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文化攻美(1/2)
京都的盛夏,蝉鸣撕扯着午后的宁静。
李琦推开那扇熟悉的朱漆大门,踏进四合院时,一股混合着海棠花香和旧日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2004年的京都,一座正在剧烈膨胀的都市,推土机和起重机日夜不休,但这里,灰墙青瓦之下,时间仿佛被刻意滞留。
他深吸一口气,尘埃与记忆涌入肺腑。
有些不真实。
一切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就在七十二小时前,他还在香江。
那片湿热的土地,三十五度的气温被百分之九十的湿度发酵成巨大的蒸笼,西装革履裹在身上,像一层永远脱不掉的湿皮。
而此刻,他站在自己院子的枣树下,阳光透过层叠的叶片,碎金般洒在青砖上,燥热被隔绝在外,一种北方独有的、爽利的热。
这种感觉,南方人是体会不到的。
屋内,空调低声嗡鸣。
这年头的国产空调,制冷已足够猛烈,但除湿?还没那么精细。
不过在北地,这也并非必需。他瘫进客厅那张宽大的旧沙发,骨头缝里的疲惫终于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朦胧睡去,不知几时。
身侧床垫微微一陷,一种极细微的失衡感,却足以将他从浅眠中惊醒。
演艺圈浮沉多年养成的警觉,早已刻进本能。
睁开眼,逆着光,一个窈窕的身影坐在床沿。
是鹃子。
“啥时候回来的?”
她声音轻轻的,带着一点刚睡醒的沙哑,或者说,是久别重逢时那种刻意放轻的试探。
“今天早上。”他揉了揉眉心,睡意褪去,现实的轮廓逐渐清晰。
原本心里那点漂泊无依的空洞,瞬间被填实了些。
“这回回来待多长时间?”她转过身,眼眸在略显昏暗的光线里显得格外亮,像含着一汪水。
“还不知道呢,”他实话实说,撑着手臂坐起身,“这回回来要商量一部戏。”
“商量一部戏?”鹃子眼睛眨了眨,那弧度长得过分的睫毛像蝶翼般扑闪。
不灵不灵,李琦脑海里莫名跳出这个后来才会流行的形容词。
此刻的她,带着一种这个时代女演员独有的天真与娇憨,毫不设防,“啥意思?你自己公司的戏,还要跟谁商量去?你的意思是…”
“没错,”李琦叹了口气,这口气叹得有些沉,像是要把积压在胸口的某种重量呼出去,“就是你想的那种,需要跟上面、跟方方面面商量的大场面戏。”
他不得不起身,拖鞋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时代的浪潮推着他往前走,有些事,躲不开,也没想躲。
“对了,”鹃子也跟着站起来,像是想起什么,脚步轻快地走向厨房,“前几天你爸妈来过了,给咱们带了许多好吃的。”
她拉开银色双开门冰箱的刹那,自己先倒抽了一口冷气,“嚯~”
李琦踱过去,只见冷藏室内被塞得密不透风。真空袋装的酱牛肉、饭盒分装的四喜烤麸、熬好的猪油、洗干净的荠菜、灌好的香肠……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还有!”鹃子像是展示什么了不起的宝藏,又弯腰打开好的饺子馄饨、甚至还有几个裹得严严实实不知内容的塑料袋,将狭小的空间挤压得满满当当。
李琦忍不住抬手拍了自己脑门一下,哭笑不得,心底却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暖流。
亲父母。
绝对是亲生的。
他记忆的闸门被猛地冲开。
童年时代,物质虽已不似父辈那般匮乏,但那种深植于基因的“短缺恐惧”并未消散。
父母那一代人,是从什么样的岁月里蹚过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让“囤积”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本能安全策略。
白菜、土豆、海带、带鱼…一买便是几十斤,阳台上、地窖里,总是堆得满满当当。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抵御外部世界一切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种恐慌,并非源于饥饿,而是一种对“匮乏”本身的集体创伤后应激。哪怕到了新世纪,物质极大丰富,超市二十四小时营业,这种心理惯性依然强大到可怕。
别说现在是2004年,就算再过二十年,社交媒体时代,不也照样有闻风而动的大爷大妈们疯狂抢盐、抢白菜?即便家里的冰箱还塞着可能冻了两年的西兰花和不知何时放入的冻肉。
他们从未计算过,长期开启冰柜所耗费的电费,或许早已超过了那些冻肉本身的价值。
这是一种情感计算,而非经济核算。
宁愿将丰盈制成预制菜塞进冷柜,也决不允许那方象征着“储备”的空间空着。
或许,西呗的那个“老贾”,之所以能把馒头卖出天价,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心理?!
毕竟一个馒头21块,20块钱要交电费。
李琦的思维不由得发散开去,带着一丝行业顶层审视市场心理的冷冽趣味。
他无奈地摇头失笑,拿起桌上那部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熟练地按下一个号码。
“老孔,”电话接通,他直接吩咐,“你叫上王保强、黄建鑫……”话说一半,猛地刹住。
电话那头只有轻微的电流声。他想起来,王保强那股愣头青的狠劲,黄建鑫那学院派的较真,都被他一股脑塞去米国进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