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14章 卧龙战略:四路集团军,给曹操来个

第314章 卧龙战略:四路集团军,给曹操来个(1/2)

目录

第314章卧龙战略:四路集团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建安十四年,春。

江陵,都督府内熏香袅袅。

诸葛亮手持羽扇,凝视西川地图忽道:

“刘季玉败矣!亮以为这是一千载难逢之机。”

扇柄轻点成都位置,“倘刘季玉不死,彼必向我荆州求援。”

诸葛亮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一听说刘璋兵败,便认定他会来荆州寻求政治庇护。

话音方落,参军马谡立时呈上细作密报:

“曹操已破成都,蜀中将领归降,刘璋父子不知所踪!”

话音未落,黄忠拍案而起:

“某愿率荆襄水军迎之!”

诸葛亮轻摇羽扇:“黄老将军且慢。”

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长江水道,“亮以为刘璋必走永安水道。”

“可令子龙备楼船五艘,泊于夷陵待之。”

正议间,忽有侍从来报:

“平都令李严遣密使至!”

李严

诸葛亮眉梢一扬,他对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陌生。

李严早年间当过刘表的秭归县令,后来曹操兼并荆州。

李严不愿为曹操效力,便向西逃跑,投奔刘璋。

如今蜀地也被曹操攻下,李严所在的公司再次被兼并。

所以兜兜转转,又只能转过来,向荆州求援。

“快请!”

诸葛亮接见使者,使者呈上帛书,展开览之。

上面只写了八个字——

“不愿事曹,乞庇荆州!”

诸葛亮大喜,举书谓众人道:

“此非天赐良机乎!”

一直以来,诸葛亮一直非常重视与蜀地的联系。

如今有蜀地大员主动抛来橄榄枝,诸葛亮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即吩咐马谡先去接李严,护送其到江陵来。

当夜三更,马谡扮作商贾,乘小舟至巴东暗礁处。

月色朦胧中,见一叶扁舟随波起伏,船头立着青袍文士,正是李严。

“李平都,何以如此狼狈耶”

马谡半调侃地说道。

李严苦笑:“曹操欲征我为尚书郎,吾不愿为其效力,连夜出逃。”

“这才狼狈不已。”

忽掀舱板,露出三卷竹简:“此乃西川兵力布防图,聊表诚意。”

马谡接过,接火把光亮览之。

看罢大喜,拍了拍李严的肩膀:

“先生在看到此图之后,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走,我带你去见先生!”

李严连声谢过。

众人乘船,回返荆州。

诸葛亮亲自到江边夷陵渡口等候。

时值春汛,江水滔滔,千帆竞发中,一叶扁舟破浪而来。

但见船头立着一名青衫文士,年过三旬,身高七尺有余。

江风掀起其破碎的袍角,露出内衬锁子甲的寒光。

最奇是其面容——左脸儒雅如文士,右脸却有一道箭疤自眉骨贯至下颌,平添三分肃杀之气。

诸葛亮羽扇微顿,心中暗暗奇之:

“久闻李正方文武双相,今日一见,果然见之不俗。”

按理说一个小小的县一把手,是很难得到一个省一把手的如此重视的。

但李严不同。

李严性格冷酷苛刻,乡党对其的评价就是:

——“难可狎,李鳞甲。”

意思就是这人很难对付,很有城府,特别难接近。

但李严是远近闻名的大本事,是一位能吏。

政绩极其突出,身在荆州的诸葛亮久闻其声名,正当用人之际,早就想挖他过来。

如今其主动来投,自是求之不得。

比及舟船靠岸,李严跃上岸时,不及整衣便长揖及地:

“败军之将,何劳诸葛都督亲迎!”

声如金铁交鸣,竟压过江涛声响。

诸葛亮虚扶其臂:

“正方弃暗投明,实乃荆州之幸事也。”

历史上的李严也是先后投靠刘表、刘璋、刘备。

所以有一个段子叫,

李严在天上见着了吕布,然后笑话他说:

“听说了吗你在后世被调侃为三姓家奴。”

吕布不屑地说道:

“这有什么你不也先后侍奉三位主公。”

“不也是三姓家奴吗”

李严回答说:

“你看好了,我先投刘表,后投刘璋,最后投刘备。”

“他们都姓刘,所以我只能算一姓家奴,你是三姓家奴。”

这算是个冷笑话。

不过调侃归调侃,李严弃刘表改投刘璋,这对他的名声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因为他面临的情况是,刘表病死,曹操趁机夺取荆州大权。

等于李严的公司被兼并了,他选择了跳槽。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不会受到谴责的。

诸葛亮扶起李严时,忽觉掌心触到厚茧,这分明是常年挽弓执刀的手。

严格意义上讲,李严不单单是文武双全,而是一个多面手。

如果说诸葛亮是六边形战士的话,李严就是削了一刀的六边形战士。

但不是小六边形战士,他比小六边形战士还要强一些。

二人沿江而行,李严忽指西岸:

“曹军在白帝城设伏,某绕行秭归,故迟来三日。”

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一卷湿漉漉的绢图,说道:

“此吾绕行之时所记,献予都督。”

诸葛亮展图观之,见图中不仅标注具体兵力,更细书各营将领性情。

尤令人称奇的是,竟连如何攻取的战术规划都有批注。

不禁盛赞其才,“齐王许我在荆州开府,吾正欲大辟天下贤才入府共事。”

“正方来此,真天授我也!”

于是,当场拜了李严江陵太守。

江陵是诸葛亮为了方便治理荆州,单独划出来的郡,在荆州战略地位崇高。

所以,李严等于直接从西南省份的一个县长,直接提拔为了两湖地区的省会市长。

这绝对是一个火箭式飞跃。

李严大喜,顿首拜谢:

“严定不负都督的知遇之恩!”

“虽肝脑涂地,亦当报效!”

一直以来,后世对李严的评价主要有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

第二个误解是,李严能力不行,是个坑逼。

关于第一点,主要还是受到某些电视剧的影响。

就因为李严是刘备唯二的托孤重臣,强行去把李严塑造成诸葛亮的政敌。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拿来黑刘备与诸葛亮君臣感情的阴谋论。

认为你刘备既然这么信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扶持李严给他掣肘

先不说史书记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李严到底有没有威胁到诸葛亮的权力。

单说现实情况是,李严从始至终都只是诸葛亮的副手。

他只是刘备点名的诸葛亮接班人罢了。

包括诸葛亮自己也这样认为,

如果李严后面不出事,根本轮不到蒋琬上位。

其实,哪怕不从君臣感情分析,仅从现实角度分析。

在经历了夷陵之败后,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刘备敢不敢“养蛊”托孤

托孤这种大事,无论有多少人,最终也只能有一个人掌握绝对权力。

可以类比一下其他国家,

隔壁老曹家,曹爽和司马懿是唯二的托孤大臣。

结果就是曹爽一人说了算,司马懿只能装孙子一直苟着。

隔壁老孙家,孙权足足拟定了五位托孤大臣。

但诸葛恪就是最高的权力者。

甚至孙权刚死,诸葛恪反手就砍死了托孤大臣之一的孙弘。

所以类比李严与诸葛亮,说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他是完全没这个资格的。

至于能力,

由于诸葛亮兵出祁山时,李严运粮不利,还撒谎逃避责任,从而拖了全军后腿。

仅看这件事,大多数人都觉得李严就是一个马谡之流言过其实的草包。

但能同时被刘备、诸葛亮看上,甚至被刘备选为托孤重臣,当成诸葛亮接班人培养的人。

能力一般的话,就太小看刘备、诸葛亮的识人能力了。

毫不夸张的说,李严的内政才能,在整个蜀国几乎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

甚至连杨仪、魏延都觉得蒋琬不可能上位,上位的必然是李严。

包括李严自己也这么认为,诸葛亮还在,他就嚷嚷着要开府。

几乎已经是把自己当成诸葛亮的接班人了。

李严是有性格缺陷,但这种性格缺陷并没有魏延那么严重。

也就是说,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都觉得李严的性格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如果不是因为一念之差作死,蜀汉政权会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

或许也正是因为诸葛亮连续被马谡、李严坑,最后才死心,开始不在死看能力。

选了一个人品极为板正的蒋琬当接班人。

其实蒋琬的能力是比不上费祎的,但费祎处事更加圆滑,而蒋琬则是个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

诸葛亮宁可选一个板正的人,也不想再去冒险。

正说话间,忽见江面上一艘大舟破浪而来。

船头立着一员白袍将军,正是赵云。

但见他银枪倒提,左手高擎一面“刘”字大旗,在夕阳下猎猎生辉。

“都督!”

赵云远远便高声喊道:

“幸不辱命!”

话音未落,已见其身后转出两人——正是刘璋父子。

那刘璋头戴素冠,身着葛衣,面容憔悴如枯木。

其子刘循搀扶在侧,眉宇间却仍存三分英气。

张任则按剑侍立在二人身后,眉宇间一如往常般坚毅。

诸葛亮上前施礼:“季玉公!”

刘璋见着孔明,双腿一软竟要跪倒,被诸葛亮一把扶住:

“诶!使不得!使不得!”

江风忽起,吹得刘璋宽大衣袍鼓荡如帆。

诸葛亮这才看清,昔日富态的益州牧,如今瘦得完全不像个地方大员。

他握着刘璋的手,只觉冰凉如铁,当即解下自己的鹤氅为其披上。

“季玉公,受苦了!”

“孔明先生……”

刘璋老泪,泪流不止,“唉,璋无德无能,丢了先父基业……”

诸葛亮乃正色道:

“季玉公保境安民十余载,西川百姓谁不感念”

“今曹贼势大,非公之过也。”

说着转向刘循,称赞道,“世侄英挺更胜当年,真乃虎父无犬子!”

言罢,冲身后的马谡轻咳一声。

马谡会意,左手挽住刘璋,右手拉住刘循:

“来来来,今日得遇二位,实乃天意!”

“都督在府上已备薄酒,我们可以边饮边谈。”

都督府华灯初上,庖厨炙羊香气弥漫。

刘璋父子入席未及行礼,便见案上陈列:岷山麂腿、锦江鲈脍、蜀椒腌笋——尽是故乡风味。

刘璋双手颤抖,竟不顾礼仪,抓起一块麂肉便塞入口中。

肉汁顺着白胡须滴落,哽咽道:

“吾、吾已三月不知肉味矣……”

张任在侧默默为其斟酒,自己却滴水未进。

刘璋大吃大喝,捧着碗,对刘循等人感慨说道:

“孔明果不欺我。”

“幸得诸公荐我来投荆州,虽不复为益州牧。”

“可好在还有饭食可以果腹,诚大幸也!”

众人闻此,竟不知为何,悲从中来,纷纷掩面垂泪。

诸葛亮坐在席上,轻挥羽扇,闭目养神。

待众人稍定以后,诸葛亮忽然拍案而起,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