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47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肾凝水疽

第47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肾凝水疽(1/2)

目录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肾凝水疽:水壶倾水浸肾成疽,肾气丸灸命门蒸水化疽案

秋雨连下了三日,南阳郡的空气里浸着化不开的湿寒。我刚将医馆前的艾草堆挪进廊下,就见仲景先生站在檐边,望着院角那口铜壶出神——那是医馆用来煎药的铜壶,壶身刻着云纹,壶嘴弯曲如鹤颈,连日的雨水积在壶中,晃出细碎的水光。

“今日会有‘肾凝水疽’的患者来。”先生忽然开口,指尖划过铜壶冰凉的壶身,“这雨下得太久,寒邪裹着湿气,最易伤肾。肾属水,主藏精,若寒邪入肾,水湿凝滞,便会成疽。”

我刚要追问,门口的铜铃就“叮铃”响了。一个身着短打的汉子扶着个中年男子进来,那男子面色惨白,双手死死按着后腰,每走一步都要打个寒颤,腰间的粗布腰带松松垮垮,却仍掩不住隆起的肿块——那肿块从腰侧延伸到胯间,像揣了个灌满水的皮囊,走路时竟能隐约听到“哗啦”的水声。

“仲景先生!求您救救我家叔!”扶人的汉子急得声音发颤,“他三天前在河边打水,铜壶的水洒了,全浇在腰上,当时只觉得冷,没当回事。可第二天腰就肿了,按下去软乎乎的,像里面有水,夜里疼得直冒冷汗,腰冷得像冰,连床都下不来了!”

仲景先生上前,目光落在男子的腰上:“掀起衣襟我看看。”男子颤抖着解开腰带,那隆起的肿块顿时露了出来——皮肤被撑得发亮,泛着淡淡的青白色,用手一按,男子疼得闷哼出声,指尖能感觉到肿块里的液体在流动,像囊裹着水的气球,按下去时,液体还会往旁边移位。

“这便是‘肾凝水疽’。”先生的声音沉了些,“你且回忆,那日铜壶里的水,是不是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

男子点点头,声音微弱:“是……当时着急回家,没加热就灌进壶里,洒在腰上时,凉得像冰锥扎进去……”

先生转身走到院角,提起那口铜壶,将水缓缓倒在青石板上。水柱从壶嘴流出,竟不偏不倚地绕着一块石头弯曲,像条水蛇般缠在石上,久久不散。“你看,水本是流动的,可若遇寒邪,便会凝滞成‘形’。”先生指着水柱,“那日铜壶的凉水浇在你腰上,寒邪顺着经络入肾,肾主水,却被寒邪困住,水湿无法运化,便在肾区凝滞成疽——这疽不是血肉之痈,是‘水裹寒邪’的凝结,所以按之如囊裹水,腰冷如冰。”

一、肾凝水疽的起因:寒邪侵肾,水湿凝滞的医理根源

“要治肾凝水疽,得先懂它的‘根’。”仲景先生将男子扶到诊榻上,让他俯卧,指尖在他腰背部的肾区轻轻按压,“肾属水,位于下焦,是人体的‘水脏’,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就像大地的泉眼,肾精是泉眼的本源,肾气是推动泉水流动的力量——肾气足,水液就能正常运化,濡养全身;肾气衰,水液就会停滞,成湿成痰。”

他取来一卷《黄帝内经》竹简,翻开其中一页:“《素问》有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这津液的运化,全靠肾气的‘温煦’与‘推动’。若寒邪入侵,最先伤的就是肾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肾气一衰,就像泉眼没了动力,水液无法流动,便会在肾区凝滞。”

“那日你被铜壶凉水浇身,腰为肾之府,寒邪直接侵袭肾府,顺着经络钻入肾经。”先生的指尖划过男子腰侧的肾经穴位,“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上行至腰,寒邪从腰而入,就像在肾府里泼了一盆冰水,肾气被冻得‘凝固’,无法推动水液运化。水液停滞在肾区,与寒邪纠缠,便成了‘水疽’——这疽的本质,是‘寒凝水滞’,所以摸起来冰凉,按之有水声,肿而不痛(初期),后期寒邪伤络,才会疼得厉害。”

我忽然想起之前治脾痈时,先生说“脾属土,寒邪入脾成土痈”,如今肾属水,寒邪入肾成水疽,便问道:“先生,那肾凝水疽与脾生土痈,都是寒邪所致,为何症状不同?”

“因为脏腑本性不同。”先生笑着解释,“脾属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寒邪入脾,脾阳受损,水湿停滞成痰,痰瘀互结,所以痈体是‘泥状’的;肾属水,喜暖恶寒,喜润恶燥,寒邪入肾,肾气受损,水液停滞成‘疽’,纯是水湿凝滞,所以疽体是‘囊裹水’状的。就像土遇寒会结块,水遇寒会结冰,脏腑不同,病邪的形态也不同。”

他又指着院角的铜壶:“这铜壶的水,若是放在灶上加热,便会流动如常;若是放在室外淋雨,寒邪入侵,水就会变得冰冷,甚至结冰。人体的肾,就像这铜壶,肾气就是‘灶火’,寒邪就是‘雨水’——灶火旺,水就暖;灶火弱,水就寒。你那日被凉水浇身,相当于给肾‘泼了冷水’,灶火(肾气)被浇灭,水液(津液)便凝滞成疽。”

二、肾凝水疽的病症表象:从外到内的“水寒”之象

“肾凝水疽的病症,全是‘水寒’二字的外显。”仲景先生让男子坐起身,细细诊察,每一个症状都对应着医理,讲得条理分明。

(一)体表之象:腰肿如囊,触之冰凉

“最直观的,就是腰部的肿块。”先生指着男子腰侧的隆起,“这肿块是水湿凝滞而成,所以有三个特点:一是‘按之如囊裹水’,摸起来软乎乎的,能感觉到里面的液体流动,按压时肿块会变形,松手后又恢复原状;二是‘皮肤发亮泛青’,水湿积聚在皮下,皮肤被撑得发亮,寒邪凝滞气血,所以泛着青白色;三是‘触之冰凉’,疽体是寒邪裹着水湿,所以摸起来比周围皮肤凉很多,就像揣着块冰。”

他让我伸手触摸,指尖刚碰到肿块,就觉得一股寒气顺着指尖往上窜,比深秋的井水还要凉。“你看,他的腰腹本是温暖的,可这肿块却冰得刺骨,说明寒邪已深入肾府,不是体表的寒邪。”

(二)疼痛之象:腰疼如坠,遇温则减

“其次是疼痛。”先生问男子,“你这疼,是哪种疼法?是刺痛、胀痛,还是隐痛?”

男子想了想,道:“是坠着疼,像腰上挂了个重物,走路时更疼,夜里躺在床上,腰一挨枕头就冷得疼,得用被子裹着腰才能睡着。”

“这是‘寒凝气滞’的疼。”先生解释,“寒邪入肾,气血凝滞不通,所以疼;水湿凝滞成疽,重量下坠,所以是坠疼。而遇温则减,是因为温能散寒、能通气血——就像冰遇热会化,寒邪遇温会散,气血通了,疼痛自然就减轻了。”

他让弟子取来一个暖手炉,放在男子腰侧,男子顿时舒了口气:“就是这种感觉!暖一暖,疼就轻多了!”

(三)全身之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除了腰部的症状,全身还有‘水寒’的表现。”先生搭在男子腕间的脉,脉象沉迟无力,“你是不是总觉得冷,手脚冰凉,哪怕盖着被子也暖不热?”

男子连连点头:“是!尤其是脚,白天还好,夜里躺在床上,脚冷得像冰坨,得用手捂着才能睡着。”

“这是‘肾阳虚’的表现。”先生道,“肾主阳气,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肾气受损,阳气无法温煦全身,所以畏寒肢冷,手脚冰凉——脚是肾经的起点,阳气最弱,所以脚最冷。”

他又问:“小便是不是很少,颜色清淡,尿的时候费劲?”

“对!”男子道,“这三天小便越来越少,每次都尿一点,尿得慢,颜色像清水,不像以前是黄色的。”

“这是‘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先生解释,“肾主水液代谢,肾气受损,无法推动水液排出,所以小便不利;水液停滞在体内,无法转化为津液濡养全身,所以小便颜色清淡——就像泉眼被堵住,水流不出来,池子里的水也会变得浑浊(此处指水液停滞,而非小便浑浊),但因为是寒邪凝滞,没有热邪,所以小便颜色清淡。”

(四)舌脉之象: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最后,先生让男子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边缘有齿痕;再看脉象,沉迟无力,像敲在棉花上的鼓点,微弱而缓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