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0章 现实世界的现实(第一更,求订阅)(1/2)
殖业大厦。
在长安它并不是最高大的,不过只有区区183米而已,但是殖业公司却是一家真正的“公司”。
就是可以被称为“公司”的“公司”。
这句话有些绕口,但是对于SEA人来说的,他们深知其中的分别。
殖业公司,是SEA创办初期的企业,除了参与雨林拓殖之外,其名下还有超过13家企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太平船舶工业公司。
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兴和通用机械公司,是世界第二大机床制造商。其名下拥有四家全球500强企业,包括SEA第四大银行殖业银行。
由此可见殖业公司的规模。
而殖业大厦正是公司的总部所在,对于许多SEA青年来说,这里正是他们一生的梦想之地。
进入这座大厦,成为其中的员工!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梦想而已经。
顶楼的落地窗外,城市的霓虹已经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车流在楼下的主干道上汇成金色的河流,车灯闪烁着,像无数颗流动的星星。
站在窗前的李奕唯,就这样站在窗边,手中端着一杯咖啡,目光却没有停留在眼前的繁华上,而是仿佛穿透了夜色,望向了遥远的海洋——那里,正停泊着无数艘承载着全球贸易的巨轮,也藏着他此刻反复思索的行业难题。
去年从唐山返回英国后,他就回到了SEA,按照母亲的要求,进入了殖业公司。
26岁的他一进入公司,就是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层。
不过即使是如此,作为公司的常务理事,他也必须要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现在,大家都已经下班了,只有他还在这里。
他转过身,脚步轻缓地走到办公桌前。桌上摊开的报告封面印着“关于停止发展50万吨巨型油轮的可行性分析”,边角已经被他反复摩挲得有些发软。这是他熬了三个通宵写出来的报告,每一个数据、每一段分析,都经过了无数次核对与推敲。
李奕唯弯腰坐下,目光落在报告的第一页,目光重新聚焦在“苏伊士运河加宽即将完工”这行关键信息上。
“油轮不需要再绕经好望角向欧洲运油了。”
他轻声自语,目光顺着文字往下滑:
“这也就意味着,50万吨超级油轮存在的核心价值——规避好望角的航程风险、降低长途运输成本——已经消失了。”
他的眉头微微蹙起,想起之前调研时看到的海上巨人号数据,随即翻到报告中对应的章节,那里清晰地写着:
“56万吨的‘海上巨人号’自重8.1万吨,以净重来计算,其‘每载重吨单位造价’相比30多万吨的VLCC(超大型油轮)毫无优势。”
李奕唯拿起笔,在这段文字旁画了一道横线,笔尖顿了顿,又补充道:
“若再考虑资金成本,超级大船的造价劣势会更加突出。”
他清楚地知道,建造一艘50万吨油轮的资金投入,比建造同等运力的VLCC要多得多,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利息成本,都会让这种劣势在长期运营中被无限放大。
“油轮吨位的扩大,进一步增加了石油泄露的危险。”
他低声总结,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接着,他翻到报告的后半部分,这里是他思考的核心——对船舶行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船舶设计机构、船东不能再只追求‘大’,更要从经济性和综合成本出发考虑设计。”李奕唯的目光落在“最佳经济型船”这五个字上,这是他这次报告中最核心的创新点。他想起调研时遇到的一位航运公司的船东,对方曾抱怨“船造得越大,反而越不赚钱”,正是这句话,让他坚定了提出这个概念的想法。
“‘最佳经济型船’,不是指吨位最大的船,也不是指造价最低的船,而是指在特定航线、特定货种、特定运营模式下,综合考虑造价、燃油消耗、维护成本、装卸效率等所有因素后,能实现长期运营收益最大化的船。”
李奕唯在报告中这样写道,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船舶行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景象——不再是盲目追求“巨型化”,而是根据船东实际需求,打造更精准、更高效的船舶。
他放下笔,往后靠在椅背上,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的城市夜景。霓虹依旧闪烁,车河依旧流动,但此刻他的心里,却比刚才清晰了许多。这份报告,不仅是对50万吨巨型油轮的否定,更是对船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思考与引导。他相信,当董事会看到这份报告时,一定会理解他的判断——船舶行业的未来,不在于“大”,而在于“精”,在于对“最佳经济性”的追求。
李奕唯伸手拿起报告,轻轻抚平了封面的褶皱,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里。明天,他就要带着这份报告去见董事会,去为船舶行业的未来,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是,可以说服他们吗?
看了一眼桌上的木牌,爱德华·阿尔伯特。
这是他在公司里的身份,不过只是一个空降的高层,想要说服他们,恐怕有些困难啊!
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李奕唯靠着椅背又思索着明天的用词,这时,他的移动电话响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