找到的最好的元器件,但性能冗余很小,可靠性也需要大量实验验证。”
“如果想达到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就需要下一代的半导体工艺支持。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现在是什么水平,您比我更清楚。”
“除此之外,高精度的光学镜片研磨抛光、特种镀膜技术、高稳定性的激光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一系列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其中很多,都不是我们目前的强项。”
白杨一口气说了很多,条理清晰,直指要害。
他不是在泼冷水,而是在陈述一个工程师眼中冷冰冰的现实。
老周拿着那张图纸,手指微微有些发颤。
他不是技术专家,但白杨说的这些问题,他大多能听懂,也知道这些确实是目前国内工业体系的短板。
他原本以为,最大的难题是技术本身。
现在白杨告诉他,技术骨架已经搭好,但血肉,也就是支撑技术落地的工业基础,还跟不上。
“所以……”老周的声音有些干涩,“你的意思是,这个技术我们已经掌握了,但因为我们目前的工业能力限制,没办法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可以这么理解。”白杨点头,“强行上的话,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可靠性也难以保证。造出来几台样机没问题,但要想像常规装备那样列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路’,不仅仅是我们研究所的路,更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需要走的路。”
老周沉默了。
他靠回到沙发上,感觉有些脱力。
这个结果,真是……既让人震惊,又让人意外,还有深深的无奈。
震惊的是,白杨团队竟然真的已经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技术本身已经成熟到这个地步!
意外和无奈的是,明明抱着金饭碗,却因为缺少配套的碗筷和桌子,一时半会儿还吃不上饭。
“那……你估计,大概需要多久,我们的工业基础才能支撑起这个项目的量产?”老周不死心地追问。
他需要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哪怕只是一个预期。
白杨沉吟了一下:“这很难精确预测,周部长。这取决于国家在精密加工、特种材料、半导体、光学仪器等相关基础工业领域的投入决心和发展速度。”
“如果各项配套产业能够按照最乐观的规划发展,也许……五年?十年?或许更长。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需要整个工业战线的协同努力。”
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老周心里反复咀嚼着这个时间。
虽然比之前担心的“搞不了”要好,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明明是他拿出了足以改变格局的技术,但他却比任何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限制。
这份冷静和务实,让老周既感到佩服,又有些……心疼?
或许是替国家感到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
“我明白了。”老周缓缓点了点头,把图纸还给白杨,“白杨同志,你今天跟我说的这些,很重要。虽然不是我们最想听到的那个‘立刻就能用’的答案,但这是实情,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他站起身:“我们需要回去,好好消化一下你今天提供的信息。看来,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攻关,更要下大力气,尽快把相关的工业基础给搞上去。这碗筷和桌子,得抓紧时间造出来才行啊。”
白杨也站起身:“是的,部长。技术是种子,工业基础是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难以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说得好!”老周赞许地点点头,“种子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改良土壤了。白杨同志,这件事,后续还需要你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明确哪些‘土壤’最关键,需要优先改良这方面。”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白杨回答得干脆利落。
老周看着他,心里忽然安定了不少。虽然短期内大规模应用的希望落空了,但知道了问题所在,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总比两眼一抹黑要强。
而且,有白杨这样既懂技术又识大体的人在,这个项目,终归是有希望的。
“好,那我今天就先到这里。”老周伸出手,“谢谢你,白杨同志,跟我说了这么多实话。”
“您太客气了,周部长。”白杨再次与他握手。
送老周下楼的时候,张强看出了周部长脸上的凝重,心里也有些打鼓,不知道所长和部长谈得怎么样。
坐回车里,老周闭上眼睛,脑子里还在回响着白杨的话。
技术成熟,环境不许。
这八个字,恐怕要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着这个项目的主旋律了。
他揉了揉太阳穴,对司机小王说:“回部里。”
车子缓缓驶出研究所的大门。
老周知道,他带回去的消息,会让那几位老伙计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从高峰跌到半山腰。
但这半山腰,或许才是最接近现实的起点。
接下来的路,不好走啊。
老周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既然知道了短板在哪里,那就集中力量,一块一块地补上去!
他就不信,凭着全国上下的这股劲儿,还真能让这颗“工业界的明珠”永远蒙尘不成?
他需要尽快把这个情况,向更上面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