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种田的修仙者(2/2)
他们这些租种下品灵田的人,本钱有限、风险又大,实在不该像老王这样冒险种高价值的灵材。
虽说收成好时赚得不少,可万一失手呢?
“种茯苓草好啊,”
老王笑呵呵地说,声音洪亮:
“李小哥是个稳妥之人。”
两人简单寒暄几句,老王就转身往自家灵田走去。
李乘风望着对方略显发福的背影,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他咂摸着老王刚才那几句话,越琢磨越觉得不对——这孙子话里有话啊。
茯苓草的市场价确实远不如沁心草,但它好种易活,尤其适合在这种下品灵田中生长,成活率极高,风险小、收益稳。
而沁心草虽说价高,但对种植技艺、灵气环境要求苛刻,一旦种植不利,收成恐怕会难看得没法见人。
老王这话表面是夸他稳妥,实则恐怕是在暗讽他不敢冒险、只求温饱吧?
李乘风轻轻哼了一声,不再多想,重新施法灵锄,继续专注地种他的茯苓草,我既不靠天吃饭,也不靠手艺,我靠的是虫虫。
修仙界评定灵植师与灵植夫,是有一套严格规范的。
依据的并非任意灵材,而是指定数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灵材,以其最终培育出的年份效果作为评判标准。
即便是最低阶的灵植夫,若只种植最普通、最容易成活的灵材——例如随处可见的养神花——经过一年悉心照料,其产出通常也能达到三至八年份的效果。
然而,养神花这类灵材灵气稀薄,市价极低,除了刚入行练手的新人,几乎无人愿意耗费灵田与精力去种植。
李乘风这次选择的茯苓草,情况则有所不同。
它本身价值虽不算高昂,却因用途广泛、需求量稳定也算得上是市场上的硬通货。
一名合格的灵植夫,哪怕一年下来只能将茯苓草培育到三年份的效果,也绝不愁销路。
若能有灵植师出手,达到七至十年份,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但问题在于,正式灵植师往往不屑于种植茯苓草——对他们而言,投入同等心力去培育更高价的灵材,显然更为划算。
李乘风心里自有算计。
他并不贪心,只求稳妥。
在他的圣甲虫辅助下,若能将这些茯苓草培育到五到六年份,便已足够。
这产量既不至于低到交不上田租,也不会高到引人注目。
毕竟,就连祝彪那批人正常种植茯苓草,一年下来通常也能达到六到七年份的水平。
他这点收成混在其中,可谓恰到好处,不会掀起任何波澜。
若是不懂行的外人看到茯苓草的长势,或许会觉得灵植师和灵植夫之间差别不大——毕竟他们种出来的茯苓,年份上似乎相差并不悬殊。
但这其实是一种外行的误解。
凡事皆有其下限与上限,关键不在于某一种作物的表现,而在于他们所能驾驭的范畴与稳定的产出能力。
是的,单就茯苓草而言,一位灵植师竭尽所能,大概也只能将其培育到八至十年份的水准;而一位熟练的灵植夫若风调雨顺、照料得当,有些许运气加持,甚至偶尔也能触及七到八年份——表面看似乎相差无几。
可账,从来不是这么算的。
若是换作像“七芯草”那样娇贵、对灵田环境和种植技艺要求极高的灵材,情况便截然不同。
灵植夫别说追求年份,就连能否成功种活都是个问题。
即便侥幸成活,年份往往也只能达到二到四年,更关键的是,产量极低,十株中能存活三四株已属不易。
而真正厉害的灵植师却完全不同。他们种植七芯草,不但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年份更可稳定达到五至十年。
若是天时地利、灵气沛然,再碰上几分运气,偶尔收获少量十二年份的也并非天方夜谭——那便是技艺与底蕴的差距。
这背后的现实,关乎整个修仙界的丹药根基。
修仙之人炼丹服药,岂能全倚赖天生地养、机缘偶得的野生灵药?
野外采集而来的灵株,往往药力强横、灵气天成,可作为丹药的主药;而大批量、稳定产出的种植灵材,则是不可或缺的辅药。
唯有依靠灵植师们一代代的传承与耕耘,才能保障炼丹材料的持续供应,才能有如此大量的丹药流通于市,供万千修士服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