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一七)(1/2)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滨海市美术馆的玻璃幕墙上。一场关于近现代国画大师顾南洲遗作的研讨会,即将在这里举行
陈轩、苏晴和小林站在人群中,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名为《秋江待渡》的画作挂上展台
“这就是引发争议的那幅画?”苏晴低声问道,她已经举起相机,开始从各个角度拍摄
“就是它。”小林点头,“顾南洲的关门弟子坚称这是老师的真迹,而几位老专家则认为是高仿。双方各执一词,闹得沸沸扬扬。
陈轩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已经完全被那幅画吸引
这是一幅典型的“南宗”山水,江面开阔,远山如黛,一叶扁舟泊于岸边,一位老者拄杖而立,似在等待渡船。整幅画面意境悠远,笔墨苍润,乍看之下,确实颇有顾南洲晚年的风范
然而,当陈轩的天眼悄然开启时,他看到了常人无法察觉的细节
画卷的右下角,墨色的层次显得有些僵硬。特别是在山石的皴法处,笔锋的转折过于刻意,缺乏顾南洲那种举重若轻、一气呵成的流畅感
更重要的是,在天眼的视界中,纸张纤维的走向与墨色的渗透痕迹并不完全吻合,仿佛墨是后来覆加上去的
“有问题。”陈轩在心中给出了初步判断
研讨会开始,美术馆馆长首先致辞,介绍了《秋江待渡》的来历。据介绍,这幅画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新近获得,准备捐赠给美术馆,但在进行真伪鉴定时,引发了专家们的激烈争论
顾南洲的关门弟子,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画家首先发言。他情绪激动地表示,这幅画无论从构图、笔墨还是意境上,都体现了顾南洲晚年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江边老者的衣褶处理,更是顾南洲的独门技法,旁人无法模仿
几位持怀疑态度的老专家则反驳说,虽然这幅画在整体上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在细节上仍有破绽。例如,画中远山的渲染过于均匀,缺乏顾南洲作品中那种“气”的流动感;而江水的波纹处理,也显得有些程式化
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媒体记者的闪光灯频频亮起
“陈老师,您怎么看?”美术馆馆长适时地将目光投向了陈轩。作为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民间鉴宝师,他的意见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轩身上
陈轩走上台,先是向各位专家鞠了一躬,然后才开口说道:“各位老师的分析都有道理。这幅画确实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接近顾南洲先生的风格,模仿者的功力不可谓不深厚。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是,我认为这幅画是一件高仿品,而非真迹。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顾南洲的弟子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年轻人,你凭什么这么肯定?
陈轩不卑不亢地回答:“凭细节。
他请工作人员将画作取下,平铺在鉴定台上,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请大家注意这里。
他指着画中山石的一处皴法:“顾南洲先生的用笔,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他的笔锋在转折处会自然形成一种‘飞白’,这是多年功力的积累,无法刻意模仿。而这幅画的笔锋转折,虽然也试图做出‘飞白’的效果,但显得过于做作,缺乏那种自然的韵味。
接着,陈轩又指向画中江水的波纹:“顾南洲先生画水,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会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水的流动感,而不是简单地用线条去勾勒。这幅画的水波纹路,虽然看起来很细致,但实际上是用一种固定的程式画出来的,缺乏变化,显得有些呆板。
顾南洲的弟子不服气地哼了一声:“这些都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艺术风格的解读因人而异,你凭什么说你的判断就是对的?
陈轩早有准备。他请工作人员拿来了一些特殊的鉴定工具,包括紫外线灯和高倍显微镜
“如果说刚才的分析还带有一些主观色彩,那么接下来的发现,就是客观事实了。
他首先用紫外线灯照射画作的一角。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画纸的纤维结构清晰可见。陈轩指着其中一处:“请大家注意,这里的纸张纤维有被人为破坏的痕迹。这说明,这幅画的某些部分,是在原有的纸上进行了二次创作。
顾南洲的弟子脸色一变,但仍强辩道:“这也不能说明什么。也许是画作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损坏,后人进行了修补。
“修补和二次创作是两回事。”陈轩耐心解释,“修补是为了修复画作的破损,而二次创作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接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画作的墨色:“大家请看,这里的墨色颗粒比较粗糙,而且分布不均匀。这是现代墨汁的特征。顾南洲先生所处的年代,使用的墨都是手工研磨的,墨色颗粒非常细腻,分布也更加均匀。
“一派胡言!”顾南洲的弟子终于忍不住了,“你一个年轻人,凭什么质疑老一辈艺术家的眼光?你有什么资格?
陈轩并没有被对方的气势吓倒,他平静地说:“我尊重每一位前辈,但我更尊重事实。鉴定文物,不能只看名气,更要看证据。
他转向美术馆馆长:“馆长先生,我请求对这幅画进行一次更深入的科学检测,比如碳十四测年法。我相信,科学的结果会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答案。
美术馆馆长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好,我们同意进行科学检测。
顾南洲的弟子还想说什么,但看到馆长已经做出决定,只好愤愤地闭上了嘴
检测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在这期间,陈轩接受了几位媒体记者的采访
“陈老师,您为什么这么肯定这幅画是赝品?”一位记者问道
“因为我相信细节。”陈轩回答,“真正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在细节上是无可挑剔的。模仿者可以模仿大师的风格,但很难模仿他们的灵魂。细节,就是灵魂的体现。
“您不怕得罪人吗?”另一位记者问
“怕。”陈轩坦诚地笑了笑,“但我更怕真相被埋没。作为一名鉴宝师,我的职责就是发现真相,守护文物的尊严。
一个小时后,检测结果出来了
美术馆馆长拿着检测报告,神情严肃地走上台:“各位,科学检测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根据碳十四测年法的检测,这幅画所用的纸张,确实是顾南洲先生所处年代的。但是——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但是,画作上的墨色,却是近二十年才形成的。
全场一片寂静
顾南洲的弟子脸色煞白,他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陈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谁高明,而是为了守住那份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对不起,是我太固执了。”片刻之后,顾南洲的弟子终于开口,他向陈轩深深鞠了一躬,“年轻人,你说得对,我们应该尊重事实。
陈轩连忙扶起他:“老师不必如此。艺术鉴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出错。
研讨会结束后,美术馆馆长亲自将陈轩送到门口:“陈老师,今天真是多亏了您。如果不是您,我们差点就闹了笑话。
“馆长客气了。”陈轩谦虚地说,“能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对了,”馆长像是想起了什么,“那位收藏家已经表示,愿意将这幅高仿品也捐赠给我们。我们打算将它与顾南洲先生的真迹放在一起展出,作为鉴定学的反面教材。您觉得怎么样?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陈轩点头赞同,“让更多的人了解鉴定知识,提高警惕,也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
离开美术馆后,苏晴兴奋地对陈轩说:“你今天太帅了!简直就像电影里的英雄一样!
陈轩笑着摇了摇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小林则若有所思地说:“这个模仿者的功力确实不一般。能做到这种程度的高仿,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之前遇到的那个文物造假集团。
陈轩的脸色凝重起来:“你说得对。这很可能是同一个组织的手笔。看来,我们的调查还远远没有结束。
就在这时,陈轩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
“怎么了?”挂掉电话后,苏晴问道
“是市博物馆的李馆长打来的。”陈轩回答,“他们刚刚收到一批捐赠的文物,其中有几件疑似高仿品,请我们立即过去帮忙鉴定。
“又是高仿品?”小林皱起了眉头,“看来这个造假集团已经开始向官方机构渗透了。
陈轩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那就让我们来会会他们。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光芒。他们知道,一场新的战斗,即将开始。
第1028章:博物馆惊魂夜
市博物馆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李馆长亲自在门口等候,他的神情比电话中更加凝重。
“陈老师,麻烦你们了。”李馆长一边引着众人往里走,一边低声说道,“这批捐赠来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其中几件都是馆藏级别的珍品。但我们的老专家在初步鉴定时,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细节。”
“在哪个展厅?”陈轩问道。
“在我们的临时珍品库房。”李馆长回答,“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把它们暂时存放在了那里。”
临时珍品库房位于博物馆地下二层,安保级别极高。众人通过了三道安检门,才终于进入库房内。
库房中央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五件文物:一尊唐代鎏金佛像、一对宋代官窑青瓷瓶、一幅元代着名画家的山水立轴,以及一方清代的田黄印章。
“问题最严重的是这尊鎏金佛像。”李馆长指着其中一件文物,“从表面看,它的工艺和风格都与唐代相符,但我们的专家在它的底部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划痕。”
陈轩戴上手套,将佛像轻轻拿起,翻过来仔细观察。果然,在佛像底部的边缘处,有几道极细的划痕,似乎是某种工具留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