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94章 叶圣陶

第594章 叶圣陶(2/2)

目录

和巴金告别以后,范用和叶兆言两人干脆一同结伴回往京城,坐的同一辆火车。

路途遥远,《小王子》就成了两人在路途上用作打发时间的聊天素材。

“我也是被别人推荐了才看的这部。”

叶兆言说,“我一开始还没太大兴趣去阅读一部儿童文学,结果一看才知道这篇童话的好,这部《小王子》与其说是写给孩子,倒不如说这其实是写给大人的。”

“对。”

范用非常赞同叶兆言的说法,“这篇的太多隐喻都写的太精彩了!完全不是孩子能看懂的,但这个故事的内核又足够吸引孩子们来阅读这篇的兴趣,江弦是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他们啊,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将会一点点的体会这部教给他们的东西”

范用说的这种感觉,就好比是学生时代学的古诗词。

那会儿还无法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只能听从老师的吩咐死记硬背,彼时只觉是一项枯燥的任务,只为了应对考试,老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机械地记录着诗词的含义、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可内心深处却难以真正与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共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的这句词,简直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那时读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只看到了表面的潇洒豪放,觉得古人喝酒作乐的生活很是快意。

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是将其当作一种高尚理想的表达。

读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单纯地把它理解为爱情的坚贞不渝。

随着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生活的浪潮中摸爬滚打,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品尝了喜悦与悲伤,感受了相聚与离别。

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诗句,在某一瞬间,突然如一道光照进了内心,这才恍然大悟。

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仕途失意后借酒消愁的复杂心境。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是身处乱世,目睹百姓流离失所时内心的沉痛与悲悯。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对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隐喻。

年少读诗不知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走过半生,读懂了那些诗词,也读懂了人生。

《小王子》同样如此,小时候可能只是打发时间,看个新鲜,或是觉得配图有趣。

一直到长大以后才明白,为什么能看出“吞食大象的蟒蛇”的人那么难得,为什么酒鬼会陷入羞愧的恶性循环,为什么点灯人每分钟都要点灯和熄灯一次,连一秒钟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以及为什么狐狸会让小王子离开

只有当你真正变成小王子嘲讽的那些奇怪的大人以后,你才能真正读懂中藏在故事背后的那些隐喻。

回到京城以后,范用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先和叶兆言一同去拜访了一趟叶圣陶。

作为三联书店的“交际花”,范用在为人处事这一块儿当然不木讷。

虽说是巴金托叶圣陶作序,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他们三联书店才做出这样的托付。

如果他们三联书店真的一声不吭,真把这件事看成了巴金和叶圣陶之间的事情,那才真是说不过去。

叶圣陶的住所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东邻朝阳门北小街。

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坐北朝南。

老京城有句话说得好,叫:树小屋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意思就是说在内务府任职的官员都是暴发户,他们的家的房子是新盖的,院子里的树是新栽的,墙上挂的画也是不古的。

叶圣陶这院子呢,原本就是清中后期内务府掌管帘子库官员的住宅。

宅院临街,有个精致的小如意门楼,硬山合瓦清水脊,门楣砖雕工艺精细。

门内呢,一字影壁,倒座房三间,门房两间,都是硬山合瓦皮条脊。

一进院北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通二进院。

二进院北房三间,前带廊,两侧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南带耳房各一间。

四周抄手游廊,廊子带有什锦窗。

三进院有后罩房三间,西耳房两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

院内一共种有四棵树,北屋两边各有一棵海棠,与海棠相对,南边院门两旁则是一棵白丁香和一棵黑枣树。

叶兆言给范用介绍说,院儿里的海棠和丁香树,都是叶圣陶亲自栽种的。

之前每逢海棠花开,他都会约上四位儿时的老朋友来赏花,借此相聚,喝酒聊天,不过到了后来,几位先生先后过世,还有一位俞平伯也因为年迈怕风不出门了,海棠花开时的五老聚会就这么风流云散了。

“爷爷。”

不多时,范用便跟着叶兆言一块儿,见到了这位社会上、教育界、文化界俱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叶圣陶。

老人家今年都已经九十多岁了,白须白发,拄着拐杖,不过看着还挺有精神,说是每天到了下午四五点钟,都要拿上拐杖自己去街上散散步,步行二三公里再返回家。

范用看到叶圣陶的状态,内心也很是忐忑,老人家精力有限,又耳背,说话的时候都得把手拢到耳后才能听到,他真是不知道以老人家目前的状态,还能否再完成这么一篇文章。

“啊,巴金先生的托付。”

叶圣陶听叶兆言讲过这件事,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就是一篇序嘛,不用写多少字,既然是巴金先生有事相托,我哪有推辞的道理。”

“您尽力而为。”

叶圣陶愿意答应作序,范用已经足够高兴,如果是写一篇文学评论,那真是难为叶圣陶这位老人,但若是一篇序,那总共也不需要写多少字,写个一两百字便已足够他们三联书店使用。B

B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