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移风易俗,换法改经(2/2)
数以万计的修者教众、虫蛇猛兽、符箓力士以及机关傀儡在无量山的核心山岭之间奔走,或是开山凿洞、或是飞廊架桥、或是平地打基、或是搬木运石、或是起楼造屋。五毒教的阴洞迷窟在飞速消失,楼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间间、一殿殿,险恶如鬼域一样的无量山渐渐亮堂起来。
程心瞻做主无量山后,在诸多细则还没完全定下之前,首先颁布了三条大法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大兴土木」,要求无量住人的明堂暗洞各占一半,所有议事枢机之所必须全部为明堂。
这还是因为程心瞻考虑到无量山的根基在御虫和阴毒上,允许保留原先山谷与地下的洞窟,作为培草育虫和闭关炼法所用,不然明堂的比例还要高一些。比如,三清山明堂暗洞的比例大概是在七三分,而崀山和火龙岛由于情况特殊,阴灵弟子比较多,是四六分。
以小见大,细微处见真章,其实每到一个宗门,从这些地方都能反映出一个法脉的特点。比如说五毒老祖做主无量山的时候,这山上就见不到一间楼阁,所有人都与虫蛇为伍,住在阴洞中。当然,这倒不是说住在洞里的就一定是魔教,像明治山和丹霞山,一个修活死人法,一个借地火炼丹,所以山上也多洞;像摇光山和枢机山,一个要观星,一个要引雷,那就是多楼。再比如巍宝山,专修星象神光,那基本就看不到洞,全是楼宇,一座比一座高。
而从无量山的法统特色来看,保留有一部分的洞穴育虫炼法便足以,并不需要都住在洞里。之前住洞,完全是因为五毒教历代教主自身的阴诡心思作祟,见不得太阳。程心瞻要改教换制,先就是要改这个地方,变换风貌,这也是叫无量山教众明白,改变是确确实实的。
另外,他将「大兴土木」放在法令第一条,除了移风换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要籍此重改护山大阵。那些新打的地基、深埋的础柱以及各种飞檐连廊,都是新大阵的一部分,参与到整座大山的灵气流转中去。
原来五毒教的「无量阴虿噬灵护山大阵」听着唬人,但在程心瞻看来,漏洞还是多的很。这套大阵主要是利用了山上的虫蛇与瘴气,对无量山下的山根和地脉结合得很少,甚至有些关联方式都和灵气的自然流转方向发生了冲突。
程心瞻通过大兴土木来重新梳理地脉,把这部分的缺漏给补足了,大阵的威力也在日益变强。
朱兼墨擅长机关傀儡之术,程心瞻让他做了总督官。
三条法令的第二条,是「去恶罚罪」。
无量山在这六七年里,虽然被万高鸣逐渐掌控,但用的都是种虫胁迫的手段,本质上山里还是那些作恶多端的魔头。现在公示要转为旁门,那也就到了清算的时候了,叫这些人互相举检,戴罪立功,量罪定刑,穷凶极恶的杀,罪责较轻的罚,还无量山一个朗朗乾坤。
贺济源修雷法的,又在雷府当过差,赏善罚恶正是他的本职,程心瞻任他为总刑官,专办此事。
这样一来,无量山里面的可用之人自然是大幅度减少,不过这也是没法子的事。魔门转旁门,不是一句布告就能完成转变的,剔除腐肉,方得新生。现在无量山处于封山状态,有程心瞻坐镇,这是清算的最好时机,等后面重新招徒,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第三条,「改经换法」。
这更是根本中的根本。
经指的是本经,法,指的是功法、修行法,五毒教原先的功法里有不少糟粕,活人种蛊、生人喂虫、噬魂饮血,数不胜数,这些东西有的要剔除,有的要修改,有的要优化。
比如,有些虫蛊是要吞噬生人魂魄才能炼成,那此法断不可留,需要剔除。有些虫子要靠精血喂养,这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抓生人来取血,那自然不成,可如果以自己的鲜血喂养,炼成本命虫,那又是合理的,所以需要修改。还有的,要以活人种蛊,抓生人自然不成,但以自己的肉身皮囊为蛊皿也不妥,这太伤身,应该要配合一道固本培元的法门,这就是属于要优化的。
说到底,新立的无量教是旁门,不是道家正宗,不能以道家标准来做要求,比如三清山要求弟子修法不但不能以人命炼法,也不能自残伤身,所以像「化血」、「解体」、「魂祭」、「肉饲」,这些法门在三清山是明令禁止的。
但这些规矩却不能照搬到无量教。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量山乃至整个滇文,就是多毒草、多虫蛇,养毒虫的不计其数,甚至连凡人都知道怎么养蛊,他们也习惯了以血肉养蛊,因为自古以来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如果按三清山的要求来办,那新建的无量山在滇文都招不到弟子。
或许换句话说,如果在无量山这种神州荒界、西南边陲都要按三清山的法令修行,那何必还要来无量山,直接去三清山岂不更好?另外,你无量山规矩这般多,求法这般难,那旁边的哀牢山路也不远。
所以,因地制宜,不能一棒子打死,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不但如此,还要想法子弥补像肉饲这种法门带来的身体创伤。如此,才能让无量山旧众心悦诚服,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投无量山,从根本上实现改魔为旁,造福一方。
此外,「改经换法」还有一个难点,程心瞻要剔除的,是以生人炼法的污糟,但不可否认,这种血腥之法的威力又都是极大的。不过他既然要改法,必然就不允许改法之后整个无量教的实力水平是下降的,那岂不正助长了魔道的理论——修生养性敌不过杀人放火?
所以他还得保证改出来的正法要比之前的邪法更好练,而且威力更大。
这件事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了,只得是程心瞻自己来做。
也就是他通读道藏、遍识百经,加上悟性超群,才能一边钻研无量山的旧有法门,一边化腐朽为神奇,钻研出新法来。
首先要改的是本经,本经定下来,与之做配的旁支法门就好改了。
这并没有花费程心瞻太久的功夫,当无量山的楼阁像春笋一样长满山头的时候,他的心中就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本经框架,他取名为:
《小五行灵饵活丹真经》。
程心瞻看过了五毒教作为立教基石的炼蛊术本经——《五毒归元经》,在他看来,和那捞什子护山大阵一样,名字取得大,但实在没有什么高深晦涩的内容,亦称不上有多精巧绝伦。
在这本经书里,五毒教的祖师把养蛊分为外炼和内炼,外炼为兵器,内炼为脏器。外蛊是养在虫皿里,以各种毒草毒虫喂养,可以放出对敌,按不同的炼法,能炼成铜皮铁骨、极速掠影、毒牙尖爪、迷神制幻等等功效,若集齐五毒之虫,还有组阵合击之法。
而内蛊是养在体内,放在五脏六腑里,以自身血肉喂养,等养大了,还可以驱使蛊虫吃掉脏腑、代替脏腑。按这毒经里的说法,人身脏腑太脆弱,而且不能动弹,只能等着喂食。而虫腑是活的,不用喂养,可以吐出去自由觅食,吃饱了再回来,就可以把养分再转给宿主,修行神速。如果能寻来五虫,将五脏全部替换,更能炼成一道护身卫主的秘术。
程心瞻看完了,只给出四个字的评价——不伦不类。
人体脏器是何等玄妙之物,可以挖掘出多少命藏法门,竟然有人会想到自残用以喂虫、以虫替之,这是何等浅薄的目光!
于是,他推陈出新,创出了《小五行灵饵活丹真经》。
「小五行」,指的是这道法门用上了五行之理,但是还没达到「道」的层次,只在「术」的水平。「灵饵活丹」则是取「外炼灵饵,内服活丹」之意,「灵饵」指的就是外蛊,「活丹」指的就是内蛊。顾名思义,这是一道将炼蛊术和五行法以及道家丹道接合在一起的法门。
这道法门先是外炼,但和粗浅的养蛊术不同,此法按五行之理和丹道之妙规定了投喂灵物的行属、次序、时辰等等,最终外炼成一个「灵饵」。服用后,「灵饵蛊」缩成一个小丹丸,直接进入黄庭中,以阳气阴精喂养,与金丹共呼吸,即为「活丹」。
此蛊可以外祭对敌,飞遁五行,速度极快,而且能发五行毒光,此光一照,比什么铜皮铁骨、利爪尖牙都来得好用,威力也更大。此蛊亦可以内养,调和金丹,平衡阴阳,平日里护卫黄庭大窍,渡洗丹劫时还可以作为挡劫之宝,替丹受过。
这是一门真正的内外兼修的法门,比《五毒归元经》的内外分修、以身饲虫也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另外,程心瞻还有所保留,并没有把法门中五行相生的道理给说透、说尽,故前缀以「小五行」。他是有意为之,不想把路完全铺到头,想让后人来解,使其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想,等到这本法门的前缀改为「大五行」时,无量山也就会迈入一个新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