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97章 《知音》

第597章 《知音》(1/2)

目录

等沈昌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江弦的时候,江弦也没想到,一篇《小王子》让三联书店如此重视。

叶圣陶、冰心、金近、严文井、华君武

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单独抽出来一位,都足以作一篇含金量十足的序。

而这几个人联合推荐一部,放眼整个出版界那都是极其罕见的。

“肯定花了大力气,看来这个三联书店这次是真的很重视你这篇《小王子》。”朱琳的嘴角浮现出一抹微笑,满脸欣慰看着江弦,眼神中满是对他的赞许。

三联书店愿意花这么大力气,还不是因为江弦自己的质量够好?

那句话怎么说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

江弦将几位大家的序作分别看过,心里也不免有些期待,不知道三联书店这部《小王子》制作完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能早点见到吧。”

说完这事儿,江弦又下了楼,去到团结湖两栋楼的公共电话前,给刘鑫武去了个电话,“老刘,让你推荐的稿子推荐过去了么?”

武汉。

武昌大桥底下。

作为几大热窝,十月以前的武汉温度仍旧降不下来,武昌大桥底下就成了很好的免费浴场,挤满了过来游泳的市民,江水里全是人头。

这是武汉的老传统了,毕竟就连他老人家都说过:“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扑通。”

胡勋碧一头扎进江水里酣畅淋漓的游了几个来回,才爬回岸上,拿上衣抹抹身上的江水。

他今年刚三十多岁,身体正是最精壮的时候。

“老胡,再游几圈啊。”

“蒜鸟蒜鸟。”

胡勋碧摆摆手,“单位还有事情呢。”

说罢,便套上半湿的上衣,蹬着自行车往单位去了,天气湿热,胡勋碧却不觉得穿着沾满汗水和江水的衣服有多闷热。

心静自然凉嘛。

心情好,那就浑身舒爽。

他本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比较重视教育,而且他哥哥是一名大学生,在他小的时候,虽然看不到书,但可以去看哥哥的作文,从哥哥的作文里,他逐渐养成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另外呢,他还有一位叔父,酷爱古代文学,空闲时常给他念上几段《拍案惊奇》。

于是到了高中,胡勋碧就开始试着写等一些文艺作品。

之后回乡期间做过民办教师、生产大队的团支书,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

最后被调到区委搞通讯报道,开始走上新闻之路。

随着嗡嗡嗡结束,属于胡勋碧的机遇很快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因为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胡勋碧先是被调去《湖北青年》杂志社担任地区记者站的站长,随后又被调进《湖北青年》编辑部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编辑,之后又很快被提拔为编辑组长.

就这么,一直到了前年,在提倡兴办经济实体的气候下,各地复联纷纷提出实体项目。

而当时的省复联主任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复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复女群众。

复联精挑细选之下,觉得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有当主编的潜力,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为“大将”,挑起大梁,办了这部《知音》。

为啥叫《知音》呢?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比如《京城文艺》、《上海文学》等。

因此,复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省复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省复女》和《家庭内外》向上面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但是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觉得,这个刊名,太俗,一点儿不适合他对人生、人性关注的定位,便向复联提出建议,要求修改。

复联就说,那你觉得叫什么好?

当时正好是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刻,因此,名字的敲定上胡勋碧也采用了相对市场的办法。

他跑到邮局、大学和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30多个刊名,最后由复联领导和刊物筹备人员从中选取10个进行投票,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排第二的是“知音”。

胡勋碧说,咱们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就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知音”这个名字能蹭热度啊!

前些年不是刚上映过这么一部电影?!北影厂拍的,谢铁骊导演,著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你说万一有影迷看到,还以为我们和这电影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得说我们觉得“知音”这个名字比较契合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人性”。

虽说杂志办起来了,不过之后的发展也不容易,当时财政只给拨了3万块钱经费和7个编制。

这钱哪够?胡勋碧又找上面借了7万块,这才把杂志给办起来,这么一创办就直接跳到了市场的大海里头,虽然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但实际上每一分钱的收入,都要靠自己到市场中去挣。

后世报刊发行主要有3种方式:通过邮局“邮发”、二线渠道零售和报刊的“自办发行”。

但在这个时期,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是邮局订阅,零售和“自办发行”往往被人“看不起”,觉得“没身份”,也鲜有人有勇气去突破传统的杂志销售方式。

只依靠邮局订阅对于初出茅庐、自负盈亏的《知音》来说,效率很低,如果这么办,肯定一开始就必死无疑。

重压与现实逼迫之下,胡勋碧选择自己组建发行队伍,比较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零售期刊发行市场的野蛮生长期。

零售发行成为《知音》的一招险棋。

武汉嘛,全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于是胡勋碧的团队跟着火车跑,走遍了京广线和长江沿线,火车能到的地方他们都去,员工们骑着三轮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送货找市场,很快呢,就在去年年底,售价三毛五的《知音》创刊号实发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这也彻底在武汉这片地方打响了《知音》这块儿招牌。

不过今年年初,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知音》也遇到了成长期的第一个“拐点”。

今年,也就是87年的年初,《知音》的月发行量不断下滑,一度降到不足20万份。

胡勋碧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番总结,觉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热情,身心和意志出现了疲惫,造成了稿件质量的不断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稿件质量太差。

这也是《知音》最尴尬的地方。

作为一部通俗类的杂志,他们在文学性上,当然比不过传统文学刊物,稿件质量太差是必然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胡勋碧急忙试着做出几次调整,但都没起到太大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