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援军云集(2/2)
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这是阮籍在一日黄昏时写作的,他眼看太阳将要在天地间隐去,黄昏灿烂,天地沐浴在一片金辉中,忽然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人一旦死去就不会复生,桃李的缤纷也无法长久,君子的节操是否也是如此易逝呢阮籍看着山上的苍苍松树,觉得又并非如此。
荀藩虽然对战事感到悲观,但在这种时候,他却想起这首诗歌,想起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时内心的平静,于是此时便唱给众人听,众人也感受到一种超脱物质的淡然,因此,紧张渐渐被冲淡了。
唱完的时候,大家哗地鼓掌,一旁的李盛则悄然站起,他拉着诸葛延走到屋外,此时月光把一切的影子照得清清楚楚,风声时有时无,一些血红的梅都被冰淞冻住了,在凄冷的月辉中格外迷人。
“我们必须得派使者进城,和主公取得联系。”李盛对诸葛延商议道:“现在军中厌战气味很重,许多人甚至对朝廷毫不关心,必须得要主公的命令,恐怕才能鼓舞士气。”
诸葛延同意李盛的看法,但他抖了抖肩膀,说:“这可不是容易的差事,我们有合适的人选吗或者说,我去还是你去”
两人顿时陷入了这个难题,眼下这个局面,根本不可能将联络的差事交给一般人,一来不可信,二来很多话也说不清楚。但要他们亲自去联络,一旦失败,恐怕会变本加厉地削弱援军的士气。
可眼下刘羡就困在重围之中,不去联络又该怎么办呢若是主公死了,他们的存在也就丧失了意义。这么想着,诸葛延对李盛道:“还是我去吧!只不过我们再等两日,等青州的援军到了,才能把所有确信的消息带到城内,也好鼓舞城内的士气。”
李盛面色沉重地点点头。说实话,张方在防御的严酷上实在超出他的想象,即使能够和城内的刘羡联系上,他也不觉得这一战有多大的把握。
但他跟随刘羡这么多年,知道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这不只是为了洛阳人,也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态: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阻止这位刘备子嗣坚持吊民伐丧的原则。若这一次能够成功,以后刘羡起事后,所有人也就会相信,主公不仅仅是为了蜀汉复国而战,而是一位真正想要一统天下的太平天子。
只是一切都回归到一个问题,就目前来看,张方作为一个敌手,实在有些太强大了。他并非是在具体的战术上无懈可击,也不止是恐怖在道德上的毫无底线,而是在对整个大局的优劣判断上,几乎没有任何失误,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使得张方把不可胜在己这一项做到了极致,还没有人能在他身上占得到便宜。
到底该如何取胜呢李盛完全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他也只能暗暗祈祷,希望刘羡能寻找出一个答案。
时间来到第二天,初二,青州的援军抵达偃师,其主帅正是豫章王司马炽本人。身为硕果仅存的五位武帝皇子之一,他受到了极高规格的对待。所有的东军官员都出来相见,当然,这只是一次礼节上的会面而已。但豫章王的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对人彬彬有礼,出迎将校无不为此心生愉悦,对他大生好感。
司马炽此行,共带有步骑三万,粮秣三十万斛,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了。他对刘暾等人表态说:“我军休憩三日,便可出击。”这无疑更给大家吃下了一粒定心丸,只是对于接下来到底该如何与张方对阵,大家还是没有头绪。
在第三日的拂晓时分,就当诸葛延准备按计划离开偃师,潜入洛阳的时候,从金墉城逃出来的孟和,已经穿过重重阻拦,像个乞丐似的来到了偃师城。
当他声称自己是受刘羡命令而来时,看营的士卒几乎不敢置信。因为他用粗布包着发髻,身穿简陋近乎农民的短衣,脚上还穿着草鞋,非常狼狈,眼睛还带着血丝,根本不像是他自称的朝廷使者。直到他拿出刘羡的手书,让李盛出门辨认时,孟和的身份才得到了确认。
“诸位,金墉城内的天子与太尉仍然安然无恙!”
当他首先通报这个消息的时候,全军上下顿时沸腾起来。援军将校们最担心的,就是怕重围中的洛阳成为一潭死水,那意味着他们做什么都晚了,好在这一切还没有发生。
而在孟和告知诸将,城中仍不知有援军到来,士气低靡的时候,诸将也感到极为羞愤。刘暾对孟和保证说:“你做得很好,但不用担心,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十万人。休憩五日以后,就会和西军开始决战。只要那时,太尉能在城内予以响应,我们里应外合,夹击西军,必没有失败的道理。”
孟和听了,眼前一亮。他原本在路上想,能有三四万援军就不错了,没想到竟来了这么多人,这几乎能令他看见那些西人被杀得一败涂地的景象了,当即高声说:“好,太好了!”
“只是还要有人回去传信。”李盛在一旁提醒他道:“你还能回去吗”
孟和想也不想地回答道:“放心好了,城内亟需这个消息振奋人心,除了我,还有别人能去吗”
“好!辛苦你了,先吃点东西,换换衣服,去歇息一日,然后就启程吧。”
“不必歇息这么久!”听到这个艰巨任务后,孟和没有任何为难之色,他拱手说:“现在城内不知有援军,三军沮丧至极,早一刻知道,就是早一些解脱,没有必要多拖。我在这里吃顿饱饭,睡一觉,就已经很难得了。”
“只希望诸公早日发兵,能早些结束这场劫难。”说到这里,他拜了一拜,众人都能听出他的一片赤忱,又想起其生父孟观,无不感慨万千。
李盛把他领出大帐后,先是领孟和去用膳,在孟和吃炊饼的时候,李盛也夸赞道:“你来得及时,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不愧是孟元帅之子。”
但不等孟和露出笑容,李盛紧接着又嘱咐道:“可回去的路上,你切不可小心大意,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能够顺利出来,不代表就能顺利回去。”
孟和饿得狠了,他连塞了好几个炊饼,想说话时,结果被口中的面团噎住了。他连忙举起水壶灌水,好半天才缓过劲来,揉着脖子说:“请长史放心,无论如何,我都会把消息带回给兄长!”
吃完这顿饭,孟和在李盛的床榻上眯了两个时辰。醒来后,他烤了会火,活动了下身体,换了身衣服。见当时天色黯淡,适宜潜行,孟和便与李盛等人辞行,踏上了返程之路。
在他再次遁入黑夜之时,一切仍是静悄悄的,天气依旧极为严酷。但孟和丝毫不受其影响,心情极为兴奋。在他想来,自己此时带回去的,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消息,而是实实在在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